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冬梅/郑州升达经贸管理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不可或缺。同时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以文化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音乐教育的规模和办学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对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严重地音响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主要就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实力较弱的音乐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
根据2019年高等教育发展年鉴统计,我国设立音乐专业的学校约有700所,这些专业大致分为四类:(1)九所单设的音乐学院,基本代表了音乐教育的最高水平。(2)各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设立的音乐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师。(3)改革开放后,各综合性大学设立的音乐专业。(4)办学历史较短的公办和民办学校的音乐专业,办学实力相对薄弱。本文所针对的就是第四类学校,为方便论述,我们简称这类专业为薄弱专业。薄弱专业与前三类音乐专业在办学历史、学术传统、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本学实力方面存在很大或较大差距,社会认可度较低。薄弱专业约占全部专业的半数以上,因此,找准此类专业问题所在,提出应对措施,并在办学实践中认真实施,对提高我国音乐教育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多数学校不能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发展趋势,在办学定位上盲目攀比办学实力强的老校,办学定位脱离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办学实际,培养目标脱离客观世界所提供的条件。由于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出现偏颇,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与音乐强校大同小异。对迅速变化着的客观世界缺乏了解,又不愿走出象牙塔去调查感受这些变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又缺乏变革的勇气,年复一年,山河古旧,用九旬老太的心态看待外部世界,不愿改变自己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
薄弱专业每年招收学生的文化课和专业课成绩比办学实力强的学校招收的学生存在很大差距。据了解,部分学生并不热爱音乐专业,只是为了上大学被动地选择艺考,部分学生嗓音条件、乐感、音乐基础相对较差,对音乐的理论与感受能力存在很大不足,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
课程设置没有根据教育的客观要求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要求合理科学构建。所开课程出现重复或课程体系的无序性,既不能突出音乐专业的特质,又与社会需求脱节。
由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与学生的文化基础,音乐素养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音乐专才培养不出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通才又没去培养的尴尬境地,就业状况堪忧,调查显示,薄弱专业学生毕业后有四个方向,考上研究生人数极少,很小一部分通过招教去中小学任教,部分学生任职培训机构,多数学生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工作。以上可以看出,由于存在两个脱节,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师资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历史短的地方院校音乐几乎没有艺术大师执教,虽有年轻博士学位的教师,但数量极少,这些教师虽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工作热情,但教学经验不丰富,学术积累不够,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由于缺乏名师指导,学业艺术视野不宽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素养的提高。近年来,呼吁音乐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学校也进行大胆尝试,取得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音乐教育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被动局面还没有扭转,音乐教育界的同人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求新求变,推动音乐教育循着正路的路线,有序健康发展。
不同的教育阶段,要设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课程,必须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所开设课程既缺乏可持续发展,又缺乏课程之间的纵向逻辑。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把自己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和运用。
薄弱专业要革除弊端,要从正确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构建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大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专业水平较高,能能动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办学特色的音乐教育单位,使专业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薄弱音乐专业基本上附属于省或地级市举办的院校或民办学校,这些学校大多定位“地方性应用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依附其中的音乐专业首先要明确自己区域性,树立面向地方,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宗旨。要革除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做法,立足本地发展实际。我们说一些薄弱专业之所以办的不好,和办学定位与办学实际脱节有重要关系。事实上,办得不好的薄弱专业盲目追求高大上办学定位,基本上都是无法实现。培养目标要坚决从追求“高素质、高层次的拔尖音乐人才的培养调整为培养具有较高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能策划善管理会经营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的特点,不是主要培养专业型的演艺人才和研究型人员等“高、精、尖”的专才,而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人才市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综合性通才。毕业的学生少数从事音乐专业工作和读研深造,大部分学生从事文化创意、影视、媒体、市场推广、演艺策划、市场拓展、艺术培训辅导等工作。这个目标大致符合当前薄弱专业教育教学实际。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动态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培养目标要随着自身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发生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变化是绝对的,而培养目标的稳定只是相对的。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遵循三个原则。(1)遵循音乐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2)正确认识和处理音乐专业教育国家标准和各校根据社会需求自设课程的关系。(3)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既是教育思想又是教育精髓。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去发现每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三部分:(1)国家标准规定的音乐专业骨干课。(2)育部规定开设的公共课,如外语、思政、体育等。(3)适应学生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社会需求较旺、与音乐专业有较高关联度的其它专业课程。
需要强调的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不是要变更音乐专业的性质,而是积极适应社会需求求新求变的主动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资本赢利率比较高。它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休闲娱乐、表演艺术、动漫等。“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平均增长高于20%,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将达到5%,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文化产业中的许多子行业和音乐专业有着相近或相同的基因,正是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用武之地。因此,在新建的课程体系中,应增设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市场策划与营销、企业管理、文化与文学通论等课程。这样就使学生受到多学科的教育,成为既掌握音乐知识,又了解和熟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有熟悉市场运行的多面手。
在改革中,除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外,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设置情境任务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再被动督促学习。在信息社会里,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广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广泛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做到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通过教学改革,改变有过去只重视课堂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到知识传授与提高能力素质并重。除课堂教学外,要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训。目前的学生实习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学校在大四学年的第一学期的后半段允许学生离校实习,其实这种实习就是单纯的找工作,除兼做毕业论文外,其实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涯已经结束。这种所谓的实习,既缺少教师的必要指导,又缺乏与课程体系的必然联系,本科教育课程变相地由四年压缩为三年半。学校应将实习纳入课程体系,成为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同时发现自己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的欠缺,并在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中加以弥补。学校要加强领导,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奉献精神。
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从传统课堂的教学权威转变为和学生的合作,通过教学设计的方式实现学科有效的交叉,通过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开展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现有的知识通过现代科技识别他们需要学习的知识。并通过计算机等技术不断重复接触学习情境,加强探索,从而提高知识技能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是对学生的考核,考核不再以单一的最终考试成绩为准,可以按中期和后期课程完成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一部分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另一部分是对创新能力的考核。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改革薄弱音乐专业,坚持不懈地探索构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坚持不懈地革新教学方法,就会走出一条符合本专业实际又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为繁荣音乐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