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场下电子媒介与民俗、民俗学的关系研究

2019-11-14 23:53
长江丛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俗学变迁民俗文化

云南大学

被媒介包围的生活场景中,世界逐渐被连成一体,地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村落——地球村。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研究电子媒介对文化的影响已经是一种趋势,电子媒介本身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衍生的新事物,具有文化属性,所以在研究时不能忽略其作为一种文化也会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媒介化的社会生活模式下,媒介文化进入到不同的场景中,对不同层次的文化产生影响。根据学者何星亮的文化层次分析,电子媒介文化可以归属于表层文化技术系统中的分支,也可以归属于为中层文化社会系统整体下的一部分,也能内化为深层文化心理、内隐的潜在内容。

一、电子媒介

(一)定义

电子媒介的产生,实际上是一场社会革命。

学者夏德元从传播社会学、媒介环境学和现象学方法开始研究,认为电子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媒介化进程有特殊意义。电子媒介是一种现代传播活动中存储与传递信息时使用的电子技术载体,包含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根据媒介发展史,可以看出最早出现的电子媒介是电报、电话,后来出现广播、电视、手机等新类型,这些媒介都有存储量大、传输速度快、传输质量高等特点,为人民大众接受,取代传统的印刷媒介,成为新的大众传媒。

(二)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

传统印刷媒介有很大局限:不能广泛传播信息、耗时长、传播质量差。生活在电子信息时代,传统的印刷媒介自然会被淘汰。这就需要一种高效型的媒介满足生活需求,去克服印刷媒介的缺点,电子媒介便符合时代要求,整合旧的传播秩序后形成两个对比鲜明的传播场景:印刷场景和电子媒介场景。

人类生活在一个靠媒介传播信息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媒介化社会。这种生活语境下,出现一种新的群体——电子媒介人。他们的群体身份逐渐被社会认同,引起文化变革,衍生到不同种类文化中。

二、电子媒介与民间文化传承场

文化需要传承平台,这种平台就是传承场。这种传承场具有物理属性,有情感空间和无情感空间之分,具有庄严性,由各种社会关系构成无形和有形的空间。民间文化传承场是一个庞大的中介实体,是“民化”的通道,包括自然场、社会场和思维场。电子媒介传播盛行后,民间文化传承场原有的形态被打破,导致“传承场”置换和变形,波及到民俗文化以及民俗学学科。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自然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早期的民族文化,来源于自然,在自然界中发展壮大,在不断的交流中创造属于自己部落的独特文化。只有与人类发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相关方能成为民间文化自然场,所以也叫作“人化的自然”。就民俗学而言,主要是在电子媒介影响下,从自然场中提取被传承的民俗文化,来组建和完备学科本身。

社会场扎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电子媒介通过融合生活在不同社会场景中的人们,使他们思想意识逐渐带有统一性特征。围绕着民俗祭祀活动,形成社会传承场,贯穿在自然场和思维场中,以家庭为小单位,群体为大单位,将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同理,多向化的社会传承场,记录和存储的民俗具象也就更丰富,填补民俗学学科研究的漏洞。

人类的思维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人主客观、具体形象思维都有差别。电子媒介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呈现出灵活性、实效性、多样性等特点。

三、电子媒介渗透下的民俗

电子媒介改变了民间文化传承场,造成文化变迁,影响了民俗文化传承。

文化变迁的第一种情况是进化,这种文化形态发生在文化结构未改变之前,在文化因子层面发生的量变,属于一种可以看见的文化变化,但这个过程很缓慢。第二种情况是借取,也在文化因子层面发生,具有跳跃性、突变型。当代社会中,文化借取是最为容易出现的案列。第三种情况是跃迁,属于文化变迁的高级形式,借助于文化借取,在借取的基础上发生。文化断层是最为极端的文化变化形式,一般不容易见。常是外部因素造成民族文化的断代消亡,最后被其他民族融合。往往是一个强势文化强劲融入另一个民族文化内部,造成另一民族的文化残解,断裂。文化断层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使民族失去民族文化之根,走上颠沛流离的道路。

文化变迁分为主动性变迁与被动性变迁。汉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属于主动性变迁和被动性变迁掺杂的产物。民俗是一种传承性的生活文化,风尚三代后成为风俗,风俗又慢慢演化成具有社会约定性的民俗。文化变迁层次分为外显层,包括:生活方式、社会转型等;内隐层,包括:精神文化,价值层面等。电子媒介引发人类生活方式改变,就属于在外显层的文化变迁。

四、电子媒介与民俗学

民俗学将民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也要将电子媒介对民俗文化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反过来说电子媒介也丰富民俗学学科的内涵,推动了学科发展。

电子媒介渗透到民俗文化中,民俗分布格局发生改变——乡村民俗相对衰落,城镇化迅速推进,主要城市主导着主流文化的发展。如此的状况下,民俗学学科未来发展喜忧并重。我们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民俗和民众日常生活关系上。现今的人们日常生活深受电子媒介的影响,我们在考虑民俗学学科发展走向的时候,应该结合巫术、禁忌、信仰等内容分析,抑或是去探讨某一项民俗事项的起源问题。这一系列的研究都离不开电子媒介这一高效便捷的工具,所以民俗学的发展需要协调运作。在传媒时代中,如何加强对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一个重大问题。自媒体运行的社会,民俗不再单独存在,我们做了学术研究,形成论文,需要有自媒体平台去发表文章,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让研究的文化内容得以面世。我们既扮演了民俗文化传承人的角色,也扮演了保护民俗文化的角色。在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中,应该发挥保护和传承的双向作用,运用媒介,发扬优秀民俗文化。

我们还要挖掘传统民俗的现代价值,重视民俗学培养人才的方式。比如应该注意人和生态问题,人与人之间调试问题,重视民俗学的应用性、实用性研究。对民俗学的研究也应该走出书斋,在广泛的田野调查中积攒经验,真正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让民俗学学科体系更加完备。

五、结语

电子媒介跨越了以物质场所为基础的场景界限,引发了新的社会场景的出现。站在媒介传播论角度,运用场景论的理论知识,对当前社会上盛行的电子媒介进行剖析,挖掘其对具体的民俗文化及学科发展的影响,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媒介化生活条件下,文化三层次共同相互协调,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电子媒介改变、民间文化的传承场,引发了文化变迁、断层两种现象,影响了民俗及民俗学发展的未来走向。我们应该站在传承场域的角度,去剖析电子媒介对民俗及民俗学发展的影响,总结出一套完备可行的民俗文化传承框架,推动民俗学学科体系越来越完备。

猜你喜欢
民俗学变迁民俗文化
中日民俗学的早期交流
——何思敬与《民俗学手册》的引进中国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纸婚书见变迁
论述类文本阅读
变迁
中国首部《中国民俗学年鉴2015》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