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 莉 田永江
作为被众多观众赞誉的“2019最燃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摒弃了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割肉还母”“削骨还父”等黑暗情节,并通过颠覆性的改编,重新解构经典神话人物,使全新的故事赋予了更具当代特色的价值内涵。主创们在影片艺术风格上坚持一贯的“中国风”定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八卦、水与火、正与邪杂糅其中,通过水晶般清澈的影像和强大的数字音效系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激动人心的视觉盛宴。以往国产动画为了满足大众对画面质感的诉求,都过于追求特效镜头的精雕细琢,导致出现人物脸谱化和剧情低幼化的硬伤。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叙事策略上更加注重铺垫和反转,行云流水的打斗场面和跌宕起伏的饱满剧情,让观者看到了国产动画的进步和对大众的尊重。影片跳出了原有作品的桎梏,剔除了传统影视作品中“哪吒抽筋刮鳞、横剑自刎”等一些不适合儿童价值体系建构的内容,转而选择让影片中的灵珠和魔珠经历风雨的考验后,化敌为友、携手共赴征程的路线。即便天劫所缚,依然要斗个宁死不屈,这显然推翻了成人世界“一命二运三风水”的固有认知,将亘古不变的反叛精神加注“生死富贵天不由我,钢骨正气我不由天”的深刻主题。
中国很多古典小说、戏剧、历史典故等都是极具价值的素材库,哪吒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主要活跃于明代神魔系列小说《西游记》《南游记》《封神演义》等多部古典文学作品中,其人物形象主要定型于哪吒闹海和屠龙传说。《哪吒闹海》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这部电影为众多70后和80后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艺术世界。工笔精致的古韵画风,空灵优美的传统配乐,使影片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载誉无数。影片在内在构成上瞄准了中国古代压抑人性的两把利剑,一把是封建社会体制,另一把是死板的道统体系。所以,《哪吒闹海》的内核和基调都是悲情的,李靖杀子依赖的是父权至上的道统社会,“生而养之,断头可还”的伦理束缚导致哪吒悲愤自刎。师傅太乙真人收了哪吒的七魂六魄,用荷叶嫩藕使他再生,重生后的哪吒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直捣龙宫征服了龙王。即便影片最后走向了惩恶扬善的美好结局,可是哪吒却沦为了失去灵魂的精致人偶,纵然莲花复生,却早失去了血肉,既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便剑刺刀削,悉数还之与你。在圣人以孝道治天下的常纲伦理中,这无疑是对父权最彻底的反抗和否定,影片中的哪吒用生命换来了彻底的自由。几十年的光阴过去了,电影悲凉的基调还深深地印在观者的脑海中。这种独具匠心的内在纵深,让后来很多内容空洞的动画电影只能望其项背。时至今日,《哪吒闹海》依然可以称为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作品。
2001年,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出品的40集古装神话剧《封神榜》,开始登上两岸三地的荧屏。电视剧保留了原作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将古典神话传说书写成了一部有情有义的豪杰奋斗史。该电视剧对哪吒的塑造可谓浓墨重彩,从幼时起,精灵聪慧、好胜反叛的哪吒因为疏于管教,不顾后果误杀龙王三太子敖丙,龙王震怒,陈塘关豪雨成灾。该剧在剧情上依然保留了哪吒“割肉还母,削骨还父”的故事情节,剧中殷十娘痛失爱儿,雨中教子的一幕感人至深,很多观者对此仍记忆犹新。影片最后,哪吒被姜子牙收编,与武王共伐无道昏君。可以说,《封神榜》将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哪吒请下了神坛,但并没有给予人物完美的人身设定,恰恰是这种无法避免的人性弱点,使人物变得更加血肉丰满,真实可信。
