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终局营救》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一次“回归型”探索

2019-11-15 09:19白行朗
电影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终局

白行朗

(北京大学 艺术学院,北京 100871)

电影的本质属于艺术,它必然追求艺术上的自足;同时,“必须永不忘记,电影是一门工业”。[1]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应当具有两个尺度,即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电影缺乏商业性,便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电影业不能发展。但一部电影缺乏艺术性,就不能称之为电影。市场经济时代,电影向商品属性全面倾斜,严重弱化了电影理应代表时代理性思维高度的功能。

《战狼2》《红海行动》等主旋律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异军突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票房成绩。也将主旋律电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商业价值还是电影本身的艺术性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主旋律电影当下的热潮,既是中国当下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豪感深入人心的体现。更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兴起的“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的文化、娱乐观念紧密关联。纵观当下的主旋律电影作品,在作品数量和票房繁荣的表象下,也表现出主旋律电影品种较为单一、内容题材趋于“同质化”、过度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了主旋律电影本身应具有的社会职能属性。主旋律电影作为一部电影,既要注重商业性,能做到投入产出比的平衡;同时兼顾电影的艺术价值,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审美化效果。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充分弘扬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影《解放·终局营救》从筹备阶段开始,就已经将其定义为一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其所有的商业化元素都将融入主旋律的色彩之中。电影作为一种“奇观”艺术,目标是给受众奉献一场充满期待的视觉盛宴。那么,在这部影片中,如何将主旋律电影拍出艺术价值,又能充分体现其主旋律电影的社会职能将是出品方最关心的重要因素。

一、历史的代入感

“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切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也就是在当代中国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发扬爱国奉献、团结一致、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红色电影’。”[2]

电影《解放·终局营救》正是从这一核心定义出发,以平津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题材电影。纵观近期一些高票房主旋律电影,有的是通过完整而又充满技巧性的戏剧结构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例如电影《风声》;有的是抓住一些具有时效性的社会热点事件,例如《湄公河行动》;有的是将经典故事翻拍,大量加入现代化商业元素,例如《智取威虎山》;还有一些是现代军事题材,展现国家实力,使观众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产生高度共鸣,例如《战狼2》《红海行动》等。

电影《解放·终局营救》敢于大胆选择某一场战役作为切入点,这从商业角度上来讲是非常危险的。“解放”这一主题从宏观上就已经将影片本身的定位放在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而如何更好地诠释“解放”的意义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从宣传发行角度上来说,历史战争题材不具备明显的传播亮点,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类型化影片。那么真实的代入感,将是对影片在商业性层面所提出的一个关键的问题。

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在一次次地被升级、刷新的同时,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为背景的大体量主旋律电影可谓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首先是很难拍出新意。其次便是投资风险非常大。在前不久上映的一些类似的影片,只有《血战湘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也只有7000万左右。而以电影《飞夺泸定桥》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勇士》,只有3000万左右的票房成绩。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说,这两部影片在战争场面的创作上可谓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但是面对当下的电影市场,同类题材影片收回成本却是十分困难的。

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段

(一)精彩的战争场面

主旋律题材电影中,战争场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引领观众情绪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导演在电影开篇时,运用了大量战争的镜头来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在士兵登陆的过程中,美国士兵被驻守德军的炮火打得血肉横飞,每向前一步都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揭示了和平来之不易,生命在战争中显得如此脆弱。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美好的生活。

电影《解放·终局营救》也是由一个大场面的战争镜头开始,逐渐延伸到局部战争。既描写了解放战争气势浩荡,同时也反映出战争细节的艰苦。这是一场在解放军向天津发起总攻前的战斗。突击队长蔡兴福带领突击队员,探测敌军火力,并引导炮火打击敌人外围驻守工事,配合正面冲锋的主力部队。镜头从上至下、由远及近,用全景描绘了战争的整体布局。最后,镜头落在主人公蔡兴福和他的部下身上,着重刻画出主人公在全局中的能力和作用。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导演大量运用了这种局部战争的表现方式,来刻画解放军战士在战争中的勇敢、智慧以及大无畏精神。相比传统主旋律战争影片一味地追求宏大的战争场面,影片《解放·终局营救》的表现手法非常符合当下商业电影的艺术潮流和审美趋势。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导演采用了宏大的战争场面与主人公最后的决斗混合剪辑的方式。一方面体现了解放大潮势不可挡,另一方面将主人公宿命的演绎推向了高潮。

