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图画书中的“反性别刻板印象”

2019-11-15 06:37:55
长江丛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刻板图画书公主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近来,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先生的作品中的性别书写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这让我们对童书中隐藏的性别歧视与刻板印象的有了新的审视。

许多传统的童书故事都有着明显的“标签化”倾向,即性别刻板印象的体现。人们用自己对性别特质的固有观念将笔下的人物类型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多为无知、柔弱、被动、待救助的,如经典童话《莴苣公主》《睡美人》中的公主们,她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挣脱困境,似乎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等待王子拯救;而在很多故事里,家中忙于琐碎操持的那一方家长以及教师、护士等从事服务工作的人物也多由女性承担,儿童通过这些作品所获取的女性“标签”便是“温顺、内敛、会照顾人”。而男性角色则被塑造成智慧、坚强、主动、勇敢的施救者形象,还多被赋予女孩所没有的淘气包、冒险精神等特质,“男子汉不准哭”就是男性常被贴上的一个“标签”。与之相似的,目前被热议的曹文轩作品中“具有阴柔气质的男性则被塑造成卑鄙无耻的文学形象”也是作家性别刻板印象的典型体现。由此,我们不禁思考,长期阅读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会对孩子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学龄前期是儿童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关键时期。刻板印象形成后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凝固性,它作为一种心理机制,能够帮助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自我保护。其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有助于儿童性别意识的确立;但与此同时,它也可能导致女童的成就动机降低,男童的评价焦虑加剧,在儿童发展中埋下了性别不平等的隐患。

当今儿童获取信息的媒介途径十分多元,在大众传媒的性别角色定型的影响下,两性儿童的天生潜质、多种才能和丰富个性被导向传统的角色定型。儿童更容易关注自己是否能够成为媒介中的典型的男人和女人,而忽略发展自己的潜质、才能和个性。因而图画书作为一种儿童容易接触且乐于阅读的媒介,对树立儿童健康性别意识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外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儿童图画书作品,它们撕下了性别的标签,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重新定义了性别角色,鼓励孩子们尊重多元与差异的空间,以更开阔的视角和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

正如美国作家特瑞兹(RobeRa Seelinger Trites)在《唤醒睡美人:儿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声音》中所写:“所有人,不论性别、种族、阶级或宗教如何,都应被平等对待。因此,无论是选择穿粉色衣服、和洋娃娃玩耍、希望长大后当家庭主妇的女孩子,还是在闲暇时间扮演首席执行官的女孩子,她们都值得被同等地对待。重要的是女孩子们——也包括男孩子们——拥有选择权,并且她们也知道自己拥有选择权。”这是作家对儿童小说中女性主义声音的界定前提,其所体现的男女平权的创作要求放在儿童图画书中同样适用。

接下来我将列举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画书作品,它们大致从传统家庭性别分工、性格爱好取向、个体婚姻选择三个角度对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颠覆。

(一)《朱家故事》——女性对“母亲”标签的反叛

英国作家安东尼·布朗(Anthony Browne)在1986年创作的《朱家故事》中,“以暗含趣味细节的超现实绘画手法以及丰富绝妙的想象力批判了传统家庭的男性至上主义,幽默地阐释了性别平等的主张”。作品的封面便是母亲木然地背着笑容明朗的父子三人的生动讽刺的画面,书中的朱太太体现了传统的家庭性别分工中为全家操劳、一切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母亲形象,家中的父亲与儿子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当母亲离家出走后,父子三人变成了猪,他们在体会了没有母亲在家的邋遢日子后下跪乞求母亲回家,最终变回了人形,也学会了分担家务。结尾处,书中一直面目不明、处于阴影的母亲在父子认错后展露了清晰明媚的笑脸,故事也以母亲回到家中修好了车作为结束。

