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宇 杨钰娇
1926年,万氏兄弟以中国美术片开启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中国动画电影自此备受国际赞誉,当时生产的一系列美术动画作品伴随了几代人的童年。1979年,由严定宪导演的《哪吒闹海》,成了中国动画电影巅峰时代的标志作品。之后,国产动画电影沉寂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从内容创新到市场运作都逐渐与国际一流动画产业拉开距离。直到2015年田晓鹏导演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让我们于低迷中看到了国产英雄动画电影的希望,其被称为当代动漫的分水岭。2019年,导演饺子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又以英雄哪吒开启了中国式超级英雄动画电影时代。不同于漫威和DC作品中的超级英雄人物如钢铁侠、绿巨人和蜘蛛侠等已拥有的程式化的人物设定和工业化的创作流程,国产英雄动画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形象塑造仍在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范式。
20世纪60年代,中国研制成功的水墨动画是国际动画史上的一个创举,它吸取了中国传统画的技法,画面形象既无明确的轮廓线,也不平涂颜色,具有中国画和电影的双重欣赏价值。20世纪末,中国的动画片(曾经叫做美术片)已经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将传统的中国式水墨画引入了早期的动画中,营造出轻灵的意境和诗意。美术家靳夕导演的木偶动画片《神笔》(1956)、《孔雀公主》(1963)等,在创造木偶动画艺术风格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艺术家万古蟾作为剪纸动画片的主要创始人,导演了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1958),开启了中国剪纸动画片的先河。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现实意义和情感意义的集合,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动画片也不例外,因其低龄化的受众特征,还具有儿童教育、塑造偶像和成人童话等意义。针对儿童制作的各类动画片,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葫芦兄弟》等,可爱呆萌的人物造型和新颖有趣的故事情节,具有教育儿童、塑造正确价值观的社会功能。
动画电影是指以动画形式制作的大型电影,适合的受众年龄段更为广泛。中国的动画电影一直在不断发展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吸收着国外电影的成功经验,在漫威和DC大片盛行的潮流下,国产动画人也一直在走适合自己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寻找着中国式的国产英雄。
美式超级英雄是现代化的,他们是独立于体制之外的,是全知全能、时刻救人于水火的超能力人物。中式超级英雄这个概念跟中国本土文化与历史背景之间本身是有隔阂的,所以注定了我们不能完全仿照漫威的特点来创造当代超级英雄形象。中式超级英雄有自身的存在价值,他们给予中国观众的是认同精神和中国式思想,取自经典,赋予英雄以血肉,塑造的是传递情感和价值观的中国式英雄。
早期的中式超级英雄题材动画电影《铁扇公主》《金猴降妖》等都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不同于美式超级英雄人物是异族(星)和奇遇导致的超能力人物,中式超级英雄人物大都起源于古代神话,主要是神化了的超现实人物,他们具有普通人的形象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超能力,展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骨子里浓郁的英雄文化基因。
在不景气的国内动漫市场中,八年磨一剑,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功上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仅仅是由一个国内的动画工作室创作出来的,但影片画面却不失精致,细节感人,视听效果震撼,体现了大圣创作团队的用心。《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讲述了孙悟空和江流儿(原型为唐僧)于冒险中寻找初心、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时隔几年,同样代表国漫新高度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则是目前国内动画电影中参与艺术家人数最多的项目,成为代表无数动画人的心血之作。大圣和哪吒的形象在外形上进行了大胆的设计,于视听层面征服了一大批动漫迷们,故事情节更是引人入胜。
国产动画除了植根于神话故事,也体现着传统的中国式价值观。先秦起就出现了各种思想流派,推出了多元的思想,价值观也各不相同。孔子提出崇尚“仁爱”,被历代君主所推崇,也被人民普遍接受。《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里,唐僧的前世江流儿充满了仁爱之心,凭仁心打动孙悟空,帮助孙悟空完成了蜕变,铲除了危害长安的妖王。电影里的反派设定则为残暴、无视众生性命,提高自己修为的妖王。[1]
