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鸿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维度。本文在梳理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包含的要素界定后,从调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开发优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力培养
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清晰地阐述了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既要学习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据于此,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既要培训学习者语言知识,也要包括跨文化教学。所以强化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内容,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在着重研究如何教授学习者语言知识和培养其语言技能等问题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对世界各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能有效产出,拥有更好的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素
就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包括的要素,胡文仲(2013)将国内外学者们的不同见解进行梳理后,归纳出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三个层面的能力”。所谓认知能力,不仅指学习者要了解目标语国家和世界其他各国文化,也指对本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情感态度指要加强学习者对本族语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文化所持开放、包容、理解和欣赏的态度。最终目标是行为技能,即将跨文化知识和情感态度转化为能力。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不再只是专注传授语言知识和培训语言技能,其重要目标也涵盖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多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张红玲(2012)认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指由学校确定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选择教学材料、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到学校教育中的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个人身份认同、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跨文化的意识和交际能力。基于此,笔者以所任教的沈阳师范大学为例,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对学习者评价体系四方面讨论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调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基于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校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即新生入学后根据学生们的专业特点,英语水平,未来发展规划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实行分类分层、模块课程的教学模式。一年级完成语言基础教学,二年级完成模块课程,语言文化是模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英语畅谈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西方文明:思想、文化、人物等。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发展和专业学习的需要,选修其中的一门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即做到了因材施教,也使对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能更深入系统地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开发优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刘艳红(2015)等为了考察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建设,对10套“十二五”国家级大学英语规划教材进行了语料库分析。研究表明,这些教材中虽然也关注到将文化知识融入到语言材料中,可是还存在“英美文化取向突出,非英语国家文化边缘化,中国本土文化和比较文化内容不足”等的问题。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首先要选择适宜的、优秀的相关教材。近几年,国内各大出版社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方面出版了很多优质教材。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跨文化英语综合教程》,在选择语料时关注了跨文化教育的内涵和潜力,将文化教学内置于传统的精读课文和语言训练中,并专门开设世界文化之窗、文化探索和跨文化对话等板块,重视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思考,以增强中国文化身份认同。
(三)改进教学方法
基于网络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需打破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应起到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互动,并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堂教学以语言能力培养和应用为主,教师基于语篇所提供的主题情境设计各种适度合理的文化探索任务,如音频或视频欣赏、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使学生们从情感、认知和行为各个维度全面发展跨文化能力。教师给学生们留有课后完成的小组任务,学生们可以通过“随行课堂”或“UMOOCS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等多种渠道在课外进行个人独立或同伴合作学习,了解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更广泛的跨文化知识。学生们在学习中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感知文化差异,并在下一次课上由小组代表展示课后自主学习的成果。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使学生们在探索实践中激发其积极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更能使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合作中,形成团队意识,锻炼其沟通能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
教学评估对教学实践具有巨大的反拨作用(谢柳春2019)。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考察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考虑到三个方面的要素,即:对所学各国文化的相关知识、情感态度和最终的行为能力。笔者所在学校采用是综合评价方式,即: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的依据主要来自平时教学中学生们参与课堂各项活动的记载和网络自主学习记录等,对学生们课后在线自主学习过程实行监控和评估;终结性评价主要包括期末考试的成绩。这种综合性评价体系既能够客观地考核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们为了更好地完成过程性考核,也会逐渐形成善于倾听、观察、分析、阐述、创新以及批判思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到语言教学中,既能够充分展现大学英语课程所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也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性质。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下,学习者通过独立探索或共同合作,在掌握相關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有助于完善学习者对世界的认识,增强其本族文化身份认同,又能提升学习者专业水平,使其全面发展,充满自信地迎接全球化新时代的挑战。笔者也将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和研究进一步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更为行之有效的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79-8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3]刘艳红,Zhang L J, May S.基于国家级规划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的教材文化研究[J].外语界,2015(6):85-93.
[4]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谢柳春.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与实践对策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34-140.
[6]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2-7.
[7]祖晓梅.跨文化能力与文化教学的新目标[J].世界汉语教学,2003(4):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