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君
2018年上映的少儿电影《快把我哥带走》和2019年上映的两部少儿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无论是从观众的数量上和作品的质量上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三部电影都是跨媒介创作和传播的。时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研究70年间我国少儿电影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现象及其所产生的产业效果及社会效果,以适应当今5G正在蓬勃发展、网络短视频风起云涌的形势、进一步总结我国少儿电影的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规律。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新中国70年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少儿电影的历程;二是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少儿电影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从历史和现在两个时间维度说明少儿电影采取跨媒介创作与传播是提高成功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少儿电影跨媒介创作与传播产生于1933年,当时电影工作者要创作少儿电影,除了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之外,还把目光投向了已有的艺术样式——小说。在文学作品中,小说是一种讲究把故事和人物都鲜活地表达出来的艺术样式,电影工作者阅读了一部小说后,会被它的情节和人物所打动,就会产生创作一部电影的创意。当年,法国作家埃克多·马洛创作的小说《苦儿流浪记》被译介到中国。而我国的第一部少儿长片电影则是1923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孤儿救祖记》,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受《孤儿救祖记》的影响,电影创作者把目光投向了《苦儿流浪记》,在1933年由于定勋编剧、邵醉翁导演、天一影片公司出品的《苦儿流浪记》问世。同样的原因,1940年取材于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由徐欣夫编剧、导演,新华影片公司出品的《中国的白雪公主》也被创作出来。
小说,最初是被刊登在各类杂志和报纸上。在电子媒介出现以后,报业、杂志以及书籍等等以纸作为传播媒介的都叫纸媒。纸媒因其资源的稀少而必须选择质量好的艺术作品刊登出来,也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艺术家想在纸媒上发表一个作品也要经过千锤百炼后才能发表出来,所以,被发表的小说的质量就得到了提升。新中国70年少儿电影的跨媒介创作与传播就始于从纸媒到院线或电视台。
小说在被创作成电影之前,经过传播,继而被读者广泛认可,或者先一步被电影的主创们认可后才能被创作成电影。所以,少儿电影在创作之初从少儿小说中去选择题材来创作的现象就很多见。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到1979年间,全国一共拍摄了64部儿童电影,跨媒介创作的有14部,都是改编自儿童小说。下面简列几部优秀的跨媒介创作的少儿电影。1949年由阳翰笙编剧,赵明、严恭导演的《三毛流浪记》,是阳翰笙根据张乐平的漫画改编而来。这是一部经典影片,当时有影评家将这部儿童电影誉为高尔基的《在人间》式的作品;1954年由张骏祥编剧、石挥导演的《鸡毛信》,由从华山同名小说改编。《鸡毛信》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儿童电影,主人公海娃成了继三毛之后又一个难忘的经典人物形象;1958年由黄璨编剧导演的《民兵的儿子》,改编自峻青的小说《变天》。同年,由峻青编剧、陈戈导演的《黎明的河边》,改编自峻青的同名小说《黎明的河边》;1963年由杨小仲、殷子、蒋天流编剧,杨小仲导演的《宝葫芦的秘密》,改编自张天翼的同名小说《宝葫芦的秘密》。同年,由徐光耀编剧,崔嵬、欧阳红樱导演的《小兵张嘎》,是徐光耀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1974年由王愿坚、陆柱国编剧,李俊、李昂导演的《闪闪的红星》,是根据李心田的同名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1978年由叶辛、谢飞编剧,谢飞导演的《火娃》,是叶辛根据自己的儿童小说《高高的苗岭》改编。同年由李心田编剧、朱文顺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两个小八路》,是李心田根据自己的同名儿童小说改编。这里有长长的一列书单,也有长长的一列少儿电影的名单。之所以把这些作品全都列在这里,是因为这些名单中有很多闪闪发光的名字,有我们熟悉的作家峻青、李心国、张天翼,同时也有我们熟悉的导演阳翰笙、石挥、崔嵬、谢飞,再就是我们熟悉的少儿电影的名字。这就反映了一个事实,虽然我们强调少儿电影的原创,但从1949年到1979年间,由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改编而成的少儿电影成功的非常多,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塑造了很多让人不能忘怀的艺术形象——三毛、海娃、潘冬子、张嘎等等。
