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影像的“互动叙事”及其特征研究

2019-11-15 05:48◎陈
新闻前哨 2019年10期

◎陈 建 孙 俊

本文研究的对象就是基于网络、移动终端为主体的新媒体影像“互动叙事”以及叙事特征研究。新媒体特性决定了新媒体影像的叙事逻辑不同于以往的电影电视影像叙事形态,新媒体影像的“互动叙事”打破了传统叙事既定的程式,构建了新的叙事体系,为参与者带来个性化的视听新体验。

一、新媒体影像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当前新媒体技术从PC端转向移动端,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着信息化革命进一步深入。在媒介传播领域,尤其是传统广电的全媒体平台,以“媒体融合”为重要背景的新媒体,改变着信息生产、传播和获取的方式,加剧着新的媒介形态与其他领域碰撞融合,新媒体影像正是在这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物种”。

2018年12月27日,美国网飞(Netflix)推出《黑镜》特别版《黑镜:潘达斯奈基》(Black Mirror:Bandersnatch)中文预告,同时宣布2018年12月28日在网飞上线。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或者平板电脑或者键盘或者手机或者其它控制器参与影片互动,大多数用户将体验到60至120分钟的影片时间,不参与互动的默认版本片长为90分钟,该影片镜头总时长超过5小时,这是美国首部流媒体播出获得媒体广泛关注和好评的独立互动电影。

2019年5月9日,爱奇艺世界·大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在智能视频科技论坛上,爱奇艺发布全球首个互动视频标准(Interactive Video Guideline,简称IVG),此举意味着互动视频即将进入我国产业化运营阶段。

研究新媒体影像的本质属性和叙事特征,进一步探索视听内容创作的多种可能性。这种影像形态或者说传媒内容产品,有着不同于其他影像形态的特点,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这集中体现在它的“叙事”上。基于媒体技术发展诞生的新媒体影像,天然地自带互联网属性,互联网的虚拟性改变了叙事的时空场景,互联网的互联性丰富了它的叙事元素,这些特性最终在互动性的结构中得以呈现。新媒体互动性特性改变了影像的叙事结构——新媒体影像的互动叙事——以及由此产生的叙事特征——“去中心化”叙事,多元化、符号化的语言及其社交功能。

可以预见,探究新媒体的交互性、互联性、虚拟性等特性,研究新媒体影像的“互动叙事”及其特征,可以为即将到来的新媒体影像时代提供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短片与“新媒体影像”的概念

当前网络媒体移动终端的视听内容盛行,视听内容的称谓也五花八门,“微电影”、“网络短片”、“数字短片”、“短视频”、“网剧”、“网络电影”等不一而足,然而,上述视听内容的名称,其本质上指的几乎都是一回事——短片——采用视听语言“叙述故事”。

短片即指电影短片(Short Film),例如,美国的奥斯卡电影奖设有“电影短片”奖,国际三大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也分别设有“电影短片”单元。国内电影节通常按故事片、纪录片和动画片分类,相对应就有了的故事短片、纪录短片和动画短片等单元,国内电视行业基本上也沿用了电影行业的分类方法。

电影短片时长跨度从几分钟到五十多分钟不等,电影节主办方自行约定短片时长,尚无严格意义上的国际统一时长标准,与“微电影”、“网络短片”、“短视频”、“网剧”、“网络电影”等时长跨度大致相当。电影短片与传统电影比较,除了影片时间长度上的差异之外,通常这类电影短片的表现形态上会更侧重于电影语言表现形式、方法上的探索,以及影视新技术的实践与应用。

“无需更多的历史考察就可以断定,未来的新媒体将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融合、融合再融合’,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网融合、有线网与无线宽带网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数字媒体’为核心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无与争锋的万能媒体终端”,“在现阶段,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及其两者融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新媒体“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上述研究明确表明,我们当前所指的新媒体主要就是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Pad等终端设备,作为媒介的新媒体其根本特征就体现在“交互性”和“互联性”上。

新技术的发明往往具备技术上的“向下兼容”功能,新媒体影像技术就具备了上述兼容性技术功能。从而,短片的传播途径由原来电影院的放映,到电视台的播出,再到新媒体平台发布,极大拓展了短片传播途径、覆盖人群和区域,但是,这些类型短片的创作模式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短片固有的叙事属性没有发生变化。换句话说,就是短片基因没变,短片依然是短片,显然,就此将新媒体上传播的短片称之为“新媒体短片”是不合适的,既不符合专业领域认识也不符合学术界理论规范。

“新媒体短片”,应该是与新媒体相匹配的、具有新媒体特性的影像内容,以区别于电影、电视等承载影像载体的媒介特性,以及由此特性形成的有别于电影、电视“叙述故事”模式的“互动叙事”问题研究。

三、新媒体影像特性

为避免新媒体短片影像内容在“讲述”时间长度上,由于“短片”一词造成人为的固有惯性思维地干扰,笔者认为,采用“新媒体影像”一词来取代“新媒体短片”更为贴切,故本文下文均采用“新媒体影像”的表述。

