蕫 婷 ,周瑞芳,陈秋蓉,胡应秀
(1.泰州市人民医院;2.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 州 2 25300)
早产儿指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为差者,属于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高危人群。但是,婴幼儿的可塑性较强,若能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可以有效减轻神经系统损伤带来的后遗症。近年来,通过出院后的延伸护理服务,保证住院期间与出院后的康复及护理的延续性及连贯性[1],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信、电子邮件、医疗健康类型APP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为实现这种开放式、延伸式的康复护理保驾护航,增加了切实可行性[2]。本次研究,我们采用微信随访的形式,对66例早产儿出院后随访一年,指导家属对早产儿进行行为智能发育的干预,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出生(含顺产及剖腹产等)的早产儿(有先天畸形和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的除外)129例,患儿的家庭地址均在泰州市(含县、乡、镇等)。试验组66例,其中男30例、女36例,胎龄(34.3±1.9)周,出生体重(2.6±0.4)kg,小于胎龄儿4例;新生儿Apgar评分l min为(8.5±1.8)分,5min为(9.3±1.6)分;生后轻度窒息5例,重度窒息2例;新生儿并发症(包括新生儿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贫血、新生儿出血症、黄疸等)的发生率为50.6%。对照组63例,其中男31例、女32例,胎龄(35.2±1.7)周,出生体重(2.5±0.7)kg,小于胎龄儿3例;Apgar评分1min(8.5±1.9) 分,5min(9.4±1.4)分;出生后轻度窒息4例,重度窒息1例;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49.3%。两组早产儿生产方式、胎龄、性别、出生体重、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母亲围产期情况等,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分组及护理 分组时根据患儿的出生日期随机分组,出生日期为单号的患儿设置为试验组,出生日期为双号的患儿设置为对照组。试验组出院时患儿家属在了解研究目的并自愿参加的基础上,添加早产儿专责护士的微信群,并填写家庭参与康复训练干预计划表。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触觉训练:通过抚摸肢体刺激训练触觉发育,于进食1小时后实施头面部、胸部、腹部、上下肢及背部的抚触,每个部位6~8次。第二,视觉训练:每天设定相应的时间段让其观察黑白视觉训练卡,并逐渐过渡为颜色鲜艳的有趣的玩具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刺激其视觉发育。第三,言语功能训练:听一些舒缓动听的音乐;在平时喂养中主动对幼儿微笑、语言交流、唱歌、讲故事。第四,前庭功能训练:通过侧滚、翻身等被动运动方式刺激患儿的平衡感。第五,运动功能训练:1~3个月患儿做被动肢体运动和俯卧抬头训练,每天6~8次,每次5~8分钟。4~6个月患儿以翻身、伸手抓物及球上感觉训练为主;7~9月龄患儿以训练爬行、体位转换、手指精细运动及球上运动为主;10~12月龄患儿以训练站立及行走为主。
对照组患儿家属没有被告知添加微信群。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积极诊疗,并给予常规的育儿指导及常见病预防指导,出院时教会患儿家属关于早产儿的康复护理注意事项,并叮嘱家属在早产儿满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返我院进行随访治疗,对其生长发育状况及智能、神经功能发育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手法刺激或推拿等对患儿出现异常肌张力等问题予以矫正,建立健康、正常运动模式。
1.2.2 试验组的护理延伸服务实施情况
1.2.2.1 成立微信随访项目负责小组 招募并选拔参加本研究的微信随访项目负责小组成员6名,包括组长1名、组员5名,选拔条件:(1)积极主动,充分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参加本次研究项目的意愿很强。(2)在本院从事五年以上儿科护理一线工作,专科及以上学历,职称为主管护师及以上,工作期间,综合表现良好。(3)身心健康,年龄小于50岁。(4)对小组成员统一进行知识及技能培训,内容涉及微信常用功能的使用、护患沟通技巧、心理护理、婴幼儿运动和智力正常发育规律及常见异常康复护理要点、早产儿护理干预技巧、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识别及早期处理等,经考试合格者才能参加本次研究。
1.2.2.2 微信平台的维护工作 (1)在自愿的基础上,研究组成员添加试验组患儿家属(每个患儿指派一名监护人)为微信好友,项目研究期间,平均每位成员负责对接20~23名患儿。(2)研究组成员对试验组患儿家属进行微信使用的专项指导,保证患儿家属出院前熟练掌握微信平台常用功能的使用方法。(3)建立患者健康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患儿基本信息、入院期间的治疗措施、出院小结等。(4)研究成员通过微信平台,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日常行为指导,及时解答患者的健康咨询问题,期间特别注意保护婴幼儿的隐私。(5)研究组成员根据每个患儿的情况,给予家庭延续性康复护理指导,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在微信群分享相关注意事项,并及时回答患儿家属咨询的相关问题,期间,研究组成员特别注意关注并评估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如悲观、抑郁、紧张、焦虑、烦躁、担心等,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强化心理护理。
1.2.3 评价方法 发育评价:两组早产儿在出生后6及12个月时均进行智力测查:本次研究采用中国标准化的贝来量表[3],此量表在学者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适用于2个月至2岁半的婴幼儿,从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社交5个方面进行测验,评估婴幼儿的神经运动发育水平,以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的值来量化表示。DQ=发育年龄/实际年龄×100。DQ值>90为正常,如果DQ各领域都低于65~75则怀疑有智能发育障碍。
