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腾/湖北科技学院
师范类高校以及有师范类专业的高校作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和摇篮,要培养合格的美术教育人才关键是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做的规定。”
要明确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弄清专业的定位和性质。在教育部2018年1月30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中将美术学定义为:“是以美术为对象、集创作与研究为一体的人文学科,涵盖了造型艺术、美术理论和跨媒体艺术等领域,是艺术学的支柱学科之一。”同时,师范类美术学专业还具有教育学方面的特点。同样,在《国标》中指出教育学是“教育科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活动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
国家标准是从国家层面提出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学科标准,而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具有美术学和教育学两个专业特性。其培养目标中也同时明确了美术素养和师范技能两者的要求。
在综合性的本科高校中,美术学专业带有师范性质,但同时强调将美术专业能力。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人文素养的复合型美术教育人才为目标,努力培养能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教师”;“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背景,系统地掌握美术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具有科学与人文基本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美术教育和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从以上代表性的师范类高校的美术学专业设置不难看出,高校师范类美术学专业既要求培养有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兼具教育教学能力的教育工作者。
所谓“师范化”或者“美术化”关键是要理解“化”字的涵义,这里指的是一种后缀,跟名词合用后转变成名词所指的性质或者状态。
据此,可以把高校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的“美术化”理解为一种具有美术专业倾向或者性质的状态。从《国标》中美术学专业的适用性可以看出,基本上美术类的专业都可适用。但美术学专业与其他美术类专业的区别主要是美术学知识结构的广泛性和其他美术类学科的特指性的区别,换句话说就是美术学专业要求培养美术全知型人才,而不要求精通某个美术专业技能。实际上,在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是有所体现的。
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先天”具有美术化的倾向,其培养方案一定程度上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先生提出的大美术观念不谋而合,既要求有美术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又不限制于某一个学科领域内,更有益于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技能的全面发展。
而“师范化”是师范类美术学专业从纯美术转向具有美术教育性质的过程,体现了美术学专业的教育专业性。即学习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作为美术教师或者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储备,最终要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师范化”需要培养具有师范技能,使学生具备教育学科知识和教育技巧,即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
无论“美术化”亦或“师范化”,都给当前的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研究高校师范类美术学专业中“美术化”和“师范化”的关系。问题本身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议题,在美术教育领域是一个常被讨论的和关注的问题。而当今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兴国和普及美育的大环境下,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梳理师范类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两者所占的比重问题。我国大部分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美术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比重占据着绝对优势,这意味着大学三年(不包括一年的毕业创作和实习时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显然,在师范类美术学专业更倾向于美术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师范类课程的设置只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教师教育技能即可。借用考试大纲中考试内容的要求,美术专业课程要达到“掌握”的层次,是重点内容。师范技能是部分“了解”和部分“熟悉”的层次。
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直观的了解两者在人才培养中比重。在不包括毕业实习和创作部分的情况下来,在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顶尖学府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美术专业教育课程学分要求是48分,教师教育课程要学分要求是15学分,两者相差超过三倍。地方师范高校如衡阳师范学院的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学分要求是42学分,教师教育课程26学分,两者相差也超过了1.5倍。
由此,在我国高校师范类美术学专业中的美术化程度远高于师范化程度,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美术化程度高,对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在学业上将更重视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轻视师范类课程的学习。这对于对于培养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目标是不利的。
在人才培养中,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断层的,少有关联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术教育中的美术课程中缺乏师范化。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除了美术技能培养之外,还应该包括关于如何再将自己的技能教授给学生的能力。即除了要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艺术表达,还应该在送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未来教学的思考能力。二是美术教育中的师范课程中缺乏美术化。即使师范课程设置虽然考虑到学生教师技能的培养,但并没有站在如何培养美术教师的的角度去考量,其课程设置不具有针对性。
课程形式缺少丰富性,多为绘画技法层面的学习,而少有涉及学生的创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毕业创作环节仍有数量不少的作品写生或者照片化的痕迹十分明显。在美术理论学习过程中,缺少启发同学们自主审美和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问题的环节。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少有或基本上不接触当代艺术方面的信息,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局限在近现代艺术的范畴内。
建议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创作类课程的比重,或者在现有课程环节中有效的加入创作环节。例如增加创作课程的课时量,在具体的创作意识、创作表现、创作前史和背景研究等细化或者量化教学。
首先,师范教育除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方面的课程,应该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能为。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学习知识的速度,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说无限的拓宽了。因此,美术教师便必须具有不断学习、跟上学生兴趣变迁的能力,而这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当前我国高等美术师范教育中几乎是完全不存在的,地方高等院校的师范教育中更是如此。其次,对美术教师身份认同的缺失。很多学生虽然就读于师范类美术学专业,但却在职业规划上几乎不考虑从事教育事业,这种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缺乏认同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践课程及后期教学实习两者的相互融合,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相互融合,确保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教学的结合。第二,教学方法改革,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可借鉴西方比较前端的经验,学习西方前沿理论,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水平。
注释:
①文辅相.高等教育目标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6.
②《普通高等本科学校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GB].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39.
③《普通高等本科学校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GB].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9.
④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美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4)[Z].
⑤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美术学专业(教师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