在中国传统的经典作品中,孙悟空和哪吒都是具有反叛精神的代表人物。孙悟空大闹天宫反抗封建正统的代表——玉帝,哪吒反抗邪恶的龙王,反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传统的“孝道”。原著中,猴子尚顽劣,哪吒也含有意气用事的成分。经过电影改编后,二者除了一样的敢作敢为,电影中的人物行动本质都是扬善除恶,守护正义。孙悟空在江流儿的鼓励下找回了法力,打败妖王。哪吒力抗敖丙,救下钱塘关的百姓。
《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传统文化中的“孝”进行了新的诠释,哪吒和父亲李靖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以往版本作出了极大改编。《哪吒闹海》里的李靖更多偏向于封建体制下的大家长形象,为了自己守护的名声可以大义灭亲,为了龙族不迁怒自己、损害自己的前程而逼哪吒自刎,给观众的快意则是来自于哪吒对封建伦理和社会压制的反对和宣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的父亲形象更充满人情味,“哪吒是谁?”“他是我儿。”亲情线的加持,丰富了新版哪吒的故事内涵,震撼人的点依然是反叛,不再是对父权和传统孝道的反叛,而是与命运的抗争,打动人的点正是世间最美好的亲情和友情。哪吒形象的合理化改编,契合了主流意识,又不失内在的张力,传递着朴实的价值观。
早期的动画电影主要受众是幼龄儿童,强调教育功能,因此很有必要讲明正邪是非,给孩子们一个正确的导向。随着国产英雄IP改编故事作品越来越多,观众群体已经拓展到全年龄段。国产超级英雄的主要角色经历了从扁平化到立体化的转变,角色塑造更倾向于“人”,一个个与普通大众相类似的“人”。中国神话中的神都拥有无边的法力,备受人间百姓的尊崇,羽化而登仙,常常压抑自己的欲望,以圣人的姿态出现。但孙悟空和哪吒的创作原型中就具有着反叛元素,孙悟空原型为东胜神洲的一个石猴,捣地府,乱天庭,自立为齐天大圣。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受师傅太乙真人点化,重生为无魂无魄的莲花化身。他们都习得通天本领,反对的是无上的权威——玉帝和龙王。[2]
改编后的电影里,大圣一改以往的嫉恶如仇,不再是高大正直、受人敬仰的大英雄,反而进行了大胆的改编,让大圣失去了法力。失去神通的大圣逃避自己的责任,不自信,不相信凭一己之力可以守护正义。在江流儿的鼓励下,才渐渐找回自我,守护世间正义。改编后的人物具有更强的性格张力,成功支撑起寻找自我的电影主题。哪吒作为魔丸转世,性格暴戾乖张,相对于文学中的形象,也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性格特质。人物塑造更真实化,青年观众更容易从此类英雄电影中找到自我的投射,产生对自己的认同感。神话与动画二者都重视幻想与想象,两者虽然都力求通过背离现实生活的奇幻元素吸引观众,但是又通过相类似的情感因子,激发观影主体心灵上的悸动,触发情感上的共鸣。
“一遍又一遍反抗,直到绵羊变成狮子。”从传统的以英雄人物为主的叙事上看,成长式的英雄电影添加了戏剧的审美元素。小英雄的成长完善了动画电影中世界观的营造,观众在主动代入角色的过程中,获得了渗入式的成长体验,改编后的英雄电影于心理层面征服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
超级英雄题材的电影呈现出流行文化的趋势,从人物成长类型上分析,英雄成长类动画电影使故事本身具有紧张感和故事性。动画中的主体和我们一样有弱点、有缺陷,被倾注情感的英雄人物,通过英雄个体的心理动机,做出了一系列行动,形成完整的故事,这样的叙事使英雄成长的常规故事叙事范式迸发出新的活力。
“人”是电影画面里的视觉主体,人物的脸部形象是人物表现的第一主体,也是角色塑造最重要的方式。脸部外形体现着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展示着人物的经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改变了传统动画中孙悟空的固定形象,对人物脸部进行了欧美化处理,长脸、细眼、短下巴和窄额头,一个全新的造型更便于大圣形象的国际化传播。丑萌的哪吒也从外形上进行了创新,乌青的眼圈配上翻上天的厌世眼、一口参差不齐的鲨鱼牙齿,十足的小魔头外形,符合饺子导演力图打破世俗偏见的人物设定。
不同的服饰造型打造出的人物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开始孙悟空穿着破损的衣物,一副十足的落魄中年人的形象,表现了大圣失去法力的失意状态。无辜孩童时的哪吒穿个肚兜,幼年哪吒身着纸袋裤手插口袋,一个中二少年的形象就呈现给观众。大圣和哪吒在动画电影里表现出来的性格都是亦正亦邪的,孙悟空也有懦弱无助的一面,哪吒也并不是天生就是全心为民、心怀苍生的救世者。人性赋予了孙悟空道德上的束缚,魔丸转世的哪吒是为了获得群众的认同感才去斩妖除魔。
我们的超级英雄在探索中拥有了自己的外在表达,不再是传统的金甲圣衣,而是在不同的故事中拥有着不同的形象表现。
形体动作是人物情绪和状态的外漏,哪吒走路插兜、挚爱踢键子,是孩童心性的外在体现。没有法力的孙悟空也常常弓着腰,气质中处处透露出颓废因素,于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导演想要塑造的英雄类型。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无奈,需要承受世俗的眼光。我们从这样的英雄主角身上感受到了自己,产生了共鸣,拉近了和电影人物的距离,对于电影主题,观众更容易被代入,有所触动感。
