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9-11-14 18:46胡守敏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文理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特色群众文化

■胡守敏/1.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 重庆文理学院

2019年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与全局,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了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同时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亟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进人民群众。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具有“可能性”“必然性”“实现性”三重逻辑。

一、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能性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能性,是探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前提条件问题。文化需要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需要文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能性。

(一)文化需要人民群众使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具有客观可能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追溯文化发展的缘起,无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理念、道德情操,还是作为艺术表征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是源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化。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起初创造的是感性层次的文化,随之感性层次的文化经历实践活动的提炼、总结、归纳,逐步形成了具有理性层次的文化。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在文化从感性层次向理性层次的转化中得以实现。文化在层次上的转化,人民群众是其主体。因而没有人民群众的不断实践,就没有文化从理性层次到感性层次的飞跃,更不可能实现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因而在客观上,文化是需要人民群众的,没有人民群众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生成、转化、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其先进性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予以维持与发展,在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凸显其先进。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活动就是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与作为客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具有可观可能。

(二)人民群众需要文化使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具有主观可能

不管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群体的人,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人变化发展是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的协同驱动。在人的发展中,文化作为环境的一部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特定的时空与载体。同时更作为人发展的内驱力,为人的发展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促进思想觉醒。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发展对文化内在与外在的需求。早在革命年代,党将“建设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为其文化纲领;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为工农兵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党继续坚持了“文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和“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进入新时代后,党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近百年,始终将文化作为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对文化予以创生、培育、改造与优化,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现实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日益高涨与迫切,更加需要党和国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着力点,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必然性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必然性,是探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决定因素问题。国家发展战略、文化存在形态、社会主要矛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必然性。

(一)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国家发展战略决定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强盛,总是以先进的主流文化作为其助推力。在国家、民族、政党的发展历程中,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会在动态的发展、变革、调整中处于顶端或拔尖优势。新时代中国也将文化作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系列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的文化自觉与鲜明的文化立场,凸显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家的发展与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高度一致性。国家发展为个人发展提供时空与条件,个人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最终体现。在文化建设中,只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使文化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为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动力、激发活力、保持定力,使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才能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文化存在形态决定的

根据不同的视域,文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与层次。其中依据文化的存在形态,可将其分为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变革生动的表现为思想理论等形式的静态文化通过实践活动,让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与实践活动的客体——文化交互作用,转化成表现为精神力量等形式的动态文化,进而转化成物质力量。这一过程不仅意味着文化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文化在内涵、质量、品味上的提升。因而让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文发展本身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先进文化亟需进入人民群众的学习、教育、宣传等实践活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起来、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发展与变革。

(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是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文化根植于“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文化不能过度超越也不能过度落后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文化上突出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与新矛盾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愿景和新追求,尤其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客观上需要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予以考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其他事业的发展同步,让文化主动走进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实现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双向发展,这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最好方法之一。

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实现性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实现性,是探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发展理路问题。夯实思想基础、丰富表达形式、力戒外来干扰、把准重点群体,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实现性。

(一)夯实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思想基础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行动上的自觉始于思想上的成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征。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文化建设。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的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内容、形式、原则、方向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继承、发展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思想,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境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理论与实践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具体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突出“实”、力戒“虚”,以其作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思想利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让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落细、落小、落实、落地,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

(二)丰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表达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深刻内涵与丰富外延,作为理论体系在表达上显然具有逻辑性、系统性、抽象性等特征。不同水平、不同志趣、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会对文化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倾向,致使不同的人对同一文化的认同、接纳、内化程度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根据人民群众的不同类别与层次,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表达形式,让“量体裁衣”的文化表现形式,既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能在百姓家留得下、用得上;需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网络文化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让寻常百姓可以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需要将逻辑性、系统性、抽象性的文化理论体系尽可能转变为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的文化表达形式,在人民群众中间产生穿透力、感染力、影响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需要抓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区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坚决反对用任何“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文化表达形式去取悦、蛊惑、愚弄人民群众。

(三)力戒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外来干扰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特征。其中文化是社会发展、变革、调整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使当下统治者不仅要掌握社会的物质力量,而且要占领社会的文化阵地。当今西方国家正在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断宣传“西方宪政”“普世价值”等理念、不断鼓吹“新闻自由”“网络自由”等观点、不断散布“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思潮,各种论调、理念、观点与思潮交流交融交锋,让寻常百姓随时经历着文化鉴别、文化选择、文化批判的心路历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向寻常百姓家的路上形成了外来干扰,对其决不能掉以轻心。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路,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对文化建设在内的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两个巩固”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把坚定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

(四)把准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点群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是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正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其过程亟需在对象上把准关键、突出重点。党员干部、教师、青年、公众人物就是寻常百姓中的“不寻常”重点:党员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只有自己做到有文化,才能在文化建设中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教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只有将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才能让人民群众既“亲其师”又“信其道”。青年只有经历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公众人物由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高度自觉,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飞入这四类寻常百姓中的“不寻常”群体,通过“头雁效应”,点带面,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猜你喜欢
特色群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谁远谁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