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德 马 涛 闫清波 彭永涛/东北农业大学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应对新的形势,科学研判,合理施策,做好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学生党员是一项有严格组织程序的工作,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是其前提和基础,全面提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质量是做好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源头工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重要性,清醒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面临的难题,并找出合理的、可行性的路径,把发展党员的“后备库”做大做强。
(1)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需要。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高校人数在不断增加,相应的具有入党意愿的学生群体和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数量也在增加,根据中组部网站最新党内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共发展党员198.2万名,其中学生群体69.9万名,占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35.26%。把这样一部分在学习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有入党意愿的青年大学生吸引到党组织周围或成为其中一员,让他们在学习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踏实肯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2)是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内容,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面临的新形势、新考验、新任务决定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只有抓好“伟大工程”才能成就“伟大事业”。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层次上不断深入,我党陆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这都体现我党勇于自我革新的勇气。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也必须紧跟党的步伐,从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这一基础和源头抓起,无论是在发展党员的流程还是对党员的培养教育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都要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理念。
(3)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的群体是全体在校大学生,而发展党员则是面向部分群体。只有那些各方面表现优秀并政治过硬、动机端正、有强烈入党意愿的群体才有可能加入党组织。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有理由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发展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或是党组织成员,使其更好的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更有利于实现“思政育人效果”,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提供了人才储备。只有不断加强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和管理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合力,达到育人的效果。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总遵循、总依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为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了具体标准和依据。对照相关文件标准以及在具体发展党员工作中,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和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入党动机不够端正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进入新时代,在现代化征程上高奏凯歌,坚持四个自信,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对大学生的最大吸引力,同时中国共产党勇于革新,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对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党和政府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这种育人格局的影响带动下,高校大多数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是正确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形势下,高校在读大学生大部分是作为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这部分群体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具有批判性,在认知和获取信息方面,对网络平台、新媒体的依赖性较高,但是由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以及价值观、社会多元文化和不良思潮的影响下,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在心理学上讲“动机”属于内在驱动力,具有隐蔽性的特点,部分积极分子对于“入党动机”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入党动机存在偏差或是缺失。从当前来看比较典型的不正确的入党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利益型、荣誉型、锻炼型、被动服从型、随大流型等。这些群体学生或把入党当成应对就业压力的敲门砖,或把入党当作一种荣誉争取,或是把入党当作一种锻炼各方面能力的形式,或是在亲朋好友的劝说压力之下提交入党申请,或是人云亦云,随着大流走……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入党动机。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对照党员标准,缺少对自己入党内在驱动力的审视和挖掘。
2、缺少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部分同学只重视专业课学习,并过于把学习成绩好坏当成判断积极分子表现的标准,忽视个人思想政治修养的提高。这种认识,背离了党员标准,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党的相关知识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关心时事政治,不关心国家大事,不论是在培训还是跟党组织汇报的过程中,被动应付多于主动行动,达不到效果。
3、入党态度不严肃
动机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不正确的入党动机使得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在向党组织靠拢过程中态度不够端正。较为突出的就是向党组织的提交的相关材料,特别是思想汇报,借助于网络优势的便利,照抄照搬,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假话空话套话甚至是错话连篇。这不利于正确深刻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利于党组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
4、缺少敢于担当的勇气
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由共产党员的性质决定的,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对每个党员的基本要求。作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应该对照党员标准,在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敢于亮明身份,做好表率。但是部分积极分子自律意识不够,缺少组织性和纪律性,自我身份认同感较低,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也缺少同不良风气和现象作斗争的勇气,更有甚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起负面作用,造成不良影响。
流程化管理作为一个企业管理术语强调的是“以流程为主线的管理方法。强调以流程为目标,以流程为导向来设计组织框架,同时进行业务流程的不断再造和创新,以保持活力”。《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为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了标准和依据,但是在在发展党员具体运行过程中,限于对相关文件理解以及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没有形成更为明确详细的标准。在过程化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入党积极分子确立的依据、考察的标准和维度不明确、不详细,在确立过程中流程欠缺规范,对积极分子把关不严。
