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大学
著名作家叶广芩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以老北京童谣《耗子大爷起晚了》为名,以主人公“我”,即“耗子丫丫”的视角,通过讲述与“我”的朋友耗子大爷,从假山洞里掏出来的乌龟005,来颐和园走亲戚、夜晚老尿炕的乡下孩子老多以及三哥的亲戚梅子和梅子妈妈的故事,使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中一个七岁小女孩儿的天真烂漫与旺盛的生命力,感受到了纯粹的平等的童年之乐,以及含蓄的亲情与友情。
这部儿童文学作品充分展现了成熟作家叶广芩的高超创作能力,不论是创作上题材的宽泛多样,譬如在题材上的雅俗共赏,既善写满清宫廷和贵族子弟的故事,又善于展示平民百姓庸常的日常生活;并且在美学风格上亦是雅俗并举,富有变化。
《耗子大爷起晚了》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纯真快乐的童年记忆,更有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可贵的万物有灵、众生平等、敬畏自然的高雅理念。这一理念的形成及在创作中的融汇与运用,和叶广芩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叶广芩虽非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但她自1968年从北京来陕西插队至今,一直生活和工作在这里。陕西的传统和地域文化给了她深厚的影响,特别是2000年起到陕西周至县挂职,她长期行走于秦岭腹地,潜心调研陕西的人文地理和自然保护区,使她的文学创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以此为契机,叶广芩开始开始关注生态、自然以及动物,其文学作品开始指向反思现代性的精神视域,字里行间流溢着鲜活的感觉和智慧的思索。通过对自然万物灵动的书写,不断呼唤我们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既是对动植物与人类一样拥有平等的尊贵生命理念的传递,也是对人本身的更深切的关怀。
作者在开篇第一节“耗子大爷”中,就流露出对耗子的喜爱与敬意:“我喜欢耗子。别的地方的人管耗子叫老鼠,偏偏北京人管它叫耗子。耗子这称呼透着一股机灵劲儿,透着满满的亲切和随意,没有把它当外人的意思。在老北京,把耗子当家神,谁家有耗子,说明谁家富裕、兴旺,对这个进进出出的小生灵是要敬着的。”耗子丫丫与耗子大爷的相遇,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怕人的耗子遇上了不怕耗子的人,巧了!”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二者的平等地位;“耗子大爷喜欢我,我也喜欢耗子大爷。”这样直白而坦率的情感流露,既是孩童式的,又是平等之心的留白;三哥要把天花板上来回活动不时扰民的耗子大爷封死在天花板上时,“我”难过极了;当“我”发现耗子大爷硬是锲而不舍地把泥啃开了,为自己夺得了生路时,“我”感叹真是了不得的小东西,并为它欢呼。显然,“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与耗子大爷保持一致,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
作者与乌龟005的相处,同样蕴含着众生平等与敬畏自然之心。乌龟005是北宫门卖酒的老李帮“我”从四大部洲的假山里面捞出来的,而自打捞出了乌龟005之后,老李就一直打乌龟汤的主意,但“我”始终没有上当,坚持把乌龟005带回家当了自己的宠物。从带回去到驯化乌龟005成为宠物,“我”费尽周折,用玉泉山的好水泡乌龟005,给005的盆沿上摆了很好的吃食,可它始终不伸头,气急败坏的“我”最终把它朝着南墙根用尽浑身力气甩了出去!后来,“我”通过把辣椒水抹在005的小鼻孔上,终于逼它伸出了头颈,却也因为看到了它所处的那种无可逃匿的煎熬而感到了后悔,流下了泪,使“我”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偷吃了三哥的酱牛肉,三哥把气全撒在了耗子大爷身上,而“我”却因为懦弱而不敢言语,撒了谎,从而伤了耗子大爷的心,使耗子大爷离“我”而去,最后终于鼓起勇气跟三哥说出了真相,并说“耗子大爷是我朋友,不能错怪了朋友”,还让三哥给耗子大爷道歉。无声的耗子大爷教会了“我”偷嘴和撒谎的代价,让“我”直面自己的懦弱、不诚实、不坦荡以及嫁祸于人的卑鄙,并帮助“我”学会了不回避、不畏惧,变得诚实和珍惜朋友……