1.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儿的门诊随访情况 试验组3个月时失访1例、6个月时失访2例、12个月时失访2例,12个月总失访5例(7.6%);对照组3个月时失访6例、6个月时失访7例、12个月时失访8例,12个月总失访21例(33.3%)。对照组12个月时总失访率均明显高于试验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患儿家属通过微信群中及时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除了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定期随访,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不定期的儿科门诊专访共增加了58人次,期间试验组有18例遵医嘱接受专业的行为智能发育康复训练,对照组有12例遵医嘱接受专业的行为智能发育康复训练。
2.2 不同月龄时两组早产儿的DQ值比较 在6个月及12个月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早产儿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社交方面的DQ值都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12个月时,试验组早产儿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都比对照组好,两组DQ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语言和社交方面的发育情况,两组DQ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表1 6个月时两组早产儿DQ值比较
表1 6个月时两组早产儿DQ值比较
组别试验组(n=63)对照组(n=50)t值P值适应性88±4 87±5 2.02>0.05社交85±5 84±3 1.54>0.05大运动86±6 87±5 2.15>0.05精细运动90±5 89±6 1.81>0.05语言88±7 87±4 1.68>0.05
表2 12个月时两组早产儿DQ值比较
表2 12个月时两组早产儿DQ值比较
组别试验组(n=61)对照组(n=42)t值P值适应性96±5 89±4 7.24<0.05大运动94±5 88±6 6.05<0.05精细运动97±4 90±6 7.52<0.05语言91±6 90±4 1.89>0.05社交93±6 92±4 1.81>0.05
3.1 微信随访延伸护理服务对患儿家属遵医随访的作用 近年来,新生儿医学的进步,极大地降低了早产儿和高危新生儿的死亡率[4],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信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交平台正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截止2016年,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其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使用。已有不少学者研究显示微信随访在延续护理中的作用,但是其研究方法中大多使用的是建立患者微信群。但是,考虑到医学问题的特殊性,不少患者家属并不愿意在群里与他人分享,更倾向于和医护人员一对一的交流。本次研究通过护士和早产儿家属建立一对一的微信好友,通过个体化、针对性的护理指导,在沟通方式上进行了改进,重视患者的个体感受,充分发挥患者的主动性。实践证明,本次研究方法大大改善了护患关系,早产儿家属切身感受到专责护理人员的关心与努力,从而激发其康复的信心与自我改变的愿望,最终促成行为的转变[5]。本研究显示,试验组的患儿家属遵医门诊随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有助于早产儿的行为智能发育异常的早识别、早诊断及早处理,并最终使得试验组中有更多的患儿选择在我院接受专业的行为智能发育康复服务。
3.2 微信随访延伸护理服务结合定期康复服务对早产儿行为智能的作用 生长发育是连续的过程,早产儿出院后仍需进行护理干预。许多研究表明,家庭早期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行为智能的健康发育[6,7]。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有需要的患儿进行定期的专业康复服务,并利用微信随访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及干预方法的指导,使家属充分配合专责护士的院外护理干预方法和一些相对简单的康复操作的操作要领,有效保证早产儿行为智能发育训练的延续性及连贯性。结果显示,在6个月及12个月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早产儿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社交方面的DQ值都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12个月时,试验组早产儿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方面都比对照组好,两组DQ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语言和社交方面的发育情况,两组DQ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这提示,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微信随访延伸护理服务对早产儿行为智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另外,语言功能和社交可能属于更高级别的智能发育,12个月时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这两方面的发育状况,还需更长时间的随访、干预等评估其效果。
综上所述,早产儿坚持长期进行微信随访延伸护理服务并结合定期专业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增强患者家属对早产儿行为智能发育的干预,有利于提高患儿家属的遵医随访率,通过早干预、早预防、早识别、早处理,可以有效地促进早产儿的行为智能发育,尤其是患儿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3个方面的功能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