从1980年到1999年,20年期间总共拍摄了223部少儿电影,跨媒介创作的有24部,也都是根据儿童小说改编来的。我们将优秀的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少儿电影分列如下:1982年由伊明编剧,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1984年由秦志钰编剧导演的《“下次开船”港游记》,是根据严文井的同名小说改编。同年由陆小雅编剧导演的《红衣少女》,是根据铁凝的中篇儿童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红衣少女》的出现给中学生题材的儿童电影带来了独特视角,这部影片也在1985年获得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5年由丁隆炎编剧、马秉煜导演的《少年彭德怀》,是根据丁隆炎的儿童小说《清清源水头》改编,影片获得了1987年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1989年由程玮、徐耿编剧,邱中义、徐耿导演的《豆蔻年华》,是根据程玮的儿童小说《走向十八岁》改编。同年由铁凝编剧,汪流、谢小晶执笔,王好为导演的《哦,香雪》,是根据铁凝的同名短篇儿童小说改编而来,该影片获得了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儿童青年电影中心大奖等国内外多项大奖。
1990年至1999年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少儿电影中亦有很多艺术质量、观众口碑很高的作品。1990年由杜小鸥、罗辰生编剧,尹力导演的《我的九月》,是根据罗辰生的儿童小说《傻老师》改编而来,该影片获得1991年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1992年由谷应编剧、郑洞天导演的《人之初》,是根据谷应的儿童小说《滇池飞出来的旋律》改编,这部儿童电影获得1993年第五届童牛奖优秀故事片等多项大奖;1996年由秦文君编剧、张郁强导演的《男生贾里》,是根据秦文君的同名儿童小说《男生贾里》改编;1998年由曹文轩编剧、徐耿导演的《草房子》,是根据曹文轩的同名儿童小说《草房子》改编,该片获得1998年度华表奖优秀儿童片奖、1999年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5项大奖等国内外诸多知名奖项。同年,由施祥生编剧、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是根据施祥生的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该片获得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第2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外知名大奖。
在这20年里,有一部电影一直在少儿电影的发展历史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那就是《城南旧事》。这部电影也属于跨媒介创作与传播,其至今都是导演拍摄少儿电影的必学片目,同时,严文井、铁凝、曹文轩等著名作家的名字又为电影的创作改编增加了一道道光环,这就是跨媒介创作作品的优势所在。从生产过程上看,作家通过他们的观察,找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创意,又融进了他们独特的思考,用特有的故事把他们的思想传达出来,电影主创们体会、吸收故事的精妙思想,用剧作的思维把它们用电影的艺术样式表达出来。这样的电影作品因整合了作家和电影主创的双重创意,质量就得到了保证。
从2000年至2019年10月,由于各影视公司的加入,少儿电影的拍摄数量猛增,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少儿电影不能面世,导致进入观众视野的作品数量呈下降趋势,新闻报道和相关的论文就更少。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少儿电影不能统计确切的数字,但是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明显能感觉到少儿电影跨媒介创作与传播数量的减少,这里还包括被再次跨媒体创作与传播的少儿电影,比如1992年根据张乐平漫画跨媒介创作的同名电影《三毛从军记》;2006年根据张乐平漫画跨媒介创作的同名电影《三毛流浪记》;徐光耀1961年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1963年被崔嵬跨媒介创作成少儿电影《小兵张嘎》,2005年孙立军二度跨媒介创作,改编成动画电影《小兵张嘎》;2009年由鹿停、王帆编剧,李威导演,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出品的《男生贾里新传》,是根据秦文君的儿童小说《男生贾里》改编而来。
下面列出来的是优秀的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少儿电影。2006年,根据彭相泰小说《燃烧的生命》跨媒介创作了电影《儿子同志》;2009年杨超将《小英雄雨来》跨媒介创作成同名电影;2000年,由张之路编剧、张郁强导演的《足球大侠》,是根据张之路的同名儿童小说《足球大侠》改编;2003年,由张之路编剧、余小兵导演的《危险智能》,是根据张之路的儿童科幻小说《非法智慧》改编。同年,由王群、王宁编剧,石建都导演的《女生日记》,是根据杨红樱的同名儿童小说《女生日记》改编;2005年,由妞妞、阿甘编剧,阿甘导演的《时差七小时》,是根据妞妞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长翅膀的绵羊》改编;2006年,由宁岱、张元、王朔编剧,张元导演的《看上去很美》,是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看上去很美》改编,该片获得第43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等多项国内外知名大奖。
