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丽/吉林外国语大学
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课外实践教学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相对较小,能够提供比课上学习丰富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探索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模式,服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具体阐释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 (Output-Driven,Input-Enabled Hypothesis) 是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文秋芳教授于2014 年 3 月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理论,是建立在“输出驱动假设”基础上的新假设。该假设肯定了Swain (1995) 提出的“输出假设”中对于输出功能的定位,但更强调要以输出来驱动输入的学习。该假设明确界定了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 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动力,又是语言习得的目标,而输入是完成当下输出任务的促成手段。根据该假设,输出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驱动作用,输入对输出起到促成作用,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产出英语的能力。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旨在模拟或构建使用外语的环境,在课下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实践,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口语角旨在最大程度模拟交际环境,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说”的不足。因笔者所在校的“地球村”是大型综合性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用于语言文化体验课程及实践教学活动,所以口语角活动选择在体现中、英风土人情的“中国村”与“英国村”进行,为口语产出活动创设模拟的环境。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 版)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鉴于此,口语角话题由负责实践教学的中国教师与外籍教师共同确定,确保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或未来工作交流相关,主题内容符合时代特色,并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主张语言教学的顺序是:输出-输入-输出。因此,口语角活动的流程设置从学生明确语言输出任务开始,通过查找资料、与同伴交流等方式进行语言输入,进而完成最终口语展示的语言输出任务。具体步骤如下:(1)学生提前一周收到话题任务,自行查找资料,准备发言文字稿。(2)活动现场随机组对子讨论、修改发言稿。(3)现场以对子形式进行输出展示(对话、演讲或问答)。(4)教师评价(外籍教师现场评价)。
社团旨在通过满足学生课下学习兴趣、丰富课余学习生活的形式,紧密配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弥补课堂教学中单个学生语言输入与输出机会相对较少且形式单一的不足。参照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目前的大学英语类社团的设置主要围绕以下三个维度:提高语言技能、实践跨文化交际与模拟职场交际,旨为学生各自的语言学习提供单项技能发展平台,培养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每个社团由1 到2 名大学英语任课教师任指导教师,在学期初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每个社团活动有固定的时间及场所,每周进行一次常规活动,活动主题、形式与社团的目标保持一致。此外,每个社团举办一次周末拓展活动,使非社团成员更好地了解大学英语类社团,激发其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学期末,社团进行汇报展演活动,旨在通过展示社团活动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热情。
各类英语竞赛,为学生提供了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相比考试,竞赛中的语言输出对学生来说更具驱动力,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类竞赛分为两类:语言技能类与兴趣爱好类。语言技能类比赛以考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与综合运用能力为主,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与外研社主办的全国演讲、阅读、写作大赛的校内初赛,以及大学英语教学部承办的单词比赛与“中国文化宣讲大赛”。单词比赛仿效美国的英文拼字竞赛活动,通过不同的环节,考查学生的单词掌握情况。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增加英语词汇量,还能提高英语拼写能力。“中国文化宣讲大赛”旨在鼓励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并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行语言输出的展示,在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兴趣爱好类比赛目前是指“英文戏剧大赛”。该比赛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要求学生以优秀剧本或自编剧本为基础进行戏剧表演,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符合时代特征、弘扬正能量的自编剧本的创作。
语言学家Holec 在20 世纪80 年代就提出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并且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同样把“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大学英语的一项教学目标。相比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对学习时间、速度、方法等有更大的控制权,更利于提高个性化学习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各类在线学习平台、课程的大量出现,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目前笔者所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在线课程主要来自外研社的在线学习平台(Unipus)与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UMOOCS)。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包括课程的具体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考核方式等),便可以开展自主学习。学生随时可以通过在线交流或是面谈的形式向大学英语任课教师进行反馈、咨询。
目前,所有实践活动均采取数据化管理,活动报名、现场记录(使用包含学生学籍信息的“一卡通”进行打卡记录)、请假等事宜均在线完成。除一名教师统筹管理外,学生社联组织对社团活动、各类比赛与口语角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建议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更适合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为服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内容纳入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过程管理,即实践活动得分(满分20 分)纳入平时成绩,占比40%。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相关任课教师需要对活动参与情况与自主学习情况予以全面的指导、跟踪、考核。根据“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应用要求,考核评估标准要具体、方法要多样。由于实践活动的形式不同,评价主体、评价时间也不尽相同。
1、不同的评价主体
教师评价。在口语角活动现场,外籍教师给与“不合格”、“合格”与“优秀”的评定。
学生评价。在社团活动中,社团团长评价每一成员是否认真参与活动情况,并记录活动次数;此外,在个别比赛中,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参赛作品进行投票评价。
机器评价。在线学习的成绩完全由系统根据学习时间与作业、测试等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2、不同的评价时间
日常量化记录评价与学期末鼓励性评价相结合。例如,学期初,将社团与口语角活动量化到具体次数。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提醒、督促。学期末,基于平时活动表现,对学生组织各部门、各社团进行评优选拔,评选出优秀集体与个人,并对优秀个人进行奖励。
在此框架下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经过了7 个月的具体实施,的确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笔者设计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活动问卷调查”,在参加问卷调查的405 名大一与大二学生中,认为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英语学习产生了“正面影响”的占64.29%;但在关于参加实践活动的多种目的中,“获得大学英语实践分数”占比80.3%,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占比为61.33%,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时,首先考虑的是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其次才是自身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同时,超过52%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考核评价制度需进一步改进,50%的学生希望更多地采取“小组互评”。59%的学生认为目前参加大学英语实践活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时间与其他活动冲突”。通过与20 名学生及4位教师的访谈,笔者也发现,实践教学活动的主题、具体话题内容与课堂学习内容并无直接关联,且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无明显的成就感。鉴于此,在以后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仍需解决以下问题。
虽然广大师生能够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教师与学生更习惯侧重知识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与参与度均有待提高。因此,教师需尽快转变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同时,如何将部分学生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与,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由于缺乏有关实践教学的统一教学指南的理论指导与符合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参考,目前开展实践教学只能是在摸索中前进。因此,具体的活动形式、时间安排、评价办法等仍需要优化设计。
目前开展的各类实践教学活动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层级难度的融合度还不够。目前社团、口语角活动的话题与教材内容的主题并无紧密联系,即从教学内容方面看,实践教学活动并未真正纳入到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内。因此,在以后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考虑每一活动的具体教学目标是否与课堂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与延续性。
积极探索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力争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符合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随着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目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笔者希望有更多的研究探索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助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