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学生的“错误”

2019-11-14 06:10周君斌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列式头脑算式

◇ 周君斌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其中有些错误虽与教师头脑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但有道理可言。例如,图1 的看图写算式。该题的本意是期望学生用减法“10-3=7(只)”计算,但有学生写出的算式是“10-8=2(只)”。按照他的想法,鸽巢上还剩下2 只,想象出一共飞走了8 只。毋庸讳言,他的想法不无道理。由此带来的困惑是,学生这样列式计算,到底应当判错还是判对呢? 对此肯定存在不同的见解。在笔者看来,应当承认这样的答案是正确的。

图1

从学生的思考过程来看,这个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到的信息首先是“原来有10 只鸽子”,第二便是“鸽巢上还剩下2 只”。这些信息及其相应的顺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问题结构是“10-□=2”。由于数字相对简单,学生轻易算出“□”中是8。按照这样的分析,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在于“误解”问题情境所要表达的已知信息。也就是说,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出现了与出题者设计意图的偏差。 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列式实际上已经表达出了“原有-飞走=剩下”的数量关系。引用郜舒竹教授在《小学数学这样教》一书中阐述的观点来说: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应当放在数量关系方面,只要表达出了问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正确计算,就应当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如何理解情境图所要表达的信息就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从案例中学生写出来的算式来看,他是明白这道题的数量关系的。

事实上,在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不时会看到这样的案例。例如,在解答“湖面上有一些天鹅,飞走了8 只,还剩5 只。湖面上原来有多少只天鹅”这一问题时,许多学生一开始写出的算式是“13-8=5”。究其原因,学生按照从左向右的阅读顺序,头脑中输入的信息先后是“原有的——飞走的——剩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原有-飞走=剩下”,也就是“□-8=5”。由于“□”是多少不难计算,因此头脑中就不再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理所当然地就写出算式“13-8=5”。但无可争议的是,学生的列式应当说并没有违背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只是没有分清题中的已知和未知。

从前面案例中可以得到的一点启示就是: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头脑加工能力相对较弱。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对于学生有理的“错误”,应当理性看待,并用心分析,注意“错误解答”与“标准解答”转换的启发和引导。如果直接就否定他们的想法,那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必然会大打折扣。

猜你喜欢
列式头脑算式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每筐多装多少
头脑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