就少儿电影来说,虽说经历我国电影的大IP时代,电影主创们会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界、漫画界出发,竭尽所能进行跨媒介创作与传播,但少儿电影跨媒介的创作与传播作品是呈递减趋势的,其原因之一是可用来跨媒介创作的优秀少儿艺术作品越来越少。在70年代电影热潮兴起的时候,一本名叫《儿童文学》的杂志传播得非常广泛,这本杂志上刊登的小说会得到很多人的关注.随着少儿电影数量越来越多,电影主创们的要求也变得更为复杂,尤其是少儿电影的投资更是各种各样,就会催生出对少儿电影作品的各种要求。所以,当我国整个电影行业都会因IP热而大量进行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时候,少儿电影却越来越少。
从新中国70年梳理的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少儿电影来看,包括了较大比例的优秀经典作品,也就是说,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少儿电影,较原创作品更容易产生经典作品。这是因为少儿电影的跨媒介创作与传播有着其产生的基本条件,而这些基本条件,正是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少儿电影质量的有力保证。
少儿电影跨媒介创作与传播,无论其最终的艺术形式是少儿电影,还是仅作为中间环节,或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表达方式,要想实现跨媒介创作与传播必须具有基本条件,总的来说有如下特征。首先它应该是一个好的故事,其次它应该是已经被优秀的艺术手段讲得好的故事,再次它具有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受众。跨媒介创作与传播到最后,会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就是从创意之初一直到作品得到传播以后,形成整个围绕此作品的文化底蕴。
一个好的故事得以流传,就需要利用一种媒介,在没有文字传播之前,最原始的传播就是口口相传,人类发明了纸以后,就有了纸媒,就使得小说这种艺术样式成为传播故事的最普通最广泛的方式。新中国70年中,少儿电影跨媒介的创作与传播所跨的媒介,最主要还是纸媒,被改编的艺术样式是小说。一直发展到现在,电影创作从小说中得到创意还是普遍的艺术传播现象。新中国70年以来我国少儿电影创作者以此方式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先有了华山的小说《鸡毛信》,才有了少儿电影《鸡毛信》;先有了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才有了少儿电影《小兵张嘎;先有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才有了少儿电影《闪闪的红星》;先有了铁凝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才有了少儿电影《红衣少女》;先有了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才有了少儿电影《草房子》……有了这些优秀的小说培养的读者,读者群里有了故事的基础,故事的传播得以建立,具备了跨媒介创作的条件,才会有后面电影的跟进,也才使故事以电影的形式进行再创作与再传播水到渠成。
从小说到少儿电影的改编,也就是从纸媒到院线或电视台的传播,是比较常见的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形式,读者在读小说的时候,是要靠文字通过自己的想象体会到作家的思想情感;而电影则是通过展示视听,直接让观众接触人物的行动和事件来传达导演的意图,这是载体的差异。而在传播过程中的接受渠道也是不同的,读小说是只要有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即可;而看电影,一般是要在封闭、不见光的电影院里,和一群人一起观看,也就更专注、更能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品。从传播的历时上看,小说是可以间断着读,可以10天读一本小说,也可以一口气读完一本小说;但在电影院看电影,肯定是一次性看完的。由对比可见,改编的过程是受众在心理上的过渡和再创作,小说以其不同的载体形式、不同的欣赏形式和不同的欣赏时间,更能培养人们对其的喜欢之情,有喜欢文字表达的,有喜欢故事情节的,有喜欢其中的一个人物的,但最终都会培养一部分读者成为固定的欣赏群体,即所谓的新名词“粉丝”。这就为跨媒体创作与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之外,还有从电影短片和漫画到少儿电影的改编,这些一般是从网络、移动终端到院线和电视台的跨媒介传播。少儿电影《快把我哥带走》源于2015年幽·灵姐妹创作的漫画连载,这部漫画作品既有纸媒出版,也有在网络上发行。在漫画《快把我哥带走》超过5亿阅读量后,就有了后面三部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作品:2017年中日合作改编了电视动漫,2018年6月被改编成30集电视连续剧,2018年8月被改编成电影《快把我哥带走》,后面三部作品的创作完全源于漫画作品《快把我哥带走》。这部作品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幽默的情节编创以及最大限度地与现在的少男少女的现实生活合拍都成为此漫画成功改编的基础,在被跨媒介创作与传播后,又最大限度地传播了这个故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故事,并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更深一层的亲情、友情等正面的能量。
