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醚预处理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评价

2019-11-14 02:40:10李小静李长松孙灿林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脑氧单肺七氟醚

李小静,薛 原 ,李长松,钱 涛 ,孙灿林

(泰州市人民医院 麻 醉科,江苏 泰 州225300)

单肺通气是肺叶切除术等胸腔手术中常用的一种通气模式,可有效减少肺内分流,维持氧分压,但麻醉药物易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肺组织受损、脑氧代谢紊乱[1]。有研究报道指出,七氟醚预处理可减少单肺通气后的氧化应激损伤[2],本研究为证实七氟醚预处理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后氧化应激损伤的预防作用,针对40例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患者开展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拟行肺叶切除术及术中采取单肺通气的患者40例(2018年1月~2019年3月)开展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0例/组,对照组的年龄为61~81岁,平均(70.03±10.62)岁;观察组的年龄为61~82岁,平均(71.31±10.56)岁。一般资料在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有可比性。经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研究,研究对象均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具备肺叶切除术指征,手术时间至少在30min以上;(2)术前意识清醒;(3)年龄>60岁;(4)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术前存在精神障碍及认知障碍;(2)既往有药物过敏史;(3)严重心、肺功能障碍。

1.2 方法 患者入室后,为其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其0.03mg/kg咪唑安定静脉注射,再静脉注射0.3~0.5μg/kg舒芬太尼、0.15mg/kg维库溴铵、2mg/kg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行双腔支气管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双肺通气参数为:吸入氧浓度为100%,潮气量为8~10 ml/kg,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次,吸呼比为1:2;单肺通气参数为:吸入氧浓度保持100%,潮气量为6~8ml/kg,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5次,吸呼比维持1:2不变,气道压力控制在30cmH2O内,血压、心率维持在基础值的80%~120%。

对照组施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经静脉泵注丙泊酚(3.5~4.0μg/ml)直至单肺通气开始;观察组施行七氟醚预处理,给予七氟醚(2%)吸入30min,维持最低肺泡有效浓度,停用七氟醚吸入,改为快速充氧气交换,待单肺通气开始时七氟醚吸入浓度需降至0。

两组患者术中均予常规麻醉维持。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单肺通气后10min及30min后的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肺叶组织血红素氧合酶(HO-1)、血清丙二醛(MDA);比较两组麻醉结束至意识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吞咽反射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第48小时测定[3];脑氧代谢指标: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颈内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值(Da-jvO2=颈内动脉血氧含量差值-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值)、脑氧摄取率(CEO2=1-静脉血氧含量×动脉血氧含量);并进行认知功能评分,评估工具为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3]、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4],总分均为0~30分,得分随着认知功能的改善而增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22.0版本,计数资料描述为例(%),行x2检验,计量资料描述为(xˉ± s),行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单肺通气后10min、30min,观察组的肺叶组织血红素氧合酶较对照组更高(P<0.05),其丙二醛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氧化应激反应指标

表1 氧化应激反应指标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20)HO-1(ng/ml)1.84±0.75 MDA(nmol/ml)3.85±1.29 9.23±2.14*7.10±1.87 1.93±0.79观察组(n=20)时间单肺通气后10min单肺通气后30min单肺通气后10min单肺通气后30min 2.76±0.91*5.64±1.80*2.89±0.97*

2.2 麻醉结束至意识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麻醉结束至睁眼时间、吞咽反射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见表2。

表2 麻醉结束至意识恢复时间比较(,min)

表2 麻醉结束至意识恢复时间比较(,mi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睁眼时间 吞咽反射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组别对照组(n=20)观察组(n=20)18.75±3.62 15.14±3.03*12.41±2.9724.06±3.48 20.57±2.94*9.85±2.31*

2.3 脑氧代谢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后的SjvO2、Da-jvO2、CEO2均较手术前改善 (P<0.05);手术后,观察组的SjvO2较对照组更高(P<0.05),其Da-jvO2、CEO2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脑氧代谢指标比较

表3 脑氧代谢指标比较

与手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时间SjvO2(%)CEO2(%)22.60±1.95 27.04±2.41#22.49±1.98 24.6±2.15#*对照组(n=20)观察组(n=20)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前手术后60.23±5.31 50.35±3.98#60.18±5.29 54.6±4.32#*Da-jvO2(mmol/L)34.57±2.03 39.95±2.87#34.65±2.09 37.0±2.44#*

2.4 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手术后的MMSE评分、MoCA评分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而手术后观察组的MMSE评分、MoCA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4。

表4 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4 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

与手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MoCA评分24.73±3.15 18.94±2.36#24.89±3.27 21.6±2.81#*组别对照组(n=20)观察组(n=20)时间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前手术后MMSE评分26.51±2.92 20.47±1.91#26.42±2.83 23.9±2.13#*

3 讨论

肺叶切除术是临床上治疗肺癌等肺部病变的常用术式,属于胸腔手术,由于肺叶切除术中存在静脉分流情况,导致血流与通气比例失衡,易引发低氧血症,而单肺通气作为肺叶切除术中常用的通气模式,可隔离患侧肺,确保健侧肺单侧通气,从而减少肺小动脉收缩,促使肺内血液从缺氧区转入非缺氧区,进一步减少肺内分流,避免血氧浓度过低[5],但在肺叶切除术中需使用麻醉药物,麻醉起效后会对肺小动脉收缩产生抑制作用,导致肺内分流增加,不利于维持血氧稳定[6],故还需慎重选择麻醉药物。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肺通气后10min、30min,观察组的丙二醛较对照组更低(P<0.05),其肺叶组织血红素氧合酶较对照组更高(P<0.05),说明七氟醚预处理可减轻单肺通气后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利于减轻氧化应激对患者肺组织的损伤;观察组的术后睁眼时间、吞咽反射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且在手术后,观察组的Da-jvO2、CEO2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其SjvO2、MMSE评分、MoCA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说明七氟醚预处理可加快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减轻手术对其认知功能和脑氧代谢的影响。丙泊酚是肺叶切除术中常用的一种麻醉药物,属于短效全麻药物,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等优点,但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的麻醉深度较深,可能会对患者呼吸循环产生抑制作用。而七氟醚是一种常用的吸入麻醉剂,该药物主要是通过作用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抑制该受体活性,阻断突触后胆碱能神经元活性传导及海马突触的兴奋性传导,从而发挥良好的麻醉作用。其具有麻醉起效快、效果平稳、深度可控性强等优点[7],且七氟醚经吸入方式给药,可快速抵达靶点位置,快速起效,对患者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可对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而通过在单肺通气开始前进行七氟醚预处理可对患者炎性因子释放予以抑制,减轻单肺通气后肺部炎性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进一步减轻对肺组织及脑氧代谢的影响[8]。

综上所述,七氟醚预处理可有效减轻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后的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肺组织,有利于纠正脑氧代谢,保护认知功能,加快术后苏醒。

猜你喜欢
脑氧单肺七氟醚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七氟醚、异丙酚的价值研究
不同呼气末二氧化碳对小儿先心病患者围术期脑氧饱和度的观察
智慧健康(2020年29期)2020-11-29 03:03:44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老年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不同单肺通气模式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呼吸力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呼吸病学、结核病学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单肺通气中的应用进展
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老年单肺通气患者中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临床应用研究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