综上所述,新媒体影像是指在数字、网络、信息与通讯等技术基础上,形成以网络、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Pad等)为影像主要传播形态的媒介,以及与此媒介本质特性(例如,“互动性”、“互联性”等)相适应的影像艺术形态。

新媒体影像的“互动”特性,使之影像叙事有别于电影、电视的传统叙事模式,具有“互动叙事”的影像特征。二十世纪80年代的美国以及二十一世纪初的欧洲开展相关叙事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2018年12月28日网飞(Netflix)播出流媒体互动影片《黑镜:潘达斯奈基》(Black Mirror:Bandersnatch)。

新媒体影像的“互联”特性,类似于“万物皆媒”的连结理念,具有跨媒介影像特征。

不同媒介所承载的影像有其自身的影像特性以及差异,可参见表1所示。

表1 不同媒介承载的影像特质以及差异比较

从上表的几个方面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这样的认识,即电影、电视叙事的核心逻辑是“我叙事,你‘听’我叙事”的单向、线性接受方式。新媒体影像则采用“参与者不受时间与空间约束,去中心化、个性体验式的‘互动叙事’”方式,“互动叙事”彻底改变了以往电影、电视原有的叙事模式和体验方式。

四、新媒体影像叙事特征

1.“去中心化”叙事

影视传统经典叙事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总是有一定顺序的。叙事一般是将声音、画面或者字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相关的事件前后连贯地组接起来,以便于人们理解。常见的叙事结构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件顺序等,常用的叙事策略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在一般的创作过程中,叙事结构好比一个框架,结构了整个故事的脉络。创作者沿着一定的脉络,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进行故事的起承转合。

当参与者的互动行为打破了这种模式,新媒体影像的“互动叙事”就不再是以故事本身内在或者外在的既定主线去发展,而是围绕某一个情节点、逻辑点、情绪点或者主题点,由此延展,将相关的片段融合、串联在一起。这与传统叙事非线性结构中的平行叙事有点类似,但比平行叙事更加碎片化。

图1

以奔驰品牌在微信朋友圈投放的广告宣传《做TA的圣诞老人》(如图 1)为例,通过互动设计,将视频短片和会员注册绑定在一起,参与者点开 H5,可以选择观看完整视频也可以选择加入She’s Mercedes,进行会员登记。整个宣传以圣诞礼物的概念贯穿全片,穿插了家人、朋友、陌生人等多组人际关系之间给与对方制造圣诞创意惊喜的方式和行为,聚焦表达“给TA惊喜”的主题。整个片子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叙事主角,没有情节中心,每个场景都有一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结束围绕圣诞礼物都有提炼一个小主题,比如 “给他自由”、“给她个没想到、”“给她再一个十八岁”……创作者没有按照一个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的流畅性去组接,而是在跳跃的叙事场景中,以频繁的蒙太奇手法组接排列各个场景里的小故事,故事的结尾以“给TA(XX)”的模式不断强化“给TA惊喜”的主题表达。

引用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混搭”概念,新媒体影像的这种叙事方式也可以称之为“混搭”,它已成为新媒体影像叙事“创作的典型组合,拼接范式”。这种范式不仅仅体现在画面元素的叙事中,也体现在声音元素的叙事上。类似抖音上的短视频,各类个性化的音效,经过创作者的放大、拼贴、分割、重复,在强化叙事效果、表达创作者态度的同时,也成为新媒体影像起承转合重要的手段。这种“混搭组合”和“拼接范式”更加聚焦叙事中单个的或者说次级的元素,比如,主题、行为、目的、情感、情绪之类。当互动性赋予参与者对叙事可以主动参与过程的时候,新媒体影像的叙事结构不再以故事为中心,也不以创作者为中心,此时不论是叙事主线,还是叙事结构,新媒体影像的互动叙事都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表达方式。

新媒体的互动性特性决定了新媒体影像采取互动叙事结构,从内容外层渗透到情节主线,再影响到故事架构,从平行叙事到交叉叙事,再到网状叙事,甚至有可能在一个作品中多种结构并存,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特征。

2.多元化、符号化的叙事语言

新媒体建立在互联网的无限连接基础之上,与传统视听影像不同的是,新媒体信息接收的载体除了广播、电视、大荧幕,还可与电脑、手机、LED屏等各类电子终端相通,形成了融合各种媒介形态的全媒体化信息传播特征,新媒体影像的叙事语言进入了一个复杂、高级的杂糅状态。之所以说是高级的,是因为新媒体影像的叙事语言在多元化的融合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寓意的符号化,成为参与者在叙事上的特色表达。