乌龟005则能理解“我”吃饱了要与它一起做游戏玩乐的心情,总是配合地在“我”把它底朝天翻过来玩耍好一阵子后,才自己借助巧劲儿翻转过来,以陪伴“我”平淡无奇的时光,让“我”感受到孤独时光中也有了些许意思……
作者始终将动物植物视为生态圈内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自由为中心的价值实体,不断阐释着它们的高贵和庄严,以及应该得到的理解和尊重,体现出作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当下关怀,而这种关怀代表着一种众生和谐,拥有着与人类同等尊重的存在价值。与此同时,试图以动物的眼光来理解自然与生命,以动物的无声镜像来映照人类的自私、贪婪、自以为是,进而使得这部儿童文学作品具有了某种精神寓言的特质。
《耗子大爷起晚了》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有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可贵的万物有灵、众生平等、敬畏自然的高雅理念,也展现给我们一幅极富生活气息的北京市民生活风俗画。俗白生动的京味儿口语、日常却珍贵的京味儿美食、快乐无忧的胡同生活等等,叶广芩式的传统创作元素,在这部儿童文学作品里得到了又一次的传承。
《耗子大爷起晚了》这个书名,本身就取自老北京童谣,童谣本身就是京味儿十足且通俗有趣,甚至略带北京人的戏谑与调侃;老北京童谣贯穿始终,使我们感受到了与叶广芩其他文学作品所一致的、充郁着的浓浓京味人情;书中故事的发生地——颐和园,本身也是极具京味儿符号性的存在。
颐和园北宫门外王五的卤煮火烧,北宫门外烧饼铺老宋奶奶的烧饼、火烧、螺丝转儿,前门月盛斋的酱牛肉,东来顺的涮羊肉,三哥做的打卤面,北宫门最有名的饭铺“喜乐”做的五香面儿和萝卜大肉饺子,还有滑溜肉片、油焖大虾、京酱肉丝、酱爆肉丁、酱焖鲫鱼、酱汁鸭子、荷叶粥、果子干、杏仁豆腐、核桃酪、桂花缸炉、萨其马、果丹皮……老北京的食物成为了“我”记忆里填饱肚子的珍馐美味;四大部洲的瞌睡虫,头顶的唧鸟(蝉),小摊上买来的蚕子,比耗子还精的狼,耗子大爷和它的一大家子,以及乌龟005,都使得颐和园里的日子变得不那么孤单、寂寞,有了许多生活的乐趣。
颐和园北宫门外卖卤煮火烧的王五,因为得罪了耗子大爷,生意越来越烂,最后不得不关门;北宫门外烧饼铺老宋奶奶因为闺女早早离世而对“我”照顾有加,亲近疼爱,让“我”在颐和园这片地界感到了温馨的人间烟火气;“耗子大爷”也有着自己的耗生——娶亲、会友、添丁进口,也有自己的脾气,会因为“我”撒谎、懦弱、默不作声而离“我”而去……三哥对“我”的不那么上心,只忙着把全部心思放在东宫门外卫生所那个漂亮的女大夫身上,但其实内心对“我”很疼爱;老宋因为疼爱“我”,把大弓上的牛筋借给了“我”拴乌龟005;颐和园的大戏台、后山、昆明湖、四大部洲等等,都是“我”探险的绝佳之地,是“我”的乐园;用扎小辫儿的粉绸子接起来带着乌龟005遛弯儿的日子让“我”成了一个牧龟者;来颐和园走亲戚、夜晚不敢睡觉怕尿床的乡下孩子老多,让“我”感受到了木讷背后的善良与实诚;为了给我们赔不是,又是讲颐和园建筑典故,又是做荷包蛋的老李夫妇,含蓄的表达既不让大家感到尴尬,也在无形中显露着礼数;三哥的亲戚梅子和梅子妈妈,让“我”通过食物和对日常生活的精心与讲究中,感受到了一丝南方的精致与水灵;凭着聪明能干、安静沉稳、临事不乱,指导“我”并和“我”一起救人的梅子姐姐,彻底改变了“我”对“南方小姐”的看法;北宫门外卖酒的老李总往酒缸里兑凉水,总惦记“我”的乌龟005,想把它炖汤……
那些世俗的生活,世俗的烦恼,世俗的情绪,也都有着世俗的趣味。那些在“我”记忆中的一个个鲜活人物,生动而有色彩,成为了生活的独特,成为了颐和园的独特。这部在文字上更接近口语化、生活化,充满想象力和虚与实的儿童文学,成为作家对儿童文学创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颐和园里充满生活味儿的时光和浓浓的记忆,淡淡地从叶广芩的笔尖流出。作家在这部儿童文学作品里,不仅完成了对老北京文化、风土人情、家族亲情等经典元素的传承,并且再一次实现了雅与俗的融汇贯通及深化,更实践了作者众生平等、敬畏自然的写作方向,从而使这本书传递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必然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