少儿电影跨媒介的创作与传播,需要有一个故事题材先建立传播,那么,传播建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那就是故事题材要优秀,创作表达手法要生动传神,要有鲜活的人物形象,要能吸引读者,上面所说的这些传播的要素,正是构成一个优秀艺术作品的要素。
小说《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画家关维兴说:“《城南旧事》之所以能够感动许多读者,关键在于写实的表达,以及其中恰到火候的真诚与温度。”[1]导演吴贻弓更是认为:“小说《城南旧事》中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人心,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2]锤炼语言、仔细观察生活,这是用心创作的老作家们每天要做的功课。他们认真记观察笔记,把我国少年儿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认真思考,高度提炼,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少儿电影的主创们看到了峻青、铁凝、李心田、曹文轩等作家名字的时候,就会有仔细阅读他们作品的愿望,读了作品后就会感觉这些作家是给少儿电影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具备了一部优秀少儿电影的基本要素,自然就有进行跨媒介创作的欲望。在电影创作过程得到有力保证的情况下,一部优秀的少儿电影就诞生了。从少儿电影史上的作品来看,从著名作家创作的小说跨媒介创作过来的少儿电影质量都很高。
我们都看过张乐平的漫画《三毛流浪记》,都被张乐平所创造的头上只长三根头发的三毛的形象所吸引,对他在旧社会所遭受的苦难饱含同情,同时对作品所表现的当时的社会现象及社会矛盾斗争,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当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观众中流传,人们已经认可了三毛的形象,并且认可了张乐平的画风,同时接受了《三毛流浪记》当中所有的故事情节,这也就为后面改编的电影和动画电影奠定了创作的基础。
电子媒介出现以后,解构了纸媒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以及艺术作品内容的深度,也丰富了小说等作品生产的条件,只要被创作出来就基本可以在网络上发表则成为一种基本的创作意识。当然,艺术作品的质量最后还是靠读者来评判。电影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艺术手段,仍会把目光投向来自不同媒介的小说作品,并把他们中的骄骄者创作成电影。
事实上,跨媒介创作的概念在只有小说向电影转化的探索中并没有被提出来,到了21世纪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以来,跨媒介创作越来越多,跨媒介的概念与模式也愈发清晰。少儿电影的跨媒介创作,已经主要从小说到电影变成了从漫画到电影、从网络小说到电影、从电视短片到电影,还有其他多种类型的网络作品。自从网络发展起来后,特别是自媒体发展越来越快的时候,创作和传播的门槛越来越低,纸媒时代是要被千挑万选才能发表,现在是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发表,当然,质量还是要靠读者和观众去检验,这就引起网上关于阅读量的关注。曾经有一段时期里,所谓的IP大战,就是把在网上阅读量非常高的小说买走,以期日后跨媒介创作成影视剧作品。少儿电影中这类现象却比较少,因为当代在网上创作少儿题材的小说比较少,倒是在纸媒中,郑渊洁、杨红樱等儿童文学家的作品一直活跃。
从少儿电影的创作需要可见,由小说到电影比那些原创故事去拍摄的少儿电影更容易判断其受市场的欢迎程度。另外,小说已经把故事写得很完整了,也就是经历了电影剧本创作的详细故事大纲的创作阶段,虽然需要根据电影创作要求重新结构,但事件和人物都已是鲜活的了,更容易让人去判断故事是不是适合做一个少儿电影。我们都知道,在电影创作过程当中有一个环节,叫故事板,一般比较复杂的场景,比如武打场面、激烈的战斗场面、赛车场面、警匪追逐戏等,都会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之上,请人来画故事板,也就是把文学剧本当中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画面,用简单的素描手法先画出来。当然,这里面就包括镜头的走向、景别的使用、演员的表演、画面的构图等等,所以说一部优秀的漫画作品,它已经被观众所接受,正相当于我们创作一部电影,所创作的故事版就已经被观众接受一样,这样,在此基础之上拍出来的电影会具有更大的市场确定性。
