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先龙 邓昌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媒体发展的本质内涵,也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指明了方向。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唯有因势而谋、应时而动,扎实构建“四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四全”媒体传播矩阵,才能与时俱进地增强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近几年来,咸宁日报传媒集团把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作为报业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并以打造“四全”媒体为抓手,着力提升党媒新闻宣传的生产能力、聚合能力、传播能力,力求在守正创新中巩固主流媒体的阵地优势。
所谓“全程媒体”,是指媒体在播报一个事件的过程中,从事件的开端到最终的结局,媒体都对其进行跟进,让事件的每一步进展信息都能“即时”对公众发布。
长期以来,传统纸媒所刊发的新闻,最快也是“昨日新闻”。如今,“全程”媒体借助强大的信息技术,彻底打破时空格局,使新闻时效性由“及时”变为“即时”。因此,打造全程媒体,需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实现采编人员即采即传、即审即发,全程直播、全程发稿,真正突破时空尺度,实现零时差零边界发布。
打造全程媒体,首先是要建立采编指挥中心,以确保全程播报能够有序进行。近年来,咸宁日报传媒集团加大投入,以较高标准建设“中央厨房”,并以“中央厨房”为龙头设立新闻采编指挥中心。其次是要实施流程再造,提升采编效率。将以往平面媒体的“采→编→审→发→印”模式改为网络媒体的“平台→渠道→端口(①采→发;②采→编→发”)模式,要求平面媒体的一切报道,必须在客户端第一时间首发。再次是要武装采编人员。新媒体环境下,记者不紧要能写,还要能拍(照片、视频)、能说(直播)。为实现“全程报道”,咸报集团添置了无人机、新媒体直播一体机等新型采访设备,并给每名记者配备了摄像功能较好的手机。
2018年11月11日,咸宁国际温泉马拉松鸣枪开跑。为全方面做好赛事报道,咸报集团提前谋划,全集团动员,全媒体采访,全网络直播。由42名记者组成报道专班,16名新媒体记者组成直播团队,从赛前准备开始,对比赛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记者编辑在报道一线连夜奋战,编发实时图文消息近300条,用镜头和文字全程呈现赛事的宏大场面和精彩细节。此次报道,总浏览量达到473万,再次创下本报直播报道新纪录。
所谓“全息媒体”,是指信息传播的形式不再拘泥于简单的图文,而是在新技术的助力下,运用直播、游戏、H5、AR、VR、4G传输、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等手段,实现新闻的多元化、立体化呈现,让用户各取所需。
在打造全息媒体上,咸报集团的基本策略是“内外兼容”。一方面,在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则下,突出各媒体平台的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其中,《咸宁日报》突出指导性,《香城都市报》突出可读性,咸宁新闻网突出聚合性,“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突出时效性。在操作上,则以“中央厨房”为枢纽,实现新闻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构建报、网、微、端、刊、栏、屏立体传播矩阵。另一方面,对外积极对接、融入国家媒体大平台,扩大传播影响力。先后与新华社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移动网等具有影响力、公信力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对接融入,借助国家级大平台扩大咸宁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
去年8月19日医师节,咸宁日报新媒体中心将目光瞄准基层医疗,推出《致敬医师节!走近嘉鱼未来村级卫生室和不赚钱的乡村医生》网络直播,在央视新闻移动网推送,短短3小时浏览量超过240万。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咸宁日报新媒体中心拍摄的《来,去淋一场桂花雨,看一场最甜蜜的丰收》视频专题被多家中央媒体和网络平台转发,其中仅央视新闻移动网单一平台浏览量达到320万+。11月,在第六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咸宁日报和咸宁军分区联合创作的短视频《一个人的升旗》,在央视新闻移动平台点击量超过2000万。