(2)重视确立,忽视考察培养过程。确立之后的培养考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进行党课培训和思想汇报制度,培养联系人制度,并对积极分子进行为期半年的考察写实。有些以大班制课堂教学为主的党课培训,形式单一,内容较为枯燥,效果差;思想汇报制度、培养联系人制度以及考察写实,重视程序的合规和材料的齐全,忽视了积极分子在培养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和进步,都没有达到过程化考核的效果。
(3)相关的重要环节和制度没有发挥保障监督作用。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主要包括培养联系人制度,谈话制度,思想汇报制度,推优制度,考察写实;这些制度主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方面的考察和引导,但是由于党员年级分布失衡、党建人员配备不足等各方面原因,不能很好发挥实际作用。
(4)有些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化情况。现有的积极分子教育很多还是以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试卷考试为主;在网络时代,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培训形式有所创新。但是,资金投入不足,传统方式和网络结合不强,师资、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切实发挥效果。
(5)部分基层组织忽视培养体系的构建,全员全方位参与不够。这个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的因素不健全,忽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考察,二是现有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缺少专业课教师等思政力量的参与,第一课堂的教育渗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入需要加强。
(1)部分基层党组织缺少对积极分子教育培养重要性的认识,相关学习培训,先锋模范创建引领等党建工作重点放在党员的教育和培养,覆盖面不够,弱化了党组织、党员对积极分子的教育引领作用。对积极分子培训本身着力于自我教育,缺少积极分子培养相关工作的建章立制和监督落实。
(2)有些基层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业务不熟、流动性较大。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中规定,“落实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的1%的要求,确保学生党建工作力量配置,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2名专职组织员,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现实情况下,专职组织员、辅导员等党务工作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由辅导员担任,支委会成员由高年级正式党员担任,辅导员承担大量的学生事务性工作,高年级支委成员面临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对党务工作的投入不够,缺少自身理论方面和党务工作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缺少对党支部建设、党员教育的指导,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辅导员岗位的流动性较大、作为支委或是培养联系人的学生党员毕业等因素影响着基层党建工作队伍的稳定性。这些都影响着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管理。
(3)党建投入不够。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投入的经费有限,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的整合、党课培训师资库建设和新媒体平台建设都受到影响。
(4)党支部是开展党的工作加强党员教育的基本单元,支部要在党员教育和支部建设中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部分党支部活动不能覆盖到积极分子教育培养,部分党支部存在建设力度不够,“三会一课”制度没有有效落实,党员先锋模范岗位创建等特色活动得不到开展,这些都弱化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党支部对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不够,党员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引领不够,都影响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管理。
以上是现有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些问题又是互为因果的,我们要正确分析看待问题,找出合理的对策。
(1)严把“入口关”, 提升内在驱动力 ,端正入党动机。面向全体学生,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第一课堂的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广大学生真正的了解党;通过党课等进一步的培训,积极分子更深入的认识党;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积极分子信仰党;通过党员的标准要求积极分子,提升内在驱动力,在工作学习中敢于做表率、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激发他们追随共产党,更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加强建章立制、捋顺工作流程,重在落到实处。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党建工作相关要求,对标《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要求,在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严格落实,并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实际进行细化和完善。基层党委层面要建立全面了解、全面分析制度,定期从整体层面,对积极分子队伍的结构和质量进行科学分析。同时要配足配强党建工作队伍,定期进行业务方面的培训。从发展过程上讲,一方面,要将“规定程序”真正落到实处,优化培养联系人队伍,可以按专业将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组成支部,聘请教师党员担任培养联系人,实行积极分子培养的“导师制”,提高培养的连续性,有助于激活“培养联系人制度”,同时这有助于解决思想汇报和考察写实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问题。对于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要纳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因素,尝试实行“答辩制度”、“积分制”等考核形式,拓宽载体和考察的因素,注重积极分子的全面成长成才。
(3)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做到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当前,网络的发展,克服了时间、场地的固定性等因素,为我们带来极大便利。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部分高校已经开发出线上的学校培训平台,通过平台进行学习,提交心得体会,也更能获取优质的课程资源,有助于积极分子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能力素质,达到提高培训效果。同时,也可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时事政治相关的文章以及身边党员的先优模范事迹,引导积极分子向关心国家大事、向优秀的榜样看齐。同时,要注意增强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可以增加互动交流、答疑等模块,引导党员与积极分子互动,提高学习效果。另外,要采取措施防止出现“只挂不学”或者是抄袭现象。
(4)发挥组织育人功效。加强班级建设、团组织建设,在群团组织推荐阶段,制定合理的推优机制,确保将最优秀、最符合条件的先进学生,推荐为积极分子;党支部考察支部层面上,要直接把教育培养活动扩大、覆盖到积极分子层面,定期进行相关理论学习、知识竞赛,提高理论水平,带领开展公益志愿服务,增强积极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同时要注意培养骨干党员,创建先有模范岗位,形成对积极分子的榜样示范作用。此外,还可以尝试建立“学生党务中心”,设立学术部、实践部、宣传部等部门,统筹协助学院党委或是党支部做好积极分子的教育工作。
(5)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强化队伍建设。高校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大投入,对标中央文件要求,配齐组织员、党支部书记人选,并在科研、职称方面给予政策和出口,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同时,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提高党建队伍业务能力;在党课培训上要整合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建立师资库和课程库,吸引一线思政教师加入师资库。在课程方面,要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引入名校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此外,要加大经费、场地方面的投入,建设“党员之家”、社会实践场所,加强积极分子培养教育。
新形势下,党中央正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这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是确保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 我们应该认识其重要性并不断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学生对党的理解、认知和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