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聪的工程哲学思想研究

2019-11-15 03:02彭金鑫刘伊曼长沙理工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微观理性哲学

■彭金鑫 刘伊曼/长沙理工大学

李伯聪,我国知名的哲学家、中国科学院教授。李伯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关于工程方面的哲学问题,于1988年出版的《人工论提纲》开启了他的工程哲学体系建立的新篇章。其在2001年1月发表的文章《哲学为什么要关注技术问题?》中,延续性的认为:当代社会中的哲学家除了应该像波普尔那样研究和发展关于世界3的哲学理论,更应该研究和促进关于世界4的哲学理论。①在李伯聪看来“人应该怎么做”是工程哲学的关键问题,即“人是否能改变和改造自然界”的问题。跟据这种的观点,工程哲学的主要范畴被划分为:计划、时机、目的、决策、原材料、合理性、边界条件、控制、机器、工具(物质性的)、规则、组织、制度、人工物品、班自在之物(半为人之物)、操作程序、作为废品和污染的自在之物、世界4、自由、生活、价值、意志、用物、天地人合一、异化、四个世界的相互作用等,这是李伯聪对于工程哲学研究范畴最为详尽的一次划分,具体范畴分析在此就不加赘述。本文着重讨论分析李伯聪的工程与技术间的关系、工程的“三个层次”、工程理性三个问题。

一、工程、技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果要深入研究工程的一些问题,就不得不讨论工程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李伯聪关于工程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的想法是十分有意思、并富有创造性的,他认为技术与工程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互相区别的,二者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他所提出来的这种观点是十分新颖的,因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将技术和工程同视同等的情况十分常见。德国的波塞尔教授认为“工程哲学与技术哲学是等同的,工程与技术也没有必要分得那么细。”②刘则渊教授对波塞尔教授的观点也表示赞同,认为“工程哲学就等同于技术哲学”、“没有须要也确实很难对工程哲学和技术哲学做出十分明晰的区分。”③

以此为前提,在关于工程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中,李伯聪总结了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后补充强调了以下几个观点:第一,技术与工程之间有着相互重叠的部分。没有无技术的工程,技术在各类工程活动中得以体现与应用,换句话说,工程和技术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第二,没有“纯技术”的工程。技术要素在工程活动中并非占据绝对性的主导地位,一些其他的要素也成为工程活动的“有生力量”,里面包括的管理、制度、经济、社会(包括政治和法律等诸多内容在内)、伦理等其他多方面的要素。换而言之,就是说工程活动是一种综合性活动,包含有诸多组合因素在其中。技术的要素和成分在工程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但是经济、管理要素等其他组成成分也同样重要。在陈昌曙教授所表述的“非技术因素”大多数决定了工程活动的特点,强调指出:“非技术因素”不是次要的、非本质性的成分,而相反,“非技术性”中的如经济、政治等因素有时候会成为工程的本质内容和成分。所以,单纯否定工程的独立性,认为工程和技术完全是密不可分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三,工程中可以有技术的“应用”,这种“应用”的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④这种转化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并且是复杂的、有条件的,与此同时还会产生新的东西。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对技术和工程互为相关而又分离关系的一种承认。第四,选择和集成技术是工程的需要,工程活动的主体是根据工程活动的目标选择和整合现有技术。在这种选择和整合关系中可以了解到,技术和工程不能一视同仁,所以在选择和集成中可以看出,技术与工程存在联系和差异。

以上是李伯聪对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和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上作出了一个合理的“典范”,或者用库恩的观点来说就是“范式”。

二、工程的三个层次

“工程层次”是在研究工程时重点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现实世界中,这个问题“普遍皆在”,然而它们却以一种“可能有、可能没有”的状态存在于现代的理论研究领域,所以现代的理论研究领域中,要加强对工程“层次”或“程度”问题的研究。而在对工程的层次划分上,李伯聪首先认为工程应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微观”、“中观”、以及“宏观”。那么按照李伯聪所划分的三个层次,就有必要说明工程的三个层次是如何划分出的。在经济伦理学中,所谓“微观”、“中观”与“宏观”的问题也有学者对其存眷。在微观层次上,研究的对象是自我做了什么、能做什么和应当做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履行自我的道德责任。通过上述我们能够发现,从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关注点出发,可以发现两者在区分“微观”、“中观”与“宏观”这三个“层次”时存在差异。在李伯聪的论文《工程的三个“层次”:微观 、中观和宏观》中,分别指出工程活动的“微观主体”、“中观主体”、“宏观主体”及其各自的演化,在工程活动的“微观主体”及其演化的一节中指出:现代工程活动的主体大多数是由企业所承担,故而在分析和讨论工程活动的微观主体时,就把该问题放在工程活动中的个体和企业及其演化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之上。