(二)多线叙事的讲述方式

在影片《解放·终局营救》的叙事结构上,李少红导演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第一条线索围绕着主人公蔡兴福展开。蔡兴福接受任务带领小分队潜入天津城,在总攻开始之前,摸清敌人工事要塞的具体分布,引导解放军炮火对其实施准确打击。围绕着蔡兴福展开的潜在的叙事线索便是蔡兴福的儿子在天津城内走失了,他要寻找自己的儿子,而他的妻子也在天津城内从事地下党的工作。第二条线索围绕着国民党军需官姚喆展开,姚喆在影片中的首要任务便是要带自己的女儿逃离天津城。而他却被上司陷害,企图让他成为战争的替罪羊。第三条叙事线索是围绕着姚喆的上司展开,他是影片的反派代表人物,一个战争狂人,国民党誓死守城的领导者。但是,他唯一的牵挂便是他所爱的歌女梅艳。梅艳则是第四条线索的代表人物,她和她的弟弟以及几名旧社会混江湖的少年,代表着在战争过程中的平民百姓阶层。这几条故事线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关联,既反映出在解放战争过程中,旧社会原始的状态,又体现了解放所带给社会各阶层的最实质的变化。

(三)现代化的制作流程

电影《解放·终局营救》在制作流程上采取的是制片人中心制与导演中心制双向融合的方式。制片团队严格把控制片成本与预算,导演严格把控艺术创作标准。这为电影创作按时高效地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影《解放·终局营救》剧组为了能够高度还原历史,再现解放战争时期真实的景象,采用“虚实结合”的搭景方式。特意搭建了大量民国时期天津旧城场景,同时结合电影特效,尽可能地使观众感受到更加真实的视觉感受。电影《解放·终局营救》全片特效镜头多达1300多个,由全球顶级特效公司Double Negative进行制作。该公司曾经参与制作了同列题材电影《敦刻尔克》,同时也是著名影片《哈利波特》系列、《碟中谍》系列的主要特效制作公司。有了Double Negative的倾力协助,电影《解放·终局营救》的视觉效果值得期待。

电影《解放·终局营救》虽然从立意上是一部关于讲述人性光辉的影片,但是,它毕竟是穿着战争片外衣的舞者。大量的爆破场景,成为拍摄的难点。剧组为了更好地展现战争中真实的爆炸效果,特意邀请了曾经参与拍摄电影《集结号》的韩国爆破团队参与该片的拍摄。最终,在呈现了非常理想效果的同时,还创造了拍摄期间无一人受伤的完美结局。

三、“质朴”的角色魅力

“在构成电影的各种无法预测的组合因素中。明星这种因素是最珍贵的,因此也是最昂贵的。”[3]一部能够满足商业化需求的院线电影,演员的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一线电影明星的加盟,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因素之一。电影《解放·终局营救》邀请了众多国内一线艺人加盟。当然,在演员的选择上,导演首先还是遵循了符合艺术审美的价值取向这一原则,然后才是演员本身所具备的商业价值。电影《解放·终局营救》分别由内地演员周一围和香港演员钟汉良担当主演。

周一围所饰演的角色是解放军突击队队长蔡兴福。周一围坚毅、内敛和质朴的形象与角色是非常契合。而钟汉良扮演的是救女心切的国民党军官姚喆。钟汉良本身的帅气、俊朗而又带有一丝文雅的气质形象可以很好地诠释角色所体现的背景——生活在优越环境中,以及在战争背景下角色性格中懦弱一面存在的合理性。演员钟楚曦则用她青春奔放、性感的人物气质诠释了一位旧社会中上流阶层的歌女形象。

