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文彬
摘要:国学经典与书法合则两利,分则两败,要改变当前高校书法教育中重技法轻理论,重知识,轻德育的现状,有必要将国学经典融入到书法教育当中;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设置,校本教材的编订以及将国学经典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途径来促进二者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德性修养,实现课程思政,还可以扎牢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国学经典;高校书法教育;课程思政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国学热、书法热等现象在中华大地上方兴未艾。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国内许多高校开始创办书法学专业,从专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截止到2019年6月,共有16所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80所高校招收碩士研究生,100所高校招收本科生,12所学校招收专科生。但在招生过程中,书法学专业是一种艺术类招生,对文化修养的要求偏低,因而通过学书法上大学成为一条许多学生选择的捷径。并且从学校到学生都形成了一个共识,认为学书法只要加强技法的训练就可以了,这种美术化的倾向使高校书法教育逐渐抹杀了书法与文化的关系,在课程设置当中,文化课的比例越来越低,文学、史学、哲学等课程几近于无。然而,如刘熙载所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文化修养应是书法的内涵,是书法的“字外功”。只有加强学生在文化修养上培养与训练,才能是学生提高书法创作水平和作品格调,也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高校书法教育要实现培养目标,就应该积极吸收国学经典当中的文化精髓,使国学经典与书法教育紧密结合。
一、国学经典与高校书法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课程思政必然要求
梁启超曾言:“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们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1]高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立德树人,立德是高校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要使高校改变以往重智轻德的现状,就必须在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的教育,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但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中国的高校培养的应当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而国学经典中许多优秀的资源对当前的课程思政有许多的借鉴价值,有必要将其融入到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当中。所以,高校应当根据书法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国学经典与书法教育相结合,既讲技法,还要讲传世优秀作品当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为人处世等精神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得到多方面的培养。
(二)符合书法教育的规律
上文已言明,在传统中,书家之“书”要“如学”、“如才”,最终达到“如其人”。可见,书法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法能力,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作用。这既是传统书法教育的特点也是书法教育的规律。国学修养是书法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书法专业的必要基础。这一点从书法传世经典作品中就可以看出,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无不是精美的文学作品,其中均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个人的修养。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国学经典与书法艺术是天然的二合一,在书法教育中不可能避开国学经典的摄入,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度。在书法教育中加入国学经典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国学经典与高校书法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一)传统文化课程融入高校书法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
就目前高校书法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实践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几种。其中公共必修课为学校规定设置课程,其中本就有诸多思想政治课程,这属于通识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的设置还不能充分满足书法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所以必须在专业课程当中加入相关课程。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书法学专业为例,其2016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加入了中国古代文学史、诗词对联写作、文字学、中国美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尤其加重了这些课程的课时比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增加到64课时,并要求考试,需要学生多背诵经典诗文。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课程设置,学生的文学修养、美学修养、哲学修养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了解了中国思想的发展,并与书法史相结合,使学生更深一步了解书法思想史,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识。这对学生书法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以及书法技法的训练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高校书法教育中要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当中都加入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严格考核方式,确保学生学习效果。
(二)编订校本国学教材,创新学习方式
就目前高校书法专业学生而言,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很迷茫,内心很想学,但不知道怎么学,不知道看什么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除了给学生开列相关书单的老方法外,要想提高学生的国学修养,教师就必须为学生编订适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就国学经典而言,教师可以从诸子百家的著作当中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文章,如墨子的《非攻篇》、荀子的《劝学篇》、《老子》当中的部分章节、庄子的《逍遥游》等;还可以从《四书》当中选取部分篇章,如《大学》、《中庸》等;后世张载、二程、朱熹、二王等的经典篇目也可以适当节选。将之编订成册,以电子稿的形式发给学生,并要求其打印阅读,规定相关作业要求,如背诵相关篇目,撰写读书笔记等,使学生在阅读当中理解往圣先贤风骨,既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塑造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情操;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为他们在阅读理解古代《画论》、《书论》等专业书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保证学习效果,还可以由教师带头,组织学生成立读书社,实行师生共读。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自己针对篇目进行阅读,熟悉文献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在读书会上进行集体讨论。这样既提升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熟悉程度,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读书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线上形式也可以线下形式,将实体读书会和微信等自媒体线下读书会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在微信群QQ群里推送与国学经典的相关图文、视频、音频,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国学修养还可以把学生从游戏当中拉出来。
(三)将国学经典融入专业教学当中
学生在积累一定的国学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篆隶真行草等技法课程的训练当中将其当做创作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所感,将最能表达自身情感的国学经典篇目以适当的书体进行创作。这样学生不仅能巩固自己的所学,多记名言名句,丰富自己的创作内容,还能抒写自己的情怀。让学生在书写中记忆、理解和接受熏陶,感受到前人的人格魅力,无形中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另外,学生在临摹前人经典法帖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学生先理解前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掌握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心境,感悟作品格调。有了这个教学过程,学生既可以加深对作品的整体认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更可以对自己以后的创作提供思路和借鉴。这对学生的技法训练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另外,教师可以将国学经典当中的思想史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书论》、《画论》相结合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前人的艺术理论的思想渊源来自何处,表达的是何种内涵。简言之,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对学生思考当前书坛的思想以及书风的转变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使他们从专门的写字匠当中解脱出来从而走向真正的书法艺术。
三、国学经典与高校书法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这个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2]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传统文人表达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的重要载体。将书法与国学经典进行结合,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还能结合书法艺术这种特殊的载体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如学生在毕业创作等需要作品展览的课程当中以国学经典当做创作内容进行创作,既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和美感,又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使人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也能在无形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作为书法专业的大学生更有责任和义务努力学习国学经典,做中华民族优传统文化的推广者,用自己的专业展示文化自信。
(二)優化高校书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高校书法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与国学经典有关的课程,可以使课程体系更加立体,改变了以往书法专业重技法、轻理论,重知识、轻德育的状况。这对学生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者的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进化和道德的熏陶,与国家在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展现出高度的一致。
(三)能有效地提升书法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多种途径的综合培养,可以使书法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既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美学素养、史学素养和哲学素养;将国学经典与技能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审美观,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水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自我人格和品德的完善。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还具备古人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并力争在实践当中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国学经典的介入,自然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将彻底改变以往教师拿一本字帖就解决问题的上课方式,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将会在综合素养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国学指导二种[M].北京:中华书局,1936:26.
[2]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N].梅州日报,2017-12-1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