2003年,动画作品《哪吒传奇》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这部52集的神话故事选择重新架构故事,增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从青少儿的角度出发,将哪吒化身为勇敢正义的小英雄,在小龙女、小猪熊、雷震子的帮助下与恶势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至今,该动画作品的片尾曲《少年英雄小哪吒》还能被大众脱口传唱。但这也表示哪吒的故事开始走向低幼化,并被更多层出不穷的动画作品湮没。
2019年,由动画彩条屋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于暑期档上映。这部影片不仅让大众重识了英雄人物哪吒,还为国产动漫打了一剂强心针。影片对人物颠覆性的塑造以及对命运论的深度探讨,都证明了中国动画绝不止步的决心。电影中的哪吒本应是灵珠投胎,日后助周伐纣,可堪大用;然而,阴差阳错,灵丸被申公豹和龙族合谋盗走并注入龙蛋,化身为三太子敖丙。而哪吒却背负魔丸转世的不公命运,三年后注定被天雷摧毁。灵珠英雄成了混世魔王,一念成魔还是立地成佛?说到底也是一次自我寻找和自我救赎的追问。这种全新的故事建构,彰显了电影主创“动画全龄化”的定位和方向。老故事注入新想法,使得人物形象丰富,立意真实而深远,电影对人与妖、妖与神的对照,超出了同类动画电影的内涵深度,同时也将影片主题进一步升华至精神层面。天道森严、人妖殊途的固有理念导致哪吒注定生而孤独,也是因为这种孤独,使他成为反叛体制中的一员:虽然生而为魔,偏要逆天而行,与坚如磐石的人心争强,与火山洪水争命,与天地日月争辉,用铁骨铮铮的脊梁撑起一片浩瀚青天。这种“中国版超级英雄”的人物设定,完全削去了传说故事中因世俗观念根深蒂固,从而不被认可的悲剧性;艺术人物身上的反叛精神与观者形成情感共鸣,使观众潜移默化地适应了影片的全新时空,也提升了影片的完成度,使剧情的推进更加服帖自然。
故事对观众心理接受度和观影兴趣的刺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1]《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行云流水的特效镜头,更重要的是对神话故事进行颠覆性的艺术加工,并将传统概念中无私无欲的神仙注入人性的七情六欲。阴险狡诈却略带口吃的申公豹,温润如玉的龙王之子敖丙,娇羞百态的粗犷男和外形憨态可掬、一口川普的太乙真人,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一方面使影片幽默诙谐,满足了大众精神放松的诉求;一方面使人物充满亲和力,在引导儿童价值观走向上达到一种调和的状态。影片总体上是从哪吒的亲情、友情和命运走向三个维度进行的改编。
重新建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哪吒是魔童,希望得到世俗的极度认可;申公豹是妖族,渴望跻身十二金仙;龙族是异类,举全族之力助敖丙飞升仙界。本属于势不两立的正反两派,却都因为身份的特殊,被排斥在主流之外。这都说明,正和邪本就是复杂的共生体,一开始都属于中性事物,底色是完全相同的,至于成魔还是成佛,都是被他者的私心和偏见所左右的。电影再次改变了原有作品中哪吒和敖丙的对立关系,两人由开始的惺惺相惜到彼此伤害、各不相容,天劫之时又选择携手共存亡。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不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提升了作品的思想高度,大大减少了因改编造成的陌生感和突兀感。很多孩子父母观看影片后,都非常满意对哪吒、李靖父子关系的改动。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李靖呈现的都是专制威严、维护强权的形象,特别在电影《哪吒闹海》中,龙王以上报天庭、摧毁陈塘关相威胁,李靖在众目睽睽之下竟要挥剑刺子。但是本部影片另辟蹊径,为了唤醒全年龄受众的情感共振,李靖被塑造成了奋不顾身的守护者和拯救者,在百姓沸反盈天的讨伐下,坚持让哪吒拜太乙真人为师,煞费苦心地引领哪吒走入正途。徒劳无功后大难之际,又甘心替儿受难,愿以命换命,接受天雷摧毁。“我不想他这么浑浑噩噩过一生,到死都被人当妖怪”,平实的祈愿尽显父爱的博大深沉。父母深知叛逆的哪吒内心是渴望得到认可的,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式对待他,这种教育理念无疑为孩子正处叛逆期的父母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引导。众叛却不亲离,天雷摧毁之际,哪吒消除心中误解、深感父母苦心、含泪跪别爹娘的动人一幕,观者无不百感交集,为之动容。