在这里,朱太太的出逃实现了女性对自身在家庭中被忽视与压榨这一现状的反抗。结尾朱太太会修车这一细节也是体现了对“男性才会做机械修理的工作”这一性别刻板印象的颠覆。可以说,《朱家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图画书中的女性对传统家庭分工中“母亲”标签的反叛。

(二)萨琪与奥利弗——性别平等与尊重

美国儿童图画书作家汤米·狄波拉(Tomiede Paola)的《奥利弗是个娘娘腔》(1979)和2004年国内引进的法国童书作家提利·勒南(Thierry Lenain)的《萨琪到底有没有小鸡鸡》,这两部作品分别以男孩和女孩为主人公,刻画了两个有着不同于传统刻板印象中男生/女生惯有的性格和爱好的儿童形象——奥利弗喜欢安静、看书和图画、跳绳和跳踢踏舞;萨琪会画长毛象、会踢足球、有一辆男生的自行车、还很会爬树和打架。他们异于同性孩子的性格特质令周围的人惊奇、费解甚至是嘲笑,但最终都通过坚定的自我收获了接纳和肯定,融入了群体。作品所展现的“异类”被接受的过程正是对性别平等意识、尊重他人等正向价值观有力倡导。

(三)顽皮公主与灰王子——个体选择自由与性别置换的趣味

英国女作家巴贝·柯尔(Babette Cole)在1997年创作的《顽皮公主不出嫁》《灰王子》等图画书,对传统童话故事情节进行了极大的颠覆。前者塑造了一个“喜欢穿背带裤的公主”,她爱好赛马、轮滑、骑摩托车,饲养奇怪恐怖的宠物,看起来甚至有些不修边幅。这个与众不同的公主并不需要王子,她美丽又有钱,只想和自己的宠物一起生活在城堡里,因此她设下一道道难关来赶走那些来求婚的王子。而当攻克一切难关的王子出现时,公主也没有为之倾心,反用自己的吻将他变成了一只青蛙,从此公主过上了幸福的单身生活。这个结局完全颠覆了传统中“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刻板模式,公主的吻起到了截然相反的作用,体现了强烈的“反刻板印象”创作意图,给读者带来了崭新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而《灰王子》则是将传统“灰姑娘”角色置换为男性,营造了十分新颖的审美趣味。

与之相似的还有北美儿童故事大王罗伯特·蒙施(Robert Munsch)的《纸袋公主》(1992),故事中传统的男女角色设定互换,公主褪下礼服套上纸袋、摇身一变成为了王子的拯救者,她凭借自己的才智击退了火龙,并在王子嫌弃她衣衫褴褛时能够果断离去、追求自己的新生活,体现了对“待救公主”这一刻板印象的突破。这些作品都展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女性摆脱婚姻家庭的束缚,开始追求个体独立和自由,文图之间张扬着对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反叛精神,同时也有对两性平等、尊重每个人婚姻抉择的教育意义。

图画书作为儿童性别刻板印象形成关键期所接触到的重要媒介,其所肩负的引导儿童树立正确性别意识的责任不容忽视。从贴满“标签”到撕下“标签”,图画书中“反性别刻板印象”的出现丰富了儿童图画书阅读的内涵深度,将长期失衡的性别观念逐渐扶正,也为文学意象解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需要强调的是,“反性别刻板印象”并非是一种肆意莽撞的颠覆,而“刻板印象”也并非完全都是贬义。它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提高了成长中的儿童个体进行社会认知的效率,为儿童快速适应社会提供了一种便利。“反性别刻板印象”的出现是对原有刻板印象一种矫正和完善。经过匡正的健康的性别刻板印象认知更有益于儿童成长,在健全儿童人格、开发其多方面潜能并使之做出更为多样化的职业抉择,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繁荣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刻板图画书公主
第一本图画书
图画书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辽史·公主表》补述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爱哭公主》
快乐语文(2020年36期)2021-01-14 01:10:28
粉红兔公主镜
童话世界(2020年17期)2020-07-25 02:18:46
低年级写话,不妨从图画书入手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