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霖 焦立涛 薛海勤 杨梅 强玉红
摘要:青岛黄海学院将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结合,以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国学院为平台,以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为媒介,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面上推广、点上突破;六艺并举、四书奠基”的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语言文字;传统文化;育人模式
一、背景与现状
语言文字工作具有基础性、社会性的特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和支撑力量。高等学校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做好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是社会和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任务。陈春雷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素质是大学生基本素质基础中的基础,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却不容乐观,多数本科高校缺乏相对完善的语文类公共课程体系,人文教育受到某种程度的冷落,语言文字工作近乎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
2016年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树立和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探索语言文字工作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开展育人工作,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青岛黄海学院历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语言文字工作的有机结合。2011年学校在校园内立孔子铜像,建六艺坛、群贤道,以国学经典名句融入校园文化建设。2012年9月成立国学院。2013年起举办国学研修班和淑女礼仪班等特色班级,同时面向全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近七年的辛勤耕耘,深入开展国学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成为学校四大办学特色之一。201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时得到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工作实践中,学校语委办与国学院通力合作,将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开展国学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结合,并不断进行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
二、语言文字工作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育人模式主要思路
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开展层面来看,高等院校承担着语言文字教育与普及任务。学校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作为一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民办本科高校,学校在对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既有一般普通高校的共性,也有体现自身特点的个性。总体而言,将语言文字工作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诗教、书教、礼教、乐教等相结合,渗透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面上推广、点上突破;六艺并举、四书奠基”(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六艺则指礼、乐、诗、书、画、舞等“新六艺”)是我们经探索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
三、语言文字工作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育人模式实施措施
以语言文字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高校的文化使命。学校在实践探索中,以国学院为平台,面向全校开设《国学基础》课程及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实现国学教育的有教无类(面上推广);同时举办国学研修班、淑女礼仪班等特色班级,进行以“四书”和“新六艺”为载体的精英教育,实现国学教育的因材施教(点上突破)。
(一)有教无类,注重推广普及,《国学基础》课程写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将《国学基础》课程列为通识教育选修模块的必选课程,从而为语言文字工作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育人提供了制度保障。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国学基础》课程得到日趋成熟和完善,课程在内容上以《论语》《大学》等经典章句为核心,结合礼教、诗教、书教,从而使学生国学课堂上感觉不到枯燥无味,而是能够充分领略到国学经典文句的隽永与诗词的无穷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曾探索将书法教育融入学生第二课堂,由国学院专业书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书法,书写内容以古典诗词为主,柳公权云,“心正则笔正”,许多学生因此爱上书法,进入国学院深修有得。
(二)因材施教,开展精英教育,特色班级课程别开生面备具语言之美
如果说《国学基础》课程是面上有教无类的推广普及,那么国学研修班和淑女礼仪班的举办,则是点上的提高升华,是开展国学精英教育的有益尝试和探索。特色班课程别开生面,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文字工作的深度融合。特色班的学生是从全校各专业选拔而来,修满两学年8个学分之后可获得国学院结业证书。
对特色班学生的培养讲究“四书奠基,六艺并举”,四书的讲习不求面面俱到,以领会宗旨,得其精要为纲领;六艺的课程则相对活泼生动。礼仪课程将古礼和现代商务礼仪相结合,体现古礼的内涵及现代的应用,国学课堂庄严诚敬,上下课行礼蔚成风气。音乐课程则包括了古筝、古琴等,俗語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教室中时常传来琴声阵阵,学子流连其中,耳濡目染,身心愉悦。“国魂凝处是诗魂”,《诗经》是深受学生喜欢的课程,《论语集联韵译》、《道德经集联韵译》则是国学院的特色教材,将经典的精华依韵集联,更加体现了语言文字的简约深美。学生自发成立了“国风诗社”,聚会研习,不亦乐乎。书法课程将许多学生带入书道之门,使其小有所成。国画课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致良知》则是国学院的灵魂课程,每次上课时学生都齐声诵读《教条示龙场诸生》,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表达能力在此课程中得到了大力提升。此外,国学院还开设了茶艺、舞蹈等特色课程。
(三)寓教于乐,传承吟诵艺术,使传统绝学焕发生机
吟诵艺术与古典诗词的结合,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之美,通过对古典诗文的吟诵,“能够重回诗歌产生的‘声音现场,更为深切地理解和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是诗教、乐教,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旧式正统教育传播国学,吟诵堪称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吟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当代更堪称绝学。
为传承吟诵绝学,国学院先后邀请中华吟诵学会理事林打打,琴岛吟诵社社长王畬来校讲学、授课。国学研修班、淑女礼仪班一时吟哦之声不绝,莘莘学子从对吟诵的不解、质疑,到欢喜信受,传习成风,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学校曾同时邀请青岛市古琴协会名誉主席、著名古琴家姜抗生先生与林打打老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当时由姜先生抚琴,林老师吟诵《诗经·关雎》篇,希有难得,一时成为美谈。
四、语言文字工作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育人模式实施成效
(一)经典育人成效显著,特色班级成果喜人
语言文字是国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论语》等国学经典则将语言文字之隽永与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完美融为一体。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与可喜成果。
2015年,中国孔子基金会授予学校孔子学堂“最具人气奖孔子学堂”称号;淑女礼仪班学生参加山东省大学生中华传统茶艺表演大赛,获团体与个人三等奖。2016年,国学院学生参加山东省首届《论语大会》,一路过关斩将,获得省级二等奖的佳绩;团中央授予学校“青年之声国学教育示范基地”称号。2017年,《国学基础》课程获得学校优质课程建设立项。2018年7月《国学基础》课程获得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立项。2019年4月山东省首个高职高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调研报告出炉,学校的办学经验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认为成绩突出、特色鲜明,可作为典型案例向各高校复制、推广。
(二)诗教书教结出硕果,吟诵绝学后继有人
诗是最美的语言。诗教与礼教、乐教、书教相结合,则成为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载体与媒介。学校的诗教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2013年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学校国学院“中华诗词培训基地”称号。2014年山东省诗词学会授予学校“齐鲁诗教先进单位”称号。吟诵绝学也“后继有人”,2015年国学院选拔学生参加青岛大学生国学经典吟诵大赛,喜获二等奖。2018年国学院学生参加“读中国”山东省大学生诗文诵读大赛,获得原创本科高校组三等奖;参加中华经典吟诵大会,经专家团品鉴,被中国孔子基金会评为“吟诵传习人单位”。
五、結语
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中蕴藏着中华文化深厚的精神基因,做好高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可谓使命光荣、任重道远。青岛黄海学院将语言文字工作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果,得到了社会肯定,为探索新时代高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定位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陈春雷.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8(10):82.
[2]杨叔子.国魂凝处是诗魂[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5.
[3]王伟.传统吟诵的当代价值[J].郑州师范教育,2016 (1):79.
[4]刘勇刚.论吟诵[J].文学与文化,201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