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南竹,卢玉彬,谢 岚,李姗姗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高职组护理技能比赛共设理论与技能两项考试站点,理论考试共50道选择题,包括40道单项选择题和10道多项选择题,涉及的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基础护理。技能考核包括右踝包扎、心肺复苏、静脉留置针及气管切开护理,其中右踝包扎与静脉留置针设置了标准化病人(SP)环节以考查选手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我校有两名选手参赛,1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成绩分别为93.03分、90.53分,相较去年整体提高近10分。笔者从辅导教师视角,回顾辅导的过程,反思存在的问题,总结改进的方法。
根据历年比赛项目,选拔了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刻苦钻研及奉献精神的9名教师组成技能比赛辅导团队。其中有骨干教师,也有青年优秀教师。将所有教师进行分组,确定了2名总辅导教师,4名理论辅导教师,3名技能辅导教师,每名教师需要相互配合完成整个赛前辅导工作。
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备赛的实训场地进行了规划,采购了部分设备、比赛物资、模型等,搭建了适合训练的平台及环境。
根据比赛规程分阶段制订行之有效的模块递进式训练计划,即基础模块、专科模块、理论模块、综合模块、模拟比赛模块等。同时,根据前一阶段的完成状况及问题,及时反馈,进行总结分析,动态修订下一步训练计划。
(1)根据自主报名和教师推荐名单进行首次筛选,重点勾勒出重复率较高的学生作为重点考察对象。(2)选拔考核。每位经过自主报名和推荐的参赛选手均进行三类选拔考核,分别为1分钟自我介绍面试考核、心肺复苏技能考核、案例分析理论考核。将三类考核结果进行单独排名和综合排名。(3)综合评价筛选。结合推荐重复率和选拔考核排名综合分析,初步按照往年护理技能国赛参赛人数5倍的比例确定参赛人选进入中期参赛培训。
在初期选拔人数确定以后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根据培训过程中的情况逐步淘汰努力程度不够、不能坚持、进步速度较慢和心理状况不适合参赛的学生。最后留下参赛人数2~3倍的比例进入后期参赛培训。
(1)让参赛选手尽可能多地作为助教对普通上课学生进行相关护理技能操作示范,以此锻炼参赛选手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2)让参赛选手参加从低到高的各种等级护理技能比赛,根据比赛结果层层选拔最终确定参加国家护理技能比赛选手。
在对选手进行培训前,辅导团队教师认真学习比赛规程,根据赛项设计理念,结合临床实际对竞赛项目进行分析,充分了解项目规程要求及各个环节的权重比例。
重点是心智技能的训练,如感知、想象和思维等。选手缺乏临床经验,在训练中往往会刻意模仿往届参赛选手,显得生硬刻板,与临床实际不符。情绪方面表现为不稳定,在训练过程中常出现过于紧张或倦怠现象。辅导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选手树立坚定的信念。根据选手特点因材施教,挖掘个人潜能。通过阶段考核、参加省级竞赛以及让选手参与校赛评委工作激励选手,培养选手的竞赛意识以及心理压力承受能力。注重选手心理健康,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参赛选手进行每周1~2次的心理辅导,从而提升选手的心智技能。
为了使选手对这四项操作的专科性有更好的体验,在集中训练前组织选手进入医院急救、骨科、ICU等科室进行见习,观察不同科室工作特点以及患者护理要点。请临床医生及视频教学的方法讲解相关操作的原理及拓展知识。在技能训练时辅导教师结合专科特点设定相应临床情景,由标准化病人配合操作,从而使选手加深对相关专科知识点的感性认识。
表1 比赛项目分析
今年全国护理技能比赛理论考核由原来的案例分析改为选择题,并在赛前一个月公布2 000道题的题库。辅导分4个阶段进行,即基础知识巩固阶段、专业知识加强阶段、国赛题库分析冲刺阶段、强化记忆阶段。理论辅导时采用线上线下辅导相结合模式,选手根据自身情况安排自学时间,反复做题以加深印象,教师除了在计划时间内为选手进行辅导的同时利用各种零碎时间在线上对选手进行抽考提问,并对选手仍有疑问的题再次讲解。组织模拟测试,反复练习。
实行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交替进行的强化训练。技能训练时使用微格教学方法及写训练日记进行辅助,帮助选手以客观的角度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每天在结束训练前为选手录制操作视频,并与选手一起分析视频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与前一天视频进行比较,让选手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还需帮助选手做好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时间规划,确保选手不论是技能训练还是理论复习都能够集中注意力,处于最佳状态[1]。训练中还要解决“瓶颈”问题,教师与选手要充分研究项目中可能有哪些“瓶颈”,包括常见的操作风险点以及实训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均在技能训练中多角度反复训练。
该阶段采取高密度模拟比赛、领导观摩检查等方式,使选手适应比赛氛围。理论考试、仿真考试、操作考试要交替进行,考试后再及时讲评与答疑,便于发现每个人掌握程度的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
赛前提前一天到达比赛地适应气候及环境并帮助选手做好心理调整。临近比赛选手会出现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辅导教师要及时发现选手心理、情绪的变化并正确引导,避免过分关心选手增加其心理负担。由于到不同地域参加比赛,选手很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辅导教师需加强选手生活管理,控制饮食,带好相关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在保证充分休息的基础上进行技能训练,此时训练以流程为主细节为辅,帮助选手保持最佳状态参加比赛。
近三年参赛成绩比较见表2。
表2 近三年参加全国高职组护理技能比赛成绩比较(分)
由于选手及辅导教师均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在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不符合临床实际的表演现象,未能突出护理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辅导过程中邀请医院行业专家从临床角度对参赛选手进行指导,帮助选手培养临床工作思维,真正理解“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的要求,对患者实施连续的、科学的护理”的比赛宗旨。在比赛的基础上体现护士临床工作时的干练与人文素养,使操作过程既符合临床实际,又有可视性,体现出“美”与“快”的竞赛特点。
技能成绩决定选手是否能够获奖,而理论成绩决定选手能获几等奖。通过近三年成绩比较可以发现,理论成绩对名次影响十分重要,因为技能比赛不仅考核选手的操作能力,更是对选手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这就需要辅导教师探索更有效的辅导方法提升选手的理论成绩,为取得好名次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手对现场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对能力不够,往往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对整个赛项顺利完成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培训中,既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又不能刻板、僵化学生的思想。辅导中除了对选手进行比赛场景模拟训练,提供不同的案例及情景外,锻炼选手的抗压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尤为重要,辅导教师应精准分析竞赛项目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设计正确的应对方式,这对辅导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挑战[2]。
每个赛项的设计遵循行业的原则性,不容更改,但一味按照规程执行又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何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合理地设计赛项的流程,节省动作和时间,需要辅导教师反复揣摩,在深刻理解评分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以及选手自身特点,设计详细的操作流程,包括操作环节的连接、动作细节以及护患沟通时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同时鼓励学生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有自己的创新,以展现自身特色。
近几年国赛的赛项设置中都有SP参加,为的就是考查选手的人文关怀及沟通能力。但是仍然有人文关怀体现不真实和“背词”和“僵化”的现象。因此辅导训练中引入SP团队,配合选手融入临床操作情景,培养选手的护患沟通能力以及人文关怀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服务意识等职业素质,形成强化人文素质培养的护理职业教育导向尤为重要[3]。
参加职业技能比赛能够促进学院教师团队汲取经验、提升教学水平,拓展思路、锐意进取[4],为不断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