此外,《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很多镜头语言都契合地表达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哪吒制伏海夜叉后,与敖丙海边斗毽。夕阳落幕的大背景下,灵珠和魔珠的化身化敌为友,并成为知己。落日余晖、赤朱丹彤,一幅悠长隽永的画面跃然于荧屏之上。这种写意式的纵情挥毫,一方面增加了影片轻松的基调,一方面也为二人最后的反目埋下了伏笔。影片中多次出现双目失明的白发老者,愤怒地指责李靖夫妇对爱子的维护。对特殊人物幽微的呈现是以点带面,暗喻世俗社会的有眼无珠。影片在反派性格特质的塑造上也很立体。申公豹本是昆仑山上的异类,与太乙真人同拜元始天尊门下,因为身份的不同导致他分外敏感,认为自己即使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勤奋,依然被排挤在外。申公豹告知敖丙: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此时,镜头语言迅速变成大远景,在险峻挺立的大山下,人物身形只有斑点大小,这与绘画艺术中的“远取其势,近取其神”有异曲同工之妙,暗喻固执成见之下,个人坚持的独木难支。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于魔童闯入人界,世俗社会没有给这个襁褓中的婴儿一丝一毫的喘息空间,人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哪吒由顽劣不堪走向为祸人间,恰恰是因为世俗对他的排斥和仇恨。“既然拿我当妖怪,我就当个妖怪给他们看看”,这种负气愤恨的语言说明他虽生而为魔,但真正推动他走向邪恶的其实是叵测的人心。而作为灵珠转世的龙太子敖丙,本应按灵珠的命运走向,会成为拯救苍生的正义之士,但其却背负改变龙族命运的重担,参与到申公豹阴险狡诈的权谋之中。纵观整部电影,无论是桀骜不驯的哪吒、阴险恶毒的申公豹,还是忍辱负重的龙王,制造冲突推动剧情的根本,都是因为不被主流框架认可的身份问题。不被体制认可,是否就意味着走向穷途末路?费尽心机被体制“保护”究竟是在牺牲还是在妥协?这些问题都足以引起观者深思。
在国产动画电影越来越迫切地面对既要保证本土市场,尽可能覆盖各年龄段观众,同时又要“走出去”,征服跨文化背景观众的状况下,坚持并完善英雄叙事是一条必由之路。[2]《哪吒之魔童降世》拒绝呈现脸谱化的人物形象,从神界、人界、妖界的善与恶、欲与求中展开叙事,重新建构了哪吒的英雄形象,深入探讨了超出传统动画电影范畴的人性主题。本节将具体分析影片最核心的主旨:英雄形象的建构。
哪吒和孙悟空是中国古典神话故事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反叛人物,1961至1964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动画作品的镇山之宝和丰碑之作。整部影片从造型、配乐到故事编排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神采奕奕、骁勇矫健的孙悟空身上,集猴、神、人的共性于一身,孙悟空的神性,除了具有法术上的高超外,更具有威武不屈的英雄主义特质。孙悟空闹龙宫、反天庭,制服飞扬跋扈的天兵天将,集中表现了大胆反抗天威神权的大无畏精神。《大闹天宫》不仅把握了原著的精髓,还根据大众的欣赏心理对原著中的各种形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虽然以神话形式呈现,却反映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高大而神秘的玉皇大帝代表了封建体制的威严,当所有人都迎合体制时,孙悟空的反叛精神显得更难能可贵。一代人的匠心凝聚,让美猴王的英雄特质成了光影中的永恒经典。
如果说孙悟空的英雄特质是代表人民的力量反对封建体制,那么《哪吒闹海》中小哪吒的英雄特质则是反对道统父权。父辈即使给了子辈骨肉精血,也不应该让其成为任己左右的精神傀儡,也绝不能否定子辈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哪吒虽然悲愤自刎,但却争得了精神自由。这种反父权的英雄形象,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动画作品中也是空前的。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因为生而为魔,哪吒命中注定会万劫不复、魂飞魄散,但是在他读懂父亲的那一刻,他毅然决定要反抗命运。