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阳/广州工商学院
大学英语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公共必修课,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关键席位。该课程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训练英语语言综合技能,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仍以讲授形式为主,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忽视了听说能力培养;不同专业使用相同的教材,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教师亦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兼顾语言技能讲授和文化素质教育。
随着全国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者们正努力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个体差异逐渐受到重视。
近年来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不断推广,跨境电子商务等行业蓬勃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国内企业愈发重视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在语言知识之外,还需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素养。近几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开放了“一带一路”经济区。如此,实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改革,培养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跨文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曾俊秀,2018)。
这些要求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学生的配合、学校的支持,更需要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整体性变革。落实到实际当中,便是要充分了解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企业、社会的发展需求,打造更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当中的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最早由Richteric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国际上普遍认可Hutchinson & Waters(1987)提出的需求分析框架,我国研究者将其引入并进一步与国内实情结合。束定芳(2004)将外语教学的需求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陈冰冰(2010)提出了对“个人需求”分析的四个更加具体的维度。
通过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需求分析,教师和学校能够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灵活地调整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
本次调查范围在广州工商学院之内。学院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针对全体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使用统一教材,采用统一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估。
调查选取范围为五个2018级非英语专业的班级:工商管理班(55人)+会计班(47人)+软件工程班(56人)+汽车电子班(42人)+国际贸易班(60人),共260人。调查将学生性别、专业和应试成绩纳入变量范围,参照需求分析理论,设计制作了一份《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状况调查表》,分类设置一系列开放式问题,采取匿名问卷形式,通过 “问卷星”网络调查问卷平台向学生发布,规定了一周的填写时间,最终回收率为100%。在整理问卷结果时,将每一个问题下学生的答案按内容类型分类,进行百分比制的统计归纳。
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进行英语水平等级自评。36%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初学者”阶段;29%的学生认为自己处在“中等”水平;只有6%的学生认为自己处在“优秀”水平。另有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是“零基础”;20%的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做不出判断。以上结果反映出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的认识普遍保守化、悲观化;总体而言,男生对自己的评判更低,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评判更低。少数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还缺乏认识。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找出目前英语学习中最大的困难。43%的学生认为最大的困难在英语听说方面;28%的学生认为音标、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不牢固;14%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能力差;9%的学生感觉整体上各方面都弱;而6%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没有弱项,只是整体有待提高。这个问题下的数据受专业和应试成绩影响较大。理工专业的学生普遍受语言基础知识制约,而文科专业的学生更希望提高特定的语言能力。应试成绩越好的学生,提出的困难越有针对性;而成绩弱的学生则认为很多方面都困难。
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自己现阶段最需要提高的语言技能是什么?” 29%的学生认为最需要提高口语沟通能力。25%的学生认为最需要提高的是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13%的学生最想提高翻译与写作技能,以应用于等级考试和工作当中。12%的学生最希望提高听力水平。9%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掌握更多更有效的英语学习技巧,希望在短时间内整体提升英语水平。8%的学生最想提升阅读能力。另有4%的学生想增加对欧美文化知识的了解。
第二个问题是“你学习英语最大的动机是什么?” 53%的学生是“为了找个好工作”。26%的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取得满意的四、六级成绩”。12%的学生是为了“不挂科/顺利毕业”。仅有6%的学生学英语主要是出于兴趣。另有3%的学生是为出国留学或移民做准备。从以上数据可明显看出,非英语专业学生学英语主要出于外部动机,现实目的性很强,将英语视为顺利完成学业、寻找满意工作、提升生活水平的重要工具;只有少数学生是出于内部动机,将学英语视为个人兴趣。
由于这部分要求学生尽量多且具体地发表观点,故答案数据的百分比并非总和100%,而是各类回复的单独比例。
首先,问卷收集了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看法。76%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死板、难度偏高、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语言应用关系不大。35%的学生认为课程时间不够,无法满足学习需求。32%的学生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考核形式单一,没涉及到听力、口语、文化等方面。6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无法将英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问卷还收集了学生对教师和课堂教学的要求。46%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讲授模式单一、枯燥。52%的学生希望老师讲一些英语学习方法和技巧。36%的学生希望老师能更多关注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帮助基础弱的学生跟上进度;另一方面,18%的学生则表示课堂内容较简单,希望老师分配更复杂的学习任务。73%的学生希望老师能补充更多欧美文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62%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提供课外学习途径;38%的学生则希望老师更耐心地解答学生的疑问。
首先,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的认识普遍保守、悲观化,缺乏语言能力自信,部分学生还缺少自我认识。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中添加“英语水平能力自测”环节,并可采取阶段性测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自评、自省,系统评测自身的语言能力水平。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适时鼓励,帮助学生竖立英语学习自信。
其次,学生学英语主要是出于目的性、工具型动机,对语言学习本身缺乏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增加课堂互动、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同时传授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习能动性。在课程考核上,可尝试多元化的测评方式,将传统卷面考核与视听说测评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对现有的教材和课程设置普遍不满。当前的教材的确内容单一、落后,与专业知识不挂钩。因此,除统一教材之外,可考虑根据专业需求增添辅助教材,并在课程内容中增加职业英语教学,重视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依据时代发展需求,课程内容还应增加欧美文化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在课外成立英语兴趣小组、英语社团等,定期举办英语角、英语演讲、戏剧、配音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沉浸在英语语言氛围中。
学生在语言能力和学习需求上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类型、层次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布置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还可成立英语学习疑难互助小组,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讨论、解决问题。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增添更多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最后,可利用校企合作模式,让企业作为“第三方”参与到课程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当中。一方面可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另一方面可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如此,既能增强教师实践能力,有助于教师根据企业需求完善英语课堂教学,又能让学生将语言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使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在职业当中的重要性。
进入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既需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又需要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全新要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体制等方面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重新定位课程价值取向和变革方向,结合校本特色进行整体性变革,建立更加完善化、人性化、先进化、国际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探索有突破性的人才培养之路,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更好地推动外语教育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