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师范大学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的,党中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进各个领域的课程中,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并使两者协同共进,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合格的接班人。
关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学者们在此方面并没有做出十分明确的界定,大多只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吴月齐在《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中指出:“所谓‘课程思政’即课程德育,指的是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充分挖掘一切能够利用的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实现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台红蕊在《初探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性及其成效》中提到:“‘课程思政’指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充分挖掘和发挥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宫维明在《“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中指出:“课程思政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所有课程中,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
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为辅,这种主次关系是正确的,但是“主”与“次”也使课程思政的建设面临一系列问题。
第一,课程思政认知程度不足。一方面,高校管理主体之间普遍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关院系和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的任务,与管理层无关”等错误理念,这些错误理念直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不足、深度不够、广度狭窄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管理管理阶层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知理念上存在错误,导致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出现偏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界定模糊,部分专业课教师就将自己的职责局限于对该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授,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超纲内容而选择忽视。这些现象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
第二,课程思政实践程度不足。“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任何教育改革,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可见教师团队对于开展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现各大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不足以达到课程思政实施的要求的情况。
第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配合不紧密。课程思政就是在保证各门课程都实现本课程应达到的高质量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利用各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与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联合互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在这个联合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作为“专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引领必不可少,“部分高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形,涉及学生道德教育等事宜,各类教师首先想到的是‘这是辅导员该干的事’。涉及学业困难、学科专业困扰的事宜,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也首先想到的是‘这个该去问专业课老师’”,在这种趋势下,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便逐渐分离,各自成章,“两张皮”问题随之出现。
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传统的“思政课程”为主,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重视程度尚有欠缺,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以及相关配套措施、制度也不完善,经研究,针对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制定以下措施: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首先,加强高校管理阶层人员对于“课程思政”内涵以及将与思政课程联合互动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提升高校管理阶层责任意识。高校管理主体要充分意识到各门课程具有的育人功能,要充分而主动承担领导职责,整合一切能够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参与广泛、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的课程思政体系。其次,承担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各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师,各所高校可以通过培训、宣讲、示范公开课、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他们对课程思政这一新型教育模式的认识和把握,并引导老师们在保证本课程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中。
第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深化课程思政实践。课程思政不同于专业的思政课程,它需要在讲解本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课堂,达到对各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这要求教师除了过硬的专业素质之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作为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充分学习和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关注时政热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使课程思政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化的效果。”其次,各课程教师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卓越的政治素质,“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高度责任意识,既要‘在马言马’,更要‘在马信马’,切实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保证课程思政工作良性开展的思想根基。”此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还必须具备灵活运用教育学知识的能力,综合以上要素构建自然而不突兀、学生喜闻乐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专业课程。
第三,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构建系统化、有层次的思政教育体系。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涉及的领域广泛,种类繁多,难以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证在不丧失学科特色、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专业的思政课程为引导,通过跨专业研讨会、教育学权威人士指导等方式,加深各学科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系与配合,解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两张皮”问题,构建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新时代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离不开各个课程与专业思政课老师的通力合作,高校各职能部门、专业院系要协力合作,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多方面合作、多层次交互、系统而高效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切实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