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文明间的对话
——论电影《阿凡达》中的庄子思想

2019-11-14 17:05王晨曦南京审计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阿凡达庄子文明

■王晨曦/南京审计大学

2019年5月15日在北京召开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在演讲当中,习总书记谈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并提出了四点主张:

(1)相互尊重,平等对待;(2)美人之美,美美与共;(3)开放包容,互学互鉴;(4)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四点主张不仅是亚洲各文明之间进行交流互鉴的原则,也是世界文明之间进行交流互鉴的原则,而在电影艺术充满瑰丽想象的奇幻世界中,如果真的存在外太空文明的话,这甚至是地球文明与外太空文明之间进行交流互鉴的原则。

一、电影《阿凡达》中的文明冲突

《阿凡达》这部电影正是讲述了地球人与潘多拉星球的纳美人之间的文明冲突。地球人在将地球资源全部开采殆尽之时又将目标锁定在了潘多拉星球的Unobtanium,因为该种矿物能够为地球提供更多的能源。而主人公Jake原本是海军陆战队员,因负伤而导致双腿瘫痪。他之所以被采矿公司所利用是因为他的双胞胎兄弟死于非命,而他要代替他的兄弟加入到“阿凡达计划”中来。“阿凡达”是将人类基因与纳美人基因相结合而制造的替身,他通过特殊的仪器将人类的大脑与纳美人的身体进行连接,人类的大脑对这个身体进行操纵和指挥。Jake通过和自己的“阿凡达”进行连接,他本来的身份是被派做打入敌人内部的“间谍”,但在与纳美人进行接触的几个月中,开始了解并学习纳美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在与纳美人,与动植物,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过程当中,他开始爱上这里的人,这里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还有纳美公主Neytiri。因此他开始倒戈,借由天降神鸟这一神迹,成为纳美人的精神领袖,带领他的人民一起反抗侵略者,甚至动物们都因神祇爱娃的感召而参与进来,最终同心协力赶走了地球人。

在电影中最后决战前夕,Jake向生命树的神祇爱娃进行祷告,他说:“看看我们生活的地球,那里已经没有绿色了,地球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他们还要继续在这里重蹈覆辙。”这句话所透露出的信息已经再明显不过,地球的生态已经被彻底毁坏,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以西方为主导的“人类中心主义”所导致。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就是指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是世界和中心或是最重要的主体。这种思想认为人类区别于并且高于自然,人类的生命具有固有的价值,而其他主体(包括动物、植物、矿产资源等等)都是可以为造福人类而被正当地利用。这种思想是根植于犹太——基督的传统观点,即上帝给予人统治世界的权力。加上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传统的西方哲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造成了现象与本质、外在与内在、主体与客体、身体与心灵之间的分裂和对立,这种哲学体系的问题就在于理性一统天下(陈喜荣,2002)。当西方传统哲学无法从自身内部突破进行突破的时候,因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们企图消弭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并想要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代英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克拉克(J.J.Clarke)在《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The Tao of the West---Western Transformation of Taosit Thought)(2000)这本书中谈到了道家思想在西方社会逐渐被接受表现在:西方人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但要从传统中教条式信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克服身心二元论而达到一种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

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东西方文明的互鉴已然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融的态势,甚至德国哲学家、文化理论家Peter Sloterdijk创造了“eurotaosim”这个词来表明一种融合了东西方哲学思想的新概念。在电影《阿凡达》中,神奇的魅影骑士“Toruk Makto”对于纳美人来说就是传说中能够领导纳美人渡过巨大灾难的精神领袖。而这个大鸟不禁让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描述的大鸟“鹏”的形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在这里,正如著名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曾说“庄子之形上学,将“道”投射到无穷之时空范畴,俾其作用发挥淋漓尽致,成为精神生命之极诣。这是蕴藏在庄子逍遥游一篇寓言之中之形上学意涵,通篇以诗兼隐喻的比兴语言表达之。宛若一只大鹏神鸟、庄子之精神“逍遥游乎无限之中,遍历层层生命境界”乙旨,乃是庄子主张于现实生活中求精神上彻底大解脱之人生哲学全部精义之所在也。”(陈鼓应,2017)比较两只大鸟,就会发现电影《阿凡达》中Jake作为“间谍”的身份暴露而遭到纳美人的集体唾弃,他只好借由这只凶猛而危险的大鸟实现了身份的逆转,大鸟的出现其实是为了衬托Jake的个人英雄主义,这恰好也符合好莱坞电影一贯的风格和主题。这里的大鸟代表的是一种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神圣又神秘的大自然的象征,但其内核仍然是以人类为中心,让自然为我所用的西方传统价值观。而在《逍遥游》中的大鸟“鹏”是道家精神的“物化”,体现了庄子哲学中辽阔而超脱的生命理想和追求,这种物化是将人的生命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并不存在谁被谁所利用的问题。

