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乐明
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
在新型的历史课堂中,多样化教学法的应用正是体现了新课改下新型课堂的要求。多样化教学法能够将学生深入地带到课堂学习中。新型初中历史课堂也会将自主学习引入教学方式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乐趣。
在教师教学为主的课堂中,扼杀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乐趣,学生被动地“接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教师“压倒性”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通道,久而久之,学生提升学习水平的渠道就会大大受限。
例如,在讲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单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七年级的相关课程,回顾当时的清朝都发生了哪些事件,导致中国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带领学生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梳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树立“学习新历史不忘旧历史”的观念,生硬地讲解某一历史事件它就真的只能成为一个事件了,要将所讲事件的前因让学生了解,再通过各种事件的交叉影响导致某一事件出现的必然性,引领学生去追根溯源,去探寻前因,去分析后果,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意义。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上新课之初,播放视频资料《北魏孝文帝改革》,用时约1分30秒,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资料。这个问题是北魏的建立:某年某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资料片介绍了鲜卑族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视频带来的生动形象的直观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在视频资料所展现的历史情境中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呈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新授课时适当利用平时搜集到的一些相关影视资料,可以化枯燥的知识点为形象、直观、学生乐于接受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并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贯穿古今,使学生在两者的完美结合中产生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初中学生关心时事,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讨问题,获得真知。历史是已消失殆尽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活动着的历史,两者共同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之中。从历史的角度讲,理解古代社会的钥匙是现代社会,理解现代社会的密码是历史。因此,历史教学应多结合时事,联系现实,启发学生能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对现实的参照和借鉴,如《商鞅变法》,可联系改革问题,《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可联系当今中西部开发问题。
这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历史唯物观为依据,发现历史规律,就能在动态的历史事件学习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立足于初中历史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努力挖掘历史教材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打造的高效历史课堂中获得综合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