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苏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随着知识发展更新的速度加快,以及互联网推进的新业态的变化,许多传统的知识及理论没能及时更新,已经逐渐不能用来处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培养企业主要生产力的现代本科学院不得不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并寻求解决的途径;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本科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最主要的目标。
在大部分的专业的教学计划里,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不高,一般在20%左右,有些专业甚至更低。随着社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学校在专业技能及创新创业实践等内容上应该设置更多学分的教学环节。
目前,许多本科院校使用的实训软件内容比较固定,从步骤、内容以及结果上都是教师预先设置,学生的操作需比较严格的按部就班,这样的实训很容易固化学生思维,无法体现学生能力的差异化,更难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由于社会日新月异,企业的工作内容也在不断变化。然而校内经管实训内容大多不会及时更新,这就与真实的企业环境有所不同。学生毕业后,面对不一样的实训内容以及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将较难适应,更别说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当前许多高校经管专业的实训采用单专业实训软件,甚至是手工模拟实训作为主要的专业实训。 采用的实训平台强调专业性却不重视跨专业的联系。在这种实训模式下,学生仅掌握一个专业的或是一门课程的操作技能。但在现实生活中,每项工作的完成大多涉及跨专业的内容,特别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的知识存在交叉和互通,需要全面了解,才能系统的掌握一项工作的技能。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面不足,适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均受影响。与此同时,各专业实训室均独立建设与运行,相互不能共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众多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培养质量是关键问题。提高本科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已被不少公司开发,但还并未普及,且在内容上还有许多完善的空间。
首先,由于本科教育都倾向于系统的教育,因此课程类型较多。本科各专业只有在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时,才会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教大的修改,增加综合实训课程。
由于经管跨专业综合实训在场地和基础设施方面均需要一定条件,所以需要对原有条件进行改善或新建相关平台,这些都需要项目支持。
目前许多专业的实训软件均有公司开发,在内容上很难避免机械化以及专业盲区的文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参与,这种参与需要教师具备一定得实践基础,另外,这种参与可以是实训软件开发前或是学生使用后的。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发展互联网经济以及制造业等一系列目标,这一目标对人才的供给质量和培养方向提出了高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知识面广,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技能及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结合新目标以及社会、产业的新变化,因此,经管类专业的综合实训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并深化合作内容势在必行。
建立大经管的跨专业实训平台,打破专业、班级的界限,将经济类专业如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经济与统计等专业与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进行混合编组。让学生根据兴趣及自身能力自行选择岗位,且可不断尝试多个岗位的轮换,经过反复的训练锻炼处理不同岗位业务的综合能力,形成课岗相融的实践教学模式。
本科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训应当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加强创新实训教学环节的设计。创新创业实训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强调管理和部署的统一性,把经管类各专业的专业技能有机的联系起来,也就是把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流程有效梳理并形成教学思路,让学生在实训中边学边悟,边悟边大胆创新,高效提升学生熟悉处理企业真实业务的能力。
本科经管类跨专业实训平台应当加强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教师教以及学生学的双向主动性。教师更多的是策划角色,对学习情境时行设计,主要起到引导、释难、监督、评价等作用,让学生在跨专业实训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训以市场做为环境,然而,仅单个学校的学生的模拟实训难以避免实训的呆板性以及市场仿真性不高,缺乏学生创新和互动的空间,因此可以考虑校际间学生的合作或专业竞赛。
首先,学校与企业的协同育人培养是实现经管类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平台。其次,校企合作模式应该根据双方各自的条件和能力从简单的实习基地合作、课程共同开发到专业共建由易到难进行尝试,不易一蹴而就,此外,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的关联度问题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程,加强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的关联度,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根据社会和市场创新驱动需求不断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其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与实训教学内容和模式,让科研、生产、教学深度融合为一体。
构建立体化的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需要调动各个相关主体的力量,形成政府支持、行业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师生共进的全员参与局面。以“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常态引擎作为驱动力,探索对接产业转型与优化发展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新路径,全面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