二、“AVATAR”的含义

电影题目之所以叫做“Avatar”,里面主要包含了导演卡梅隆所蕴含的三重含义:首先,“Avatar”一词指的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在人间的十种化身。在电影当中,从基因学的角度,“Avatar”指的是科学家将人类基因和纳美人基因结合而成的由人类大脑所控制的“替身”,被纳美人成为“梦游者”。从电脑技术层面上来讲,“Avatar”指的是在游戏或论坛中代表某个人的虚拟人物或形象。所以,导演卡梅隆将基因技术、电脑技术集合在了”Avatar”一个概念当中,由此表明了Jake的身份既符合人与纳美人基因的结合体,又暗含其作为纳美人拯救者的化身而出现,同时也展现了通过现代电脑技术实现了人脑对“替身”的操控,但这种操控还要再借助于科学技术这种外部力量,一旦切断电源,这种操控就会马上失去效果。所以笔者认为卡梅隆导演绝不仅仅是让Jake仅仅停留在这“Avatar”三位一体的概念中,而是让其最后将信仰托付给万物之神爱娃,借由女巫师Mo’at的力量将灵魂从人类的躯体上转移到了纳美人的躯体上,这种灵魂的转移所暗示的就是人类科学技术的无限发展其实到最后仍然无法解开生死之谜,也无法确证神祇和灵魂的存在,而人类最终还是要回归信仰,在信仰中安放自己的灵魂。

三、纳美人的世界观

在电影中所展现的纳美人,显然是正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婴儿时期。从人类发展的最早证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世界之母(World Mother)就是对作为伟大的有生命的存在世界的观念的信仰(安希孟,1999)。德国神学家莫尔特曼把这种脱去了神话的外衣,并在神学和哲学上都可以进行论证的世界观称之为“万有在神论”(panentheism)的世界观,意思就是“万有皆在神中”(all in God)。“万有在神论”强调我们不应把神和自然分开,而是应该在自然中看到神,在神中看到自然,并且神要比所有创造的总和更大。这与“泛神论”是不同的,以斯宾诺莎为代表的泛神论哲学家把自然与神等同起来,并把自然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认为神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其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有限之物都出自无限,而非创造出来的。在电影中,在纳美人的世界观中,自然所有一切都包含在了女神“Eywa”之中,所以当杰克向Eywa祈祷能够赢得战争胜利的时候,Neyriti却说:“我们伟大自然之母不偏向任何一方,她只维护生态的平衡。”这一席话和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精神内核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道家文化中的”道”是“先天地生”“象帝之先”的,就是说道在天地之前,能够生天生地,并且高于上帝。”“道不仅是一切人间秩序和价值观念的超越的理想世界,而且是人类理性思维延伸的极限,它是一种终极唯一的绝对真理,因而同现代科学和哲学的研究成果遥相呼应。“道的学说使道家文化具有最高的超越性和最大的包容性,它不仅包容进中国诸子百家思想的精华,而且还可以融汇进东西方异质文化中各种最优秀的思想”(胡孚琛,2018,67)

四、纳美人的心灵连接与庄子的“齐物论”