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大增加集团媒体矩阵的“吸粉”能力。目前,咸宁日报客户端下载量突破13万;“咸宁微讯”公众号粉丝关注量达15万+,总访问量超1000万。
所谓“全员媒体”,是指在信息传播渠道十分便捷的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人人都拥有对事件的话语权。这就要求新闻媒体既要有面向全员传播精品内容的意识,也要充分发挥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尽可能让更多人加入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中来。
打造全员媒体,首先是要改变报业集团内部人员角色分工的问题,也就是打破编辑与记者、业务人员与行政人员的原有角色定位,让所有员工变成“记者”。咸报集团要求全体员工每天至少转发一条客户端新闻;对所有重大新闻和宣传活动,集团人员必须全员转发、全员刷屏、全员推送。
其次是要提升记者的能力。通过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增强原有采编人员新媒体素质,完成从文字记者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变。同时,招引一批新媒体人才,让采编队伍从文字、图片到录像、录音、剪辑、播放,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打造复合型、全能型的记者战队。
再次是要开放办媒,鼓励社会人士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互动之中,真正达到新闻采访“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效果。
2018年2月13日,咸报集团开展《爱心大巴接在沪咸宁老乡回家过年网络直播》活动。两辆挂着“情暖回家路·伴爱同行”红色横幅的爱心大巴,分别从上海市普陀区和江苏省昆山市出发,各载几十名咸宁在外务工者回家过年。一路上,本报派出的采访组,兵分两路同时开展全程直播,并组织车上务工人员参与直播互动,让新闻的采访对象变成了新闻的采访者。这一做法大大提升了直播的吸引力,先后有20多万人次关注这趟满载爱心和乡情的回家之旅。
所谓“全效媒体”,是指媒体的分众化特征愈发明显,新闻发布者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将传播进行分类。也就是,以往新闻传播只知道发行了、播出了,却不知道谁看了你的报道、反响怎样;而现在,可以利用大数据,清楚地知道谁是你的用户以及用户的反应如何,从而使信息传播更精准、更有效率。
打造全效媒体,要求我们提前对新闻产品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其中包括思想引导效果和读者服务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因此,要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力求实现信息、互动、服务等功能集成,让媒体平台成为“信息超市”。
为实现全效传播,咸报集团要求对新闻信息做足 “加法”,就是通过对新闻增加核心提示,让难度新闻变得易读;通过配发评论,让深度新闻变得更加可读;通过增加新闻链接,让速度新闻变得更加耐读;通过增加图片和漫画,让新闻变得更加“悦读”。
今年5月30日,记者在通山县大畈镇采访时,了解到独臂老人王能望为家中6000斤枇杷滞销愁眉不展后,第一时间在咸宁日报APP发出《帮帮忙!6000斤大五星枇杷滞销,通山独臂老人请您入园来尝鲜……》一文,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帮忙解决老人枇杷的销路。次日,《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以及微信公众号“咸宁微讯”“咸宁发布”同步推出相关报道和援助热线。本报还创建了“爱心枇杷团购”微信群,当天团购枇杷1000多斤。报道引发了爱心接力,当地党委政府上门解难,枇杷协会协调销路,爱心人士专程上门采摘,外地好心人也纷纷邮购。在大家的帮助下,王能望老人家的枇杷几天时间枇杷销售一空。6月6日,王能望的儿子王驹带着一面写着“尽媒体职责,解销路之忧”的锦旗,专程送到咸报集团致谢。
守正创新,担当作为。通过全力打造“四全”媒体,咸报集团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深度融合发展中,不断巩固和提升影响力,并产生了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有效度的新闻佳作。如今,由咸宁日报传媒集团推送的新闻作品,点击量10万+成为常态。在中国报业第二届融合创新大会上,咸宁日报传媒集团选送的广播剧《飞箭》获“十佳音频奖”、《碧血天香》获 “十佳微电影奖”、《直击八月豪雨》获直播作品一等奖。在中国报业第三届融合创新大会上,咸宁党政网站集群荣获2018年度“中国报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创新性平台”;网络直播《致敬医师节!走进嘉鱼未来卫生室和不赚钱的乡村医生》获得中国报业 “深度融合发展”直播十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