哪吒和大圣两部电影中都有关于人物蜕变的部分。摘去乾坤圈,童年哪吒就变成邪魅的魔性少年;孙悟空重拾法力也同时伴随着着金甲圣衣的回归。英雄的动作和法术的施展也不同于刚开始的设定。此时的大圣肩负着拯救世间的使命,哪吒也要尽力守护钱塘关的百姓们,这是英雄主人公的职责所在。人物的肢体动作随着角色状态的不同而改变着,电影中同一个角色的不同身份有了明确的界定。
人物语言是角色间交流的工具,角色对白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这些共同构成电影情节,起着叙事的作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里天真烂漫的孩童江流儿,失去神通后平凡的孙悟空;《哪吒之魔童降世》里一口四川话、洒脱且诙谐的太乙真人,玩世不恭的熊孩子哪吒,因为口吃而经常闹乌龙的反派人物申公豹……不同角色的语言神态塑造出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物,充满喜感的各色人物给电影增添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感。
殷夫人的外刚内柔,李靖的慈父形象,都可以从人物说话语气中感知一二。江流儿作为唐僧的前世,依然很唠叨但是拥有好心肠,他善于抛出无数个问题,乐此不疲。从哪吒随口就来的丧气顺口溜,可以得知哪吒被当作妖怪、渴望被接受却不被理解的辛酸。人物的语言对白同时也表明了故事走向,推动了故事发展。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主要分为3个场景,龙宫、钱塘关、《山河社稷图》中。龙宫的整体气氛诡异,由大片深邃的黑、幽暗的蓝色调、深红的岩浆和龙鳞组成,龙鳞、龙须和柱子的花纹栩栩如生。夕阳下的钱塘关让人记忆深刻,暖红色为主基调,人物、服饰笼罩在淡淡的夕阳余晖中,画面呈现出层次感。《山河社稷图》中,颜色明亮,强调了橙色,太乙和哪吒在其中嬉闹的场景更具有感染力。
电影中最燃的戏份是哪吒和敖丙大战,烟雾、雷电、火光增添了气氛。烟雾增强了“真假哪吒”“真假申公豹”剧情的神秘感。雷电效果点亮了屏幕,加剧了观众的临场感受。哪吒的火尖枪、风火轮的使用添加了复杂的红色粒子效果,组成特殊的火焰感,完美配合打斗场面。《大圣归来》孙悟空的变身,音乐恰如其分地响起,画面上金甲圣衣与之相匹配,光影的渲染为观众的情绪起到加分作用。
田晓鹏导演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画面设计中已足以显示诚意,如竹林山间活泼可爱的小和尚江流儿,翻山越岭颓废失意的孙悟空,披风猎猎身着金甲圣衣的大圣。《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雾气缭绕的天宫、高墙大院的李府、幽暗深邃的龙宫、夕阳余晖下的海边……都增强了影片的叙事效果。还有,殷夫人和哪吒在府邸里踢键子,发丝凌乱却乐此不疲;敖丙和哪吒随着镜头的拉远成为海滩上红蓝两个小点;太乙真人和哪吒畅游《山河社稷图》;哪吒融化冰柱,丝丝细雨散落在钱塘江的人群中……哪吒用自己的行动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找到了一直渴望的归属感。
借鉴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经验,中国的动画英雄电影也得到了自己的发展,以独特的英雄魅力和戏剧叙事征服了一大波影迷。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是自我复制和价值观的固化,艺术层面的创新甚是缺乏。中国的超级英雄系列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更希望有自己的表达。
中国动画电影从沉寂数十年到复苏,虽然生产了一些好的作品,但初期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能成为沾沾自喜的资本,我们更应该清楚国产动画产业发展中的不足。动画产业仍然需要大量新的人才,提高美术创作和特效团队的能力。动画导演自身也需要保持对国产动画英雄的情怀,不忘创作动画的初心,立足于经典亦或是进行创新式探索,创造出有追求、有表达的国产动画电影英雄形象。
相对于希腊神话,中国的神话体系偏于混乱。女娲与炎黄属于上古神话人物的传承,而元始天尊和玉帝归属于道教衍生人物。释迦摩尼由印度演变而来,菩萨、罗汉等为佛系神话。天庭神话融入了世俗元素,吸收了佛教的部分故事和民间的传说,形成等级森严的神话体系。洪荒神话则以封神演义为框架,试图融合古代的神话传说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也并未构建完成。这样丰富的神话结构,为文化作品的二次改编提供了大量不受限制的基础性资料,成为发展现代动漫英雄取之不竭的源泉。
基于中国现实的文化土壤,在混乱的神话体系里,理出一条脉络清晰的故事主线,在大量的英雄人物之间作出选择、作出新时代的表达尤为能够满足国人的英雄主义情结,也需要导演具有良好的文学功力和取舍判断能力、统筹能力。
电影重工业冲击着旧时的电影格局,已然是大势所趋。而在幻想类影视作品中,问题层出不穷,一味地强调视觉冲击力,忽视人物形象塑造,不注重电影叙事,不重视艺术表达……如果故事情结老套、人物缺少内心刻画,就难以打动观众。美好的感情是相通的,要使国产动画英雄达到和观众的共享,具有跨文化的接受度,人物要重新回归到创作的中心。导演要以国产动画英雄为媒介,和观众建立情感价值上的共享,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内心的刻画,才能使国产动画走得更远,更深入人心。
电影表达的社会理解度需要仔细雕琢,情感共享性仍是不变的追求。如何建立具有中国文化价值和代表中国形象的国产动画英雄人物,仍然需要动画工作者的思考。保持对动画的热爱,精益求精,创作出观众心中真正的超级英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