以当下很火的短视频产品抖音推出的H5《世界名画抖抖抖》(如图2)为例,我们一起来看新媒体影像叙事语言上呈现的多元化、符号化特征。

图2

《世界名画抖抖抖》这部作品中,创作者以“动画+短视频”方式,让名画中的人物肖像自己跳出来,通过程序设计,在参与者主动点击之后,用序列帧动画实现“抖动”的方式与参与者进行互动,名画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戏精表演”形成“反差”。

画面语言上除了传统的推拉摇移之外,还有变色闪动的动画特效,激发参与者点击按钮的兴趣和行为,对“故事”的发展一探究竟……这些影像里有流行的网络用语、出人意料的音响音效、鬼畜的肢体语言、穿越感的服化道等令人脑洞大开的叙事语言。这些多元化的叙事语言,呈现出强烈的符号化特征。比如,1、声音符号化,以特色的声音表达某种情绪,进行叙事上的起承转合。就像抖音短视频上的各种音乐,固有的节奏素材表达大众都容易理解的体验感。2、特效符号化,动画+视频是目前大部分新媒体影像在移动终端上的呈现形态,常用的特效包括画面抖动、变色闪动、画面重复,创作者用这些特效来强化叙事中的表达。3、表情符号化,随着网络用语的发展,传统的图文声画已经不能生动表达网民的情绪状态,“比心”、“打 Call”、“Give me five”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表情包、肢体语言成为潮流的网络叙事语言。这些符号化的多元叙事,在视频效果和音乐节奏中,塑造了影像的体验感,激发参与者点击互动参与影像叙事。

符号化某种程度上是将多元化的叙事语言类别化处理,便于参与者参与互动,进行个性化创作体验。这种融合了多种元素的叙事语言,是增强新媒体影像互动叙事的重要手段。

3.新媒体影像语言功能进一步扩大

媒介是人们信息接收和传达的延伸,新媒体影像的互动叙事和多元化的叙事语言,将媒介的延伸功能进一步扩大化。传统叙事中,叙事主要是为了传递信息。新媒体影像对传统经典叙事的解构,决定了新媒体影像在承担线性的宏大叙事方面有其局限性。但是交互渗透、虚实连接、多元融合的技术赋能增强了新媒体短片的叙事功能。

首先新媒体影像承袭了传统经典叙事的信息传播功能,各端口的链接、多元化的叙事元素扩充了新媒体短片的信息含量,增强了新媒体影像的传播性。其次,新媒体影像的交互叙事进一步加强了人际之间的无限连接,在沟通、传达人的情绪感受方面更为便捷、更为直接,这使得新媒体影像的叙事具备明显的社交功能。类似抖音这样的新媒体视频平台,以及斗鱼这样的互联网直播平台,已经形成了信息传播和人际传播共构而来的新功能,其社交性比故事性更鲜明。

图3 斗鱼直播中的弹幕界面

以斗鱼直播为例(如图3),弹幕已经成为斗鱼直播与用户在线沟通的常态形式,甚至构成了直播影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斗鱼直播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影像传播的社交功能。斗鱼直播设置了主播线上“直播间”,用户可以进入“直播间”,与主播以及其他同步观看的用户,像微信好友聊天一样进行适时交流。在直播进行的时段内,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开放式的线上社交空间。

除了这种适时弹幕,斗鱼平台还设置了类似微博评论、空间留言功能的“鱼吧”,用户还可以通过“鱼吧”在直播结束后进行交流联系。这种社交功能一方面能够拉近内容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提升用户的粘性,进而增强平台的内容变现能力,而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新媒体影像,尤其是新媒体直播平台。基于新媒体影像的这种叙事功能社交化的拓展,目前新媒体短片的内容创作逐渐融入了“电商”等其他非叙事元素,而且受互联网用户需求的整体影响,风格更偏向娱乐化、游戏性。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影像是影像的未来发展方向,它的互动性、互联性、虚拟性形成了新媒体影像有别于传统视听影像形态的属性。用户与创作者之间双向互动行为 “互动叙事”成为作品整体叙事的必要构成;互联性应用在叙事中,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拓展新媒体影像叙事的时空场景。这些都是新媒体短片对传统叙事的根本性变革。在这一系列变革过程中,新媒体短片形成了“去中心化”的叙事模式、多元融合的语言风格以及更具有社交性的叙事功能。

当下,技术依然在不断地革新。人工智能、5G、8K技术的优化和普及,物联网的发展,对新媒体影像的发展非常可期。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它在创作过程中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碰撞,它在技术变革中的走向,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可以预见,这种兼具传播性、叙事性、社交性的影像形态,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新媒体影像未来的走向和应用范围,还将取决于它对叙事的完成度。所以,新媒体影像可以传承传统叙事的严肃性和深刻性,同时借助媒体技术的赋能,发挥灵活互动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内容的广度,选取更丰富的素材,涉猎更广泛的领域,探索相对成熟的叙事模式,突破目前的创作局限,呈现更令人惊艳的影像作品,不止为人们的信息需求服务,更为人们的自我表达和生命体验创造更完美的视听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