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晔/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回顾共青团的历史,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是因为高举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和青年历史使命的思想旗帜,才感召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前赴后继、竭诚奉献,也才推动共青团自身事业的不断发展、开创新的局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章规定,共青团就是吸收广大劳动青年参加革命的斗争,从斗争中给予青年共产主义教育和训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八大明确规定共青团是党的助手,要求共青团带领青年在建设中发挥突击队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团的性质明确表述为三句话: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当前,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是时代赋予共青团的使命。
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召唤共青团承担更大的责任。基于这样的历史判断,团的十八大确认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共青团组织以共产主义命名,政治性是其首要属性。所以说,新时代赋予共青团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调研发现,高校共青团承担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任务的通常是共青团专职团干部,他们通过开展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实践能力锻炼,但是由于团干部的所学专业不同,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他们的理论功底基础薄弱,在指导和帮助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开展交流研讨等学习活动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学校日常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有很深刻的研究,但是他们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和指导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更多的强调理论教育,没有把课程的学习实践,青年素质能力的锻炼,融入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融入全方位育人的高度。所以说,高校共青团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协同融合,便可弥补二者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中的不足。
调研发现,高校普遍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高校共青团只注重对青年学生的短期培训和理论学习,而忽视对青年学生的长期培养、实践教育和培养平台的构建。部分高校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多采用集体授课、集体培训,通常以理论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分类培训,这既不利于发挥学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更不利于凝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青年学生骨干。从学生培训后的反馈来看,仅仅组织安排与实际相脱离的集中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很难激发青年学生的对于理论学习的兴趣。调研显示,部分高校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没有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甚至没有指定教材,并且缺乏健全和完善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上述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
调研显示,部分高校共青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开展都是以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工作骨干、或是在专业学习、文艺体育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优秀学生为重点培养对象,属于精英式的“青马工程”教育。由此可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学生人数占各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不大,培养的覆盖面不够广泛,导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效果得不到延伸,作为高校共青团应思考如何不断拓宽培养规模和培养载体,应该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进来,努力将工作目标向全员育人和全面育人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务必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使青年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为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不仅是高校共青团的事情,而是全体高校工作者共同的使命和责任。作为高校共青团也要主动作为,协同高校各个部门、各方力量,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青年学生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实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做到思想认识上的统一,真正认识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长期有效支撑,是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有效引领,也是当代青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原著、悟原理是夯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功底,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这就要求青年学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牢固树立坚持研究为民、应用于民,聚焦人民实践创造的理想。通过社会调查实践引导青年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同时,青年学生要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成果向广大青年宣传推介,组成理论宣讲团,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语言,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走出高校,走进社区、走进田间地头。实践教育还应该通过志愿服务、素质拓展、对外交流等形式,开展同辈研讨、红色教育、科研训练、心理辅导等,提升对理论学习的消化,内化为自身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特别是结合学科、专业和兴趣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在设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课程体系中既要重视原汁原味的学理论,更不能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使青年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走出迷茫,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共青团中央2007 年开始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来,各高校团委选拔出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学生,被纳入培训考核,而大部分的青年学生则被排除在外。针对优秀的青年群体,筑牢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培养工程的重要要求。而开展面向所有学生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培养教育,向全体青年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才是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班不是一个培训班、集训班就能够完成的,应是一个将其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青年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才能青年学生切身地享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而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源源不断的继承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