既然命由天定,那就斗破苍穹去改变,这是哪吒对自身命运的彻底认知。“我命由我不由天”正是本部影片要传达的精神主旨。不以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消除芥蒂,救民于危难之时,陈塘关冰层化雨,百姓跪谢恩情,哪咤的英雄形象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在大众心中站稳脚跟。反抗命运的不公,不以他人的天平论成败,这种乏味的心灵鸡汤,经电影主创们的匠心改编,不但被全年龄段的观众欣然接受,还燃起了大家砥砺奋进的生活斗志。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影所构建的全新的善恶观,人性在自然属性的范畴内本无善恶,犹如白纸,促成善恶一体两面的是社会属性,健康的成长环境和正确的引导才是决定人生的关键因素。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各种光怪陆离的空间转换,一方面是具有传统中国风的美学意蕴,一方面又融合了西方奇幻动画的表现形式。山河社稷图的幻影世界处处流水桃花、春深似海,太乙真人神笔一挥,幻化之境山川河流美如画卷,犹如世外桃源,令人无不神往。影片最后20分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打斗场面震撼人心,冰层落地之时,哪吒开启“暴走模式”,一人之力幻化三头六臂,救万民于水火之中。魔童成长为英雄并拯救苍生,这种超越正邪的艺术刻画,使故事整体结构丰满,情感递进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真实。显然,脸谱化的英雄人物和明显的斗争派别,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欣赏水平。在新版本中,敖丙和哪吒的关系本是惺惺相惜,但因为敖丙背负复兴龙族的使命,选择冰封陈塘关,和哪吒处于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显然主创们立意高远,不满足于单一化的人物塑造,在天雷到临之际,敖丙舍龙族之宝万龙甲保护哪吒抵御命数。敖丙的牺牲俨然不是单纯地维护和哪吒的友情,也象征着至恶之人对善的最后一丝守护。人性的善良从来不曾泯灭,只是会经历风雨考验,阴阳两极,万事对立,没有至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哪吒的英雄主义化身经过千百年的传颂,早已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对原有素材的深度改编显然是一种冒险,但是电影主创们秉承“匠人精神”,矢志不渝地坚持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对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做情怀营销,而是选择重新建构超越善恶生死的英雄形象。因为剧情的足够铺垫和人物情感的多层次递进,使主角哪吒由“颓”到“燃”的蜕变更加真实可信,这种精准的概括和富于思想高度的超越,塑造出闪耀着人性光芒和理想光彩的全新英雄形象。电影独树一帜的改编,为未来中国动画领域的后来者提供了借鉴。
艺术作品对大众的生活和心理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影视作品是影响大众心理最直接的载体,一部寓意深刻的正能量作品,不仅能让受众在人物形象中看到自身情感的投射,同时也能够为琐碎平凡的生活赋能。而随着整个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国产动画正在渐渐形成一种具中国特色的美学风格[3],《哪吒之魔童降世》便以豁达通透的视角,开掘出更高维度的善恶观、命运说、正邪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影片打斗场面热血劲爆,剧情走向一波三折,画风转化铿锵凌厉,故事立意标格高远,电影主创秉承前人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怀着坚持不懈的信念,为中国影视奉献自己的力量。影片中哪吒的英雄形象显然有电照风行之力,对现实生活处于迷茫的受众来说,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做自己的主人,无论是狮子还是羚羊,都不要放弃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