高年段外国名著师生创意共读模式浅释

2019-11-16 05:43段青敏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年段阅读教学

段青敏

[摘 要]外国名著师生创意共读模式从宏观上建构了一种共读框架:导读推荐—共读推进—交流分享—课外延展。这样的阅读模式稳定、有序、可操作,是一套简约、动感的阅读模式。

[关键词]阅读教学;高年段;外国名著;师生创意共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0-0012-02

在国内阅读教学改革中,“师生共读”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外国名著师生创意共读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长期以来,外国文学一直处于备受冷落的尴尬境地。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外国名著阅读兴致缺缺,教师对于外国名著导读策略缺失。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开展了《小学高段外国名著师生创意共读有效策略探究》的课题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研究、论证实践,课题组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外国名著师生创意共读模式。

一、导读推荐——诱发阅读期待

导读课的目标是“导兴趣”。外国名著师生共读前,教师要从课程目标、儿童视角、“整本”特质等方面出发,对整本书进行重构、加工和改造,从而生成清晰、明白的有效导读内容。我认为,外国名著师生共读的第一步就是指导学生拿到一本书后进行“四读”。

以导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为例,我引导学生一读封面,在最短时间内简单了解作者、译者、出版社等内容,并细致观察插图,大胆猜想小说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读前言,了解 “作者简介”“内容梗概”“艺术特色”“作品影响”四个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初晓此书被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追捧和喜爱的原因,诱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三读目录,学生粗知此书重点讲述了汤姆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的四次历险,对汤姆的经历充满了好奇,都迫切地想要去了解这位 “冒险家”;四读“汤姆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汤姆乐观勇敢、顽皮可爱、有爱心的形象,体会小说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唤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在“四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随意跳读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思路,结合目录来寻找阅读的注意点,捕捉最感兴趣的信息,随意跳读整本书,并在读后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以此进一步感受小说主题,感受人物形象。

二、共读推进——深化阅读体验

由于外国名著往往涉及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隔阂、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这些大多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不容易,所以教师不仅要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快乐、自觉地阅读,还要保障阅读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在共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时,我教给学生借助暗示性开头和话语、借助生活体验、根据上文重要信息进行猜读的方法,如当学生读到“汤姆看到墓地出现了三个人”这一情节时,我鼓励他们猜想这些人来干什么,这到底是一起怎样的凶杀;当学生读到“镇上人们欢迎汤姆归来” 这一情节时,我要求学生静心细读,反复赏读,去感受人们欣喜若狂的心情和作者夸张幽默的语言;当学生读“山洞历险”时,我让学生将汤姆和贝琪的行为进行比读,去感受汤姆勇敢智慧的形象;当学生读到精彩的景色描写时,我鼓励他们进行片段仿写,在仿写中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从而达到读写联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

共读推进阶段,教师还可以展开各种阅读活动,如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保尔来“做客”;共读《鲁滨孙漂流记》,让学生跟着书本看电影;共读《包法利夫人》,让学生将书中景物“拍拍看”。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和维系着学生阅读的注意力和持久力,有效地推动了师生共读。

三、交流分享——共享阅读成果

帕瑞·罗德曼说:“阅读儿童文学的最大乐趣就是交流的乐趣。”那么,交流分享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呢?我认为,读书交流会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文本特点,确定适合高年级学生的,有情趣、有创意、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轻松表达,做到交流无障碍。如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设计了对作品内容整体把握的话题:“本书讲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讲给大家听。”读完《鲁滨孙漂流记》,我设计了有关作品主要精神的话题:“鲁滨孙 28年的荒岛求生经历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读完《童年》,我精选了链接学生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两个话题:“我与高尔基比童年”“假如高尔基来我家”。交流会上,学生围绕着话题畅所欲言,共享閱读成果,课堂变成了一场轻松的聊书会。

除了读书交流会,学生还可以按各自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阅读收获。如精彩故事会、知识竞赛、读书论坛、课本剧表演、朗读者推送,或是开展读书笔记、读书卡、创意书签、读书小报等展评活动。

四、课外延展——拓展阅读广度

一本外国名著的交流分享结束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达到了新一轮波峰,此时正是拓展延伸的最佳时机。把握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创意研读和创意表达,不仅可以拓宽阅读的宽度,还能延伸阅读的深度。

1.阅读“嗨起来”,走向创意研读

我们可以开展某个作家或某一系列的同类作品的主题阅读,如共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我鼓励学生阅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格列佛游记》《金银岛》;共读《童年》后,我鼓励学生阅读高尔基的《在人间》《我的大学》。我们还可以围绕某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题式”研读,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如共读《鲁滨孙漂流记》后,让学生围绕“学会生存”这一议题展开研读,有的学生在小论文中论述了火灾、触电、溺水时的一些求生技能,有的学生阐述了自己面对挫折、困难的态度。创意研读拓宽了学生阅读的空间,学生的思绪在延展中放飞,能力在分享中提升。

2.阅读“写唰唰”,走向创意表达

共读《鲁滨孙漂流记》《绿山墙的安妮》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一句话特色微书评”的写作活动,下面是两个学生写的“一句话特色书评”。

《鲁滨孙漂流记》:通篇是第一人称叙述,让读者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绿山墙的安妮》:一个“丑小鸭”的成长故事,却蕴涵着一个关于生命和爱的奥秘。

共读《小王子》后,我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漂流方式,进行“网络漂流帖”创意写作活动,大家同读一本书,书写不同感受。“漂流笔记”让外国名著整本共读变得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共读《老人与海》后,我组织学生开展“创意读写烩”活动,让学生化身为海明威,改编故事结局。共读《鲁滨孙漂流记》后,我让学生化身为书中人物,展现内心独白。创意阅读表达,让写作和阅读相互促进,增强了学生长久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外国名著师生创意共读模式从宏观上建构起一种共读框架,突出了外国名著师生创意共读活动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针对性、稳定性、灵活性的特点和示范引导作用。它的推广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度研究,还需要做出科学理性的思考。但不论怎样,让孩子的童年邂逅一次次美好的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追求!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学青.点亮阅读之灯——师生共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教育,2009(9).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高年段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