演员杨幂在影片中的戏份较少,扮演了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同时也是蔡兴福的妻子。在这个角色的演员选择上,导演以及制片方更加看重的是杨幂作为电影明星的商业价值。地下党员这个角色与杨幂本人极具现代感的外在气质有些差距。但是,周一围与杨幂在戏里以夫妻身份共同出现在大银幕上,也确实成为影片的一大看点,为电影的未来宣发增添了商业元素。

除了大量电影明星的加盟之外,影片起用了多个儿童演员扮演剧中主要角色,其中姚喆的女儿姚君兰的扮演者乌兰托亚朵年仅8岁。虽然8岁的乌兰在表演上没有太多的技巧,但是导演看中的正是她稚气的一面。孩子的眼睛是最单纯的,其他演员所表演的各种情绪通过姚君兰这个角色被“写实化”和“放大化”,为影片燃情点的产生与发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小伍子的扮演者魏子淇也只有12岁,他所饰演的角色是一个旧社会的江湖小混混,别看年纪小,江湖上的事可是样样精通。这更加揭示了旧社会人民生活的状态——本应在学校读书的孩子,却混成了老江湖。小混混“大龅牙”的扮演者季路桐是一个只有13岁的小胖子,他在剧中饰演梅艳的弟弟。在帮助解放军小分队逃离敌人包围的过程中英勇牺牲。在临死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姐姐说,“不要报仇了,不想天天再为你担心”。一个13岁的孩子竟然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足见他的社会阅历早已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以及当时社会对青少年的摧残。这些角色虽小,但是,他们的价值和魅力却烘托了主题——解放的必要性与核心意义。

四、人性的“回归”

回看过去20年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主旋律电影与当代电影发展规律存在的主要矛盾便是过分地强调英雄主义概念,一味从外在形式上去塑造英雄楷模,忽视了从“真我”出发的电影理念,很难让观众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被人物所感动。而这也成为桎梏主旋律电影发展的“顽疾”。“新世纪的英雄人物塑造日益鲜活,大多跳出了传统模式,英雄不再‘脸谱化’,而发散出人性的光辉。”[4]

电影《解放·终局营救》中人物的设定可谓是遵循了“人性至上”这一原则。英雄也会有所思念和畏惧,而敌人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也会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在《解放·终局营救》的人物设定中,蔡兴福与姚喆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作为父亲在战争中寻找自己的孩子。而蔡兴福真正的使命确是作为一名解放军军官,带领战士们完成突击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蔡兴福与姚喆从敌人变成了合作者。蔡兴福借助姚喆国民党军官的身份完成任务,而姚喆的目的则是救出孩子。经过了一系列艰苦的战斗,蔡兴福虽然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交给他的任务,却在万分悲痛中失去了妻子,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为解放事业英勇奋战,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但是,他却在关键时刻救下了姚喆的孩子,作为一名父亲和一名解放军战士,他的人性光辉照亮了解放之路。而姚喆在关键时刻,牺牲了自己,保护了孩子和解放军突击队。从某种意义上,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展现了作为一个父亲的光辉形象。同时,在信仰上也完成了人性的回归——解放不仅仅是解放现实中的社会,更深层次的是实现思想意识的解放。战争永远是残酷的,电影以战争为载体传递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它残酷的一面,而应该是人性的回归和信仰的解放。

猜你喜欢
终局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对虚幻世界的轻蔑”
裁决内容同时涉及终局裁决和非终局裁决的如何处理?
什么是终局裁决?
哪些劳动争议案件可以“一裁终局”?
如何理解《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一裁终局”?
劳动争议案件“一裁终局”适用的思考
论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中的终局性问题
劳动争议—裁终局制度适用问题探究
《终局》:语言的断裂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