电影中纳美人在与彼此、与动物、植物、与自然进行沟通时都要通过他们长辫子的末梢,一些类似于神经细胞的组织进行连接,他们把这种心灵连接称为“shahaylu”。不需要通过任何语言,只要心中一念,纳美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就能进行深度的交流。这不就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吗?天才导演卡梅隆的这种设计是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人类本身具有的与天地万物沟通的灵性,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只不过卡梅隆导演将这种联系具体化、形象化为“shahaylu”,而在现代社会“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理性万能”的思想指导下,人类逐渐沦为科学技术的奴隶,灵性被慢慢蒙蔽住了,直觉和情感等非理性的作用不再受到重视,“世俗文化的发展造成道德堕落、人性扭曲的文明异化现象”“这种异化的实质是通过工具理性控制自然和社会并形成一套思维方式与权力机制”(胡孚琛,2018,108),当自然以环境恶化、空气污染、自然灾害、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瘟疫流行、身心疾病等方式向人类进行报复的时候,当发达国家将其重度污染的工业输出到发展中国家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开始发现庄子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人与自然是在同一个浑然和谐的整体系统之中的,自然不在人之外,人也不是自然的主宰,真正的美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最大的美就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那种化出化入、生生不息、浑然不觉、圆通如一的和谐”(张伦建,2009)。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的“吾丧我”就是让我们要摒弃掉“小我”,因为当人人秉持“小我”之见时,就会引发无数的是非争执,与我意见相同就接受,与我意见不同就排斥甚至打压,所以方东美先生说“庄子是要把真正的自由精神,变作广大性的平等,普遍的精神平等”。这种超越物种、跨越时空的平等观打破了形体的障碍和牵绊,将精神完全与万物融化为一。因而影片借Jake之口进一步描绘了纳美人所遵循的自然法则:“Neytiri一直在说能量的流动,动物的灵魂,我试着去理解人们和森林之间的深刻联系。她说到流淌在所有生灵体内的能量网络,她说所有的能量都是我们借来的,总有一天我们要还回去。”在这种能量网络中,人类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非网络的“终端”,当我们的生命接收到来自其他生命体的能量时,我们也将能量传递给下一个生命体,能量就在一切生命体中自由流动,维持着生命总能量的恒常不变。电影中有一幕是所有的纳美人在参加一位成员的葬礼,大家唱着歌,Neytiri把圣树的种子放在逝者的墓穴中,而逝者的姿势就像是还未出世的胎儿在母亲体内的样子。这个场景让这种能量的传递有一种完整感,一个生命的降生意味着从能量网络中获得了能量,大概类似于道家所说的”炁”,当生命逝去的时候,又把这种能量完整地归还给能量网络,仿佛就像是“叶落归根”,一切来自大地,一切又复归大地,静谧而庄严。

Jake有一次从梦中醒来,说道:“每件事好像都颠倒了过来,仿佛那里才是真实的世界,而这里反倒变成了一场梦。”这个情景和我们中国人都熟知的“庄周梦蝶”是何其的相似!不同则是Jake的反映是带有倾向性的,此身是双腿残废、动机不良的退伍军人,彼身是逍遥自在、有强烈归属感的纳美人,孰优孰劣也毋庸判断,对于此身的厌倦也是情理之中。而庄子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庄子与蝴蝶都具有超越形骸的自由精神,庄子虽分不清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是自己,但活泼生动,翩然自得的感受却是真实的,因而庄子说“此之谓物化”,就是指物与我的界限已经消解了,万物已经融为一体。庄子以这则寓言结尾,就是为了与之前的“吾丧我”进行呼应,指精神超越肉体的障碍而达到独立自由的境界。

五、结语

《阿凡达》电影的导演卡梅隆的哲学思考与中国道家庄子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看出导演对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恶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却没有在最后给出解决的方法。在当下,借着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东风,用陈鼓应先生的话来对异质文明的对话来做总结最恰当不过:“今天,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如何用对话来代替对抗,来消弭地区间的冲突,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在中西文化中,最能够在异质文化间进行对话的,莫过于庄子。无论苏格拉底的对话,或论孟中的对话,都比较属于同质性的对话,而唯有在庄子书中,可以看到它不停地运用异质性的对话来表达人间哲理…中西对话的工作,需要儒释道共同来承担。而在共同承担之中,庄子思想最具关键性,因为他那开阔的心胸和审美的心境是我们这个世界最欠缺的,他所具有的宇宙视野最能和全球化视域相对应,而他所倡导的自由精神和齐物思想则最具现代性的意义”。(陈鼓应,2017,7)希望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中,庄子的思想如电影《阿凡达》一样,冲破国别和文化的界限,超越人种和物我的障碍,指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之间,如同纳美人的shaheylu一样,进行深度的对话。

猜你喜欢
阿凡达庄子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阿凡达》续集放弃高帧率拍摄
对不文明说“不”
《阿凡达2》开机日期敲定8月15日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文明歌
《庄子说》(十五)
《阿凡达》PS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