工程活动中个体的角色分工,是指参加工程活动的个人在分工的同时有需要有一定的调和与互助,分工和互助是从事工程活动的必须条件和根本。反过来看,如果在工程活动中没有必须的分工和对应的互助,工程活动或许就不存在。在工程活动中,个体是以“角色”或“成员”的身份出现的,本来“同质”的个人在工程共同体中由此成为“异质”的不同角色。在工程活动分工演化历程的总体演化趋势、特征中,出现了一定意义上要求个体全面发展的趋势。总结来说便是,一个工人并不是在一个固定的岗位上工作和成长,须要可以肩负数个岗位的多方向成长。在工程活动的“中观主体”及其演化的一节中指出:在工程发展演化进程中微观层次也有所发展和演化,并且微观企业发展和中观演化进程是相互影响的。微观层次的企业演化史和中观层次的行业、产业、区域、产业集群的演化史,共同组成了一部工程演化史。在谈及工程的宏观层次,就得把范围上升到国家、国际的层次。因为在进行特定的工程活动时,有时候会产生不同国家、地区常常以一个集体的方式来进行的情况,所以分析和研究工程问题时,“国家”这个宏观层次或“尺度”一定还居于中观层次以上。

李伯聪给工程划分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是有必要的,但并不是一种粗略而非绝对的划分。因为依照三个层次所提出来的定义来看,除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之间没有歧义之外,所谓“中观”的定义或范围就显得千变万化了,在这种定义下就很难对其进行深刻而细致的进一步定义与区分。而且工程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的互动关系十分杂乱庞大,三个层次之间也更是相互“嵌入性”的。所以总结来说,对工程划分成三个层次并提出相关概念定义,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这对当下阶段的理论研究和我们分析认识工程的活动与演化问题的时候是有所助益。

三、工程理性

工程哲学在我国可算得上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就像襁褓之中的孩提,还需要更多的来自不同学科和对其感兴趣的研究者所组成的“大社会”来对工程哲学进行“教导”与“规范”。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对于“工程理性”这个概念在我国研究的可谓少之又少。至此,有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李伯聪教授等对其有过初步的探究,由于本文着重是以李伯聪的工程哲学研究作为出发点,在此对刘大椿教授的观点不作细致的论述,重点将会放在李伯聪教授的观点探究上。对于理性,在英文之中被叫做“Reason”,这个词也对应于中文的原因和推理。寻找一件事(B)发生的原因(A),可以得出A→B,这个就是推理。人做出一件事(A),就要考虑到这件事产生的后果(B),并且要对这个后果负责,这就是理性。

那么理性的本质又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的认为之中,理性的本质就是正确的思考。这里的“正确”,可以片面地理解为“周全”,而思考可以片面地理解成“数理逻辑”,因为思考涉及到了世间最为复杂的机器—大脑,我们对其知之甚少,所以关于这个本质,也只能理解到此种境地。那么理性行为究竟是基于怎样的行为?我认为应该是正确的思考。例如:在战场牺牲的军人,他们选择去战斗是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是建立在爱国主义情怀上的,他们便是爱国主义上的感性淹没掉了维护世界总体和平的理性。当然,理性还有个更有意思的本质。因为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理性”是个褒义词,那么当A欲令B做B不愿做的事情时,A便会向B解释这个事情是理性的决策,于是,B就有可能去做了。所以理性的本质上是一个大箩筐,里面可以装着任何它可以装得下的“东西”。只要这里的A愿意就行了。

在工程哲学中以工程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工程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活动。李伯聪认为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工程活动,这是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所以,哲学家理应也该去认真探讨和研究工程这个大方向,以此来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力量。工程理性又是实践合理性的一种基本形式,但就目前而言,是一个新的领域,有关于工程理性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在研究的过程中,前人在经济、科学、法律合理性的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也值得继承与借鉴,也要依据其实践的特性研究工程活动提出的现实问题。当然,李伯聪也强调指出:在工程理性的研究方法选取问题上,语言和词源分析的方法应该同时兼并使用,以及需要更加注重采用“直面对象,得意忘言”的方法。

四、结语

工程哲学并不是简单的研究人工物的纯粹性哲学,而从某种角度来说更像是研究人之本性的一门学问。若是哲学家们拒绝研究“工业的历史进程以及由工业已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那就不可能认识人的本质和本性。工程哲学的研究,要以人的目的、行动、结果以及人的自由等问题为核心。无论是在谈及工程的含义以及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工程的三个层次、还是工程的理性问题,李伯聪均给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对于后来的学习者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最后也不能忘提及李伯聪那句最为经典的言语——我造故我在,这也是体现了其在工程方面最为精到的哲学思考。

注释:

①李伯聪.哲学为什么要关注技术问题?[J].哲学研究,2001(1).

②刘则渊,王续现.工程·技术·哲学:中德学者关于技术与哲学的对话[M].大连:大连理工大 学出版社,2002:195.

③刘则渊,王续现.工程·技术·哲学:波塞尔技术哲学思想述评[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2:247.

④李伯聪.略谈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04,1(1):42~53.

猜你喜欢
微观理性哲学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乡村的“功能”——振兴乡村的“微观”推进
菱的哲学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小包哲学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微观的山水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
宏观把握 微观提炼——我的楹联创作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