虽然从小说到电影有很多的优势,但我国大多数的少儿电影还是属于原创作品。其原因很复杂,有些是因为投资的原因,有些是因为电影主创者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代的少儿题材的小说,很多已经不适合跨媒介创作成少儿电影。在我国当代少儿题材小说创作中比较多的是郑渊洁和杨红樱,他们的作品只有少数被跨媒介创作成少儿电影,其他的关于少儿电影的小说就比较少,这也是当代跨媒介创作的少儿电影少的原因之一。
我们用《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作品来说明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整个形成过程。“哪吒”的故事是一个已经被传播了很久的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原来是西域佛教中的一位神衹,从隋唐时期传入我国,根据翻译的佛经《毗沙门仪轨》记载,“哪吒”本是北方天王的第三子,北方天王是一位护法神。[3]后在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4]中,“哪吒”最大的变化是有六般武器,这里已经呈现向神魔小说过渡的形象。到了明代,杂剧《猛烈哪吒三变化》[5]中“哪吒”能力战群鬼,猛烈异常。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哪吒”条里,几乎和《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一样,此时的“哪吒”已经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儿子。《西游记》《南游记》中的“哪吒”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后面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跨媒介创作与传播,大约有100多部艺术作品创作了关于“哪吒”的故事。到了近现代,哪吒题材主要的艺术形式有书籍、漫画、电视剧、动画电影、动画电视剧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媒介形式——纸媒、广播电台、电视台、院线和网络,是广受人们欢迎的故事题材。2019年上映的由饺子导演的3D动画少儿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口碑和票房双丰收,有的少年儿童甚至双刷三刷,可见对于这部电影的喜爱。这部电影的成功当然主要归功于主创饺子的艺术造诣及刻苦努力,人物形象鲜活,故事设置合理,结构安排紧凑,都是此部电影成功的因素,同时,也和在此之前创作与传播了这么久的我国传统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观众心目中都有一个“哪吒”的形象,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赋予“哪吒”的主题“我的命运我做主”,更是得到观众的认可。所以,从隋唐时期已经有的“哪吒”形象的演变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创作是有一定作用的。
跨媒介传播是现在讨论的热点话题,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的媒介形式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关于艺术作品的传播,人们已经明白要整合所有的媒介来为艺术作品服务。就一部少儿电影来讲,跨媒介传播应该存在于少儿电影创作的各个阶段,无论是从文字、漫画还是从话剧、电视剧(或叫电视短片)都有跨媒介改编成的少儿电影。
另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少儿电影的创意和策划。创意是确定一部少儿电影要拍摄的主旨和故事,策划则是根据电影的制作规律,把整个电影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都要规划清楚,包括投融资、剧本创作、电影拍摄、后期制作、宣传营销以及后期衍生产品的开发等等。所以,我们是要用原创的故事,还是采用已有一定的观众基础的儿童文学作品、漫画作品、少儿题材的话剧或电视剧,是这篇文章想要提供给少儿电影创作者的一点启示。我们从一部跨媒介少儿电影的形成来梳理它的创作过程。少儿电影的主创看到了正在传播中的其他关于少儿题材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能够传播是源于它本身是一部优秀作品,最后,电影的创作者据此艺术作品把它创作成一部少儿电影,这部少儿电影在公映前和公映后,经过传播环节,完成了一部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整个过程。
综上所述,跨媒介创作少儿电影最成功的首先是从漫画改编成的少儿电影,其次是由少儿题材的电视剧(短片)改编成的少儿电影,再次是由少儿题材的小说改编成的少儿电影。虽然由小说改编过来的少儿电影量最大,但是从画面到画面传播的规律性来看,电影、电视剧(短片)和漫画都是主要依靠用画面传播故事,所以,改编起来容易,也能最直观地看到改编后成功的可能性。总之,少儿电影跨媒介创作与传播是保证少儿电影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在经过读者或观众检验的基础之上进行现场创作,对少儿电影来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随着传播的途径越来越自由和便捷,但也造成了少儿题材的作品鱼龙混杂,这就更需要少儿电影的主创们擦亮眼睛,发现我国少年儿童更喜欢也更有思想意义的作品进行跨媒介再创作。期待跨媒介创作的少儿电影越来越精彩,为我国少年儿童提供有趣且有营养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