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君/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文教育首先是审美的教育,所谓语文审美教育,就是“以语文教育中的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通过语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力、独特的情感意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这四者构成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语文课堂一直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但尽管如此,大多数语文课堂仍然以考试为导向。语文是一门美的学问,但当今大多数语文课堂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尤其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通过品味课文的美,联系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审美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结构精巧、语言优美、内涵丰富,不仅仅是一篇著名的叙事纪实散文,更是美文的经典代表作,文章以其独特的魅力,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背影》中关于语言的描述,和朱自清同时期的其他作品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没有用华彩的语言,不作大幅的渲染。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它所叙述和表达的,是朱自清先生与父亲之间极为平常的一些琐事,全文没有渲染父亲如何伟岸,在作者情感发生震撼的地方,有的只是平实、朴素的叙述性语句。这本身就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文中的语言很含蓄,写父亲俭朴、心细、善良的一面时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采用从父亲所做的小事入手。例如父亲忙着替我照看行李, 又忙着跟脚夫讲价, 挑易进易出的座位, 还仔细叮嘱我路上和夜里要如何等等, 把我完全当做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此外,语言绘声绘色,富于立体感,如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时用的这些动词,把父亲俭朴的穿着、肥胖的体态、艰难的步履以及买橘子的过程,都描写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善良无私的父亲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看到了虽不露声色却一直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意境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关照外界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超越外在的形象,从而创造出新意蕴和境界。”课文的最后写了一声长叹:“唉!”,表达了作者对身体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和深深的无奈,也表达了自己无力尽孝的内心的愧疚!一个“唉”字,让读者脑海中立马浮现出父亲一生中的不幸,让人心生遗憾,结尾处“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言已尽而意无穷,读来错综复杂的情绪一涌而上,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所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面对一个已经二十岁的男子汉儿子的远行,父亲竟是那么的不舍。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倒不能料理自己么?……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年轻的作者对父亲所展现出的是不理解和自以为是,觉得父亲说话啰啰嗦嗦,做事犹豫不决,给自己丢脸了,而后内心又泛起感动,怕自己的眼泪被父亲和他人看见,这种种的冲突和不和谐却拉近了《背影》与广大读者的心理距离。其实,这不正是我们每个平凡人的真实写照吗?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对于亲情,往往是最不善于直接表达的,通常只会将对亲人的爱和感激之情埋藏于心,通过默默付出甚至其他不愉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
父亲骨子里有的是勤劳、坚韧、刚直。面对家庭和生活带来的灾难和打击只有自己默默承受,面对失业时父亲没有放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四处奔波以求得新的生机。文中的父亲之所以在读者看来那么崇高,是作者把他看作“失败者”来写的,在社会交往中,父亲这类小人物不管怎样的勤劳、善良,终究都是旧制度下的弱者,仅失业这一点就反映出父亲在社会竞争中的失败。“祖母的死”导致父亲已经没有能力再硬撑下去了,只能“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从这一方面来说,父亲又充当了家庭生活中的失败者,可见他承受着多么巨大的生存压力,活得多么艰难。难能可贵的是,父亲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者,面对生活的挑战,父亲毅然接受。所以,从作者对父性品格的审视,我们可以看到父亲性格里蕴含的那种千百年来中华人民特有的美的品格。
《背影》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文章按点背影、引背影、写背影、扣背影的线索分为四个部分,文章开头采用倒叙的方式点出将要描写的对象——背影;继而又跳过背影转而写“那年”,交代出自己家里的那点事儿,介绍了家境;接着笔锋一转又写到当年和朋友在南京游玩之事,看似是不经意的随笔,实则是重要的一笔,为后文出现的“背影”做了有力铺垫。文末父亲来信说“大去之期不远矣”,情在其中,余味无穷,有力照应了开头,使全文首尾照应,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给人严谨美。
另外,贯穿全文的有两条主线:一是叙事线索——写背影;二是情感线索——父子情。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两条线索,这是欣赏结构美的关键。
许多教学实践表明,“美”的语言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可以迅速投入到文本的特定情境中,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关于赞颂父亲的美的诗歌,也可以找一些关于父亲的有意思的画作,相信看了之后学生内心会产生共鸣。此外,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可能体会不了本文的情感,所以在导引设计时可以采用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如:“你们和父亲长久的分别过吗?”“讲一讲生活中父亲关心你的事?”“是否想要知道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 等,学生一定会回忆起自己与父亲亲情的点点滴滴,然后回过头来再读课文的时候,感受定会不一样。当激发了兴趣的时候,学生会迫不及待想要投入到文本的深入阅读和学习中来,从而可以通过赏析文本优美的语言、结构等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数老师总是一味地让学生去反复阅读,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设计的阅读情境不合理,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去。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使学生通过有效阅读来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授《背影》时,只有更好地全身心投入阅读,才能增强学生的阅读情感,以此来激发学生与作者对父爱的感受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可以配合《父亲》等音乐来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与父亲之间浓浓的情。另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父爱的真实短片,使学生感同身受,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随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推广和普及,审美教学越来越得到教育者的重视。但是为了确保学生具备审美能力,教师就必须要结合有关的语文教材内容来为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同时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以便借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布置作业可以从多个方面,例如,可以从学生的情感收获方面来布置:写一篇作文,说说学习了这篇文章我在情感上有什么样的收获?并将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家人之爱写下来,目的在于让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对本文所展现的的情感以及表现手法进行回顾,从而强化审美体验。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竞争力,所以语文美育刻不容缓,要想把其真正落实到语文教育实践中,需要学校和教师将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各种教学能力,努力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反向作用,将语文美育真正的落到实处,为语文教育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