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谱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正式提出了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方法[1],早期学生主要采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教师随后在课堂教学中也开始逐渐采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方式。而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尚属鲜见,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思维导图是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以放射性思考和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为基础,基于事物主题,采用不同的图形、颜色、线条以及词语将知识呈树状结构分层次展示出来,有机结合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够通过树状结构展现知识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概念表征的可视化,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能够更好地记忆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基础医学和护理专业课程依托于生理学建立联系,根据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能够系统性描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发生机制,在学习药理学和病理学之前,学生通常需要学习生理学。生理学课程的知识点较为分散,重难点较多,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知识时,常常无法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将生理学连接基础医学和护理专业课程的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归纳和整理生理学知识,厘清思路[2]。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生理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医学思维能力,使护理专业学生能够通过树状结构学习生理学中烦琐零碎和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
高职护理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体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临床护理人才的主要渠道。护理学由基础护理学、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基础医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具有系统庞杂、专业性强、多学科交叉等特点[3],其中基础医学课程中的生理学就是高职护理教育的一大难点。因此,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适当的思维引导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对于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信息的传授者、帮助者和推进者,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加工信息和建构知识体系。在生理学课程的教师备课、课堂讨论、课后复习环节中应用思维导图,以期提高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有研究表明,教师无法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左脑和右脑充分利用起来是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右脑以形象思维为主,负责灵感、图像、美术、直觉和音乐,左脑以逻辑思维为主,负责排序、分析、语言、推理和文字。就图形和文字而言,前者对人脑的刺激更大,认识图形是人类本能,因而也大多以图形为基础学习周边事物。思维导图能够有机结合图形与文字,将人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充分整合起来。因此,生理学教师应当转变传统备课方式,采用思维导图来提炼学科中的教学内容,将临床实际和后续医学课程等内容与生理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难懂的生理知识。思维导图可以最大限度反映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直观迅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整体联系。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才能从容应对课堂,并且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如第四章血液循环中的“动脉血压”内容采用思维导图进行备课,见图1。
图1 “动脉血压”的思维导图备课内容
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跟随教师的讲解匆忙记笔记,经常由于记笔记而无法跟上教师的思维以及教学进度,常常遗漏了课堂中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后,进一步加快了教学节奏,学生在快节奏的课堂中,往往只能更加被动学习知识点,疲于应对。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就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分析和理解问题,教师只需要在学生理解问题和讨论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即可。
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在课堂中就思维导图的某一个节点展开讨论,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极大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后可直接通过思维导图了解此堂课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已经构建了知识框架,并了解了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生还需要进行恰当的课后复习,才能将课堂知识点转化为自我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就能够找到自我知识结构中存在的疏漏,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可提高其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思维导图还能帮助学生有效联系新知识和旧知识,同时还能完成对已有知识体系的深层次加工[4]。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绘制思维导图,并通过思维导图完成课后复习和课后作业,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思维可以通过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体现出来,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评价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理学知识时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比分析教师绘制的思维导图和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还能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自我评价,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考能力。
因此,综合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在不同阶段可以使用不同的思维导图,完整的应用过程见图2。
图2 思维导图的应用过程
通过笔者的研究发现,思维导图的实用性较强,时间、态度、动机、习惯、使用频率等个人因素会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和应用思维导图产生较大的影响,合理科学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能够更好地完成预习和复习,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传统单一的文字描述形式相比,思维导图能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找到知识体系中存在的疏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教师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医学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前提,临床思维能力包括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比较概括能力,只有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有效优化现有的知识体系。本文研究对象为应届毕业生,临床思维能力较弱,也并无临床学习经验和工作经验[5],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充分显示临床思维过程,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就能理解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例如在学习第七章“体温”这节时,深部温度相对于体表而言才具有临床意义,体温调节的原理、机体散热的原理和护士对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的临床操作密切相关,因此这些内容教师可以进行连线并且用红色旗帜在图中标注出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这节内容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临床意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另外,体温平衡和生理学第一章的内容以及临床护理工作也存在内在联系,也可进行连线并用红色旗帜标注出来,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体温”的思维导图见图3。
图3 “体温”的思维导图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以后,大部分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并希望教师能够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继续使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够以彩色、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形展示枯燥乏味的文字信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找到新旧知识点的变化规律,提炼知识点中的关键词,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能够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做好知识预习和复习工作,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充分掌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并充分利用左脑和右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未来教师在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思维导图应用的研究,以更加专业的思维导图为学生传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