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已全面使用了人教部编版教材,对于很大一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能更好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解读好文本知识,开展好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更好更快的适应部编版教材的框架体系,还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生活实践;红色资源;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071-01
小学《道德与法治》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已全面使用了人教部编版教材,对于很大一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能更好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解读好文本知识,开展好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更快更好的适应部编版教材的框架体系,还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与研究。本文结合多年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经验,谈几点自己的建议。
一、要深入了解教材编写依据及意图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及课标为依据,教材体现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它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历史使命,课程内容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所以我们教师应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研读大纲;课标是教师备课的依据,教师要不断研读课标,把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设计活动;除此之外,在备课及上课时,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功能,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渗透法治教育。
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践
道德与法治教材单元主题安排和课文内容设计着眼于儿童成长需要,着眼于解决儿童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将国家对少年儿童的要求贯穿到儿童可感可知的生活事件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为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及方式为切入点,积极调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材及学情进行充分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掌握话语权,了解学生在学习及生活方面的困惑,引导学生全面的地、辩证地看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模式,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听了一位名师的课,他为了上好交通安全这节课,课前就对学生需要指导的地方进行了信息采集,了解了学生上学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掌握了学生在上学路途中所存在的真实困惑,然后以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出现课堂上,很自然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进而参与到活动探究中去,教师从而可以给学生有力的方法指导,这样的课才会走入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发生共鸣。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课,是从生活中来,用来指导生活实践的,一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踐,那我们的课堂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它所本应有意义与价值。
三、凭借红色资源助力创新教学
延安是举世瞩目的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长达十三个春秋,给延安这个原本普通的城市赋予了神圣的历史意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及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依托;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为我们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开辟实践基地,创新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对抗日战争的介绍,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此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延安的红色资源,更要讲解与引导,了解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深入感受到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们才能有幸福美好的生活,进而树立学生的强国之志。
四、始终树立终生学习意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学生发生共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离不开教师的终生学习意识。道德与法治教材给很大一部分教师带来了挑战,因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大部分是由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兼任,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教好自已本专业的课程就好,所以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研究语数外的教学中去,甚至还出现了挤占道德与法治课的现象。但道德与法治课承载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三观形成及法治意识渗透的主阵地,这就需要引起老师们的重视,更要不断的学习研究,尤其是六年级上册的法治教育专册,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研读课标,挖掘教材,更要不断学习一些法律知识,让课堂活起来的前提必须是让自已先充盈起来。树立终生学习观,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令我们意气风发,欢欣鼓舞。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该有底气上好道德与法治课。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入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断反思总结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争取更快更好的适应部编版教材。
作者简介:张晓艳(1981.1-),女陕西渭南人,毕业于陕西理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学士,一级教师,现任职延安市宝塔区教育研究室,主要从事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