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
[摘要]而今,教育生态学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病原生物课堂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有以下两种较严重的非生态现象: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未达到完全统一;课堂教学中未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针对课堂中的非生态现象,可以从转变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入手,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中各种认知和实践的关系,不仅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传授,而且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师生积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课堂生态;学生主体;整改策略
生态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课堂,以生态学的理念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将是未来课堂发展的方向。构建生态课堂就是构建联系的课堂、发展的课堂、和谐共生的课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和课堂的多方面特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教”中学会学习,在“学”中获取快乐。
一、病原生物课堂中的非生态现象
1.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未达到完全统一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教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的活动是学生不斷充实、完善、发展自我的过程,学生通过获得知识和经验来促进个体的完善和发展。在学的过程中,学生为了验证书本知识,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也需要参加一些科学实验、课外实践、社会调查活动。教学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辩证统一,我们的课堂缺少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未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未能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
2.课堂教学中未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未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未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是教师为主角,学生体现出对教师的依赖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忽视教师创设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学条件,不理会教师设计的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机制。
二、生物课堂中非生态现象的整改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师观
生态课堂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通过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教师也要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的定位与转变。
(1)教师应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在生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组织学生积极地合作学习,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蛔虫》这一节课时,先将全体学生分组,每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寄生虫名称作为小组名字,课堂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先提出问题:“蛔虫是如何感染人的?”然后以导学式教学为主线,辅以案例穿插讲解,通过问题设置、师生互动、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课后协助学生为自己的家人做是否感染蛔虫的检测,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扮演各自的角色,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
(2)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会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因此,教师角色应从知识传播者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角色转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领,引领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探讨中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小钩虫找妈妈为线索写出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以增强学生对寄生虫形态、生活史特点的理解。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如“你写的故事太有趣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等。教师对具体学习情境的态度和倾向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反应,教师引导学生在民主、合作、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会更爱提问题,更敢于表现自己。
教师走下讲台,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交流,这样既能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也能使生态课堂成为知识与信息交流的平台,为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创造条件。
2.转变教师的学生观
(1)建立发展性、整体性、主体性的学生观
教育应该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并给学生创造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机会。人的整体性,突出地表现在人不仅有智慧,还有情感,生态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得到生命多层次的满足和体验。学生是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实质上是教学进步的标志。生态课堂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建立个性独特性、创造性的学生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知识,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正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协调的环境和宽松的氛围来滋润。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学生来说,要积极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在学生身上实现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转变教师的教学观
教学观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生态课堂中建立与学生交往、互动的教学观,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存在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我们在以往的病原生物教学中发现,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无菌观念的重要性,理解教师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应将生物安全教育融入病原生物第一课中。课前向学生展示需要讨论的案例,提出问题,并配以相应的生物安全事故典型案例视听材料。课堂上各小组可以针对课前设置的问题,如“为什么要树立生物安全观念?”发表各自的观点,教师再针对各小组的发言设疑,激励学生思考所有可能的答案,并提出自己的假说。教师在归纳总结时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着重指出学生的具体错误,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
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让教学双方在生态课堂中各展所长。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师生在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和相互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这种主体自觉的实践过程使师生心理相容并相互接纳,愉悦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最古老的行当,而最时新的职业。”陈岱孙先生这句话,用来描述教学工作也很妥帖。学校里教书育人的教师,除了要有一颗爱学生、爱教育的心之外,还要不断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专业问题的探究者,通过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更新教學观念,充实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而今,我们的病原生物课堂虽然出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景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场面,但生态课堂的构建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更加积极地探索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
[3]段生英.高效课堂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N].中国教育报,2012-1.
[4]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职教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医学基础课堂生态调查研究”(ZG170373)的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