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起点』
——从特高压报告文学《起点》一书说开去

2019-11-14 11:17李云亮
黄河 2019年2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电力行业特高压

李云亮

张一龙兄的报告文学《起点》于今年年初付梓。之后,该书在《黄河》杂志分两期全文刊载。作为曾经参与过此书初期构思和片段采访的同事,又曾是在晋中北田镇集中封闭创作的伙伴,作者创作此书的甘苦,我是最有感受的。早就想就这部书写一点自己的感想,却因事务缠身,拖延至今,断断续续读完整部作品,有些话不得不说。

一龙兄是多年从事电力新闻报道的优秀代表,在行业内和山西电力系统小有名气。年届不惑之后,他大约对以先进典型和正面形象的新闻报道产生了写作“焦虑”和审美疲劳,开始思索一些更为深邃和宏大的命题。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总想留下一点可读可存世的文字,这是好的愿望;一龙兄也一样。要写电力题材的报告文学,他是有资格的;要说文字功底,他也是完全具备的。

多年以来,电力行业因它的自然垄断性和服务方面的某些缺陷饱受诟病,但如果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力行业大历史看,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电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在社会上看来,所有电力人身上都有“电老虎”的嫌疑。这固有的成见,让任何在电力行业供职的人试图写本行业的报告文学,都有“瓜田李下”之嫌疑。一龙兄也概不能免。所以,动笔之前的踌躇,书成之后有没有说服力等问题,我想一龙兄是有所考虑的。

但是,每个时代、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英雄和创业者,这是不能被抹杀的。对电力行业来讲,那些不断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和无数默默奉献的一线劳动者,就是这个行业的英雄。如果没有这些英雄,整个行业全是所谓“电老虎”,我想电力行业不会发展至今,更不会成为世界特高压电网商业运营的引领者的。

书稿原名叫《巅峰》,取意于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的特高压电网在我国成功商业运营,极大地缓解了我国能源布局和能源需求的反向分布的矛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网发展道路的时代背景。在初稿审读阶段,许多领导和专家从不同的侧面提出意见。有的认为该名字不够谦虚,有点自吹自擂的意思;有的认为该名字没有力量,没有动感,仿佛巅峰天生便是巅峰,不是细土积累而成,过多盖棺论定的意味,少了过程艰辛的侧重;有的认为没有文采,不能很好地、形象地展现出电网的特点和山西作为特高压发源地的重要作用。大家纷纷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一龙兄展开了激烈而不对立的争论。其中争论最激烈的是公司一位令人感佩的领导,领导建议的名字很有特色和文采,叫做《银龙出太行》。“银龙”,特高压输电线路是也,跨越崇山峻岭俯瞰巍峨的输电铁塔,确实像一条条欢腾飞跃的银色巨龙。“出太行”,很形象地点出了第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策源地和始发地,以地域特征太行山作为标志展现山西在全国能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这个书名可谓一举两得,应该说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文采。

可是最终,一龙兄没有采纳这个书名。之所以这样做,他是有考虑的。单就标题来讲,“银龙出太行”确实具有很强的形象感和准确性,但缺少了对读者接受习惯和审美趣味转变的考量。网络时代以后,纸质书读者减少了,但人们的阅读量并没有减少,只是大家阅读的都是碎片的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和思考的信息。但真正的书籍的读者是存在的,他们已然形成了自己的阅读口味,对崇高的描写、宏大的叙事具有强烈的审美疲劳和应激排斥。即便你描写的是多么贴地气、动人心的内容,如果有一个令他们有些许心理逆反的标题,会成为他们忽略和蔑视的对象的。从现代传播学的闭环阅读考量,作者是不会开罪于这些很可能认真阅读书本的读者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因为会影响书籍的“有效阅读率”。一龙兄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向长辈朋友耐心说明这个道理,不是他的强项。好在领导充分尊重职工的创造性,遵守文责自负的定义,“文责自负”就是署名某某著作,该书的真实性、精确性、格调高低等都由作者负责。书立则人立,任何创作都有风险。立言之难,正在于此。

一龙兄这本书是开创了一些先例的。单就章节的名字来说,就很有时代感,有“书写历史的瞬间”“超级运输”等直接白描的名字,也有“为什么是长治?”引发疑问式的名字,更有“三踩脚后跟”“死缠烂打”等现场感很强的标题。虽然是第一次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但就我为数不多的报告文学阅读经验来说,这些章节的名字算起的好的,会吸引我去读的。

上部《超越激流》写的是一件件大事件,下部《建设者记》写的是一个个小人物。这样一大一小、一面一点的对应,让整本书变得立体起来。写大事件不唐突不贸然,有引人入胜的笔调,如上部第二章《倾斜的地平线》开头写道: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正是2016年深秋季节。在山西,秋季是非常宜人的。……然而,这样的美景在冬季采暖期开始后却经常笼罩在一片混沌之中……在漫无边际的灰霾中,一切都那么虚幻。

……

之所以说了这么多关于灰霾的事,是因为霾与煤息息相关,而煤与电也密不可分。

这样的描写已经开始摆脱了传统新闻通讯报道的腔调,运用了类似于比兴的表现手法,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报告文学的文学色彩。

写小事照样丝丝入理、环环相扣,比如下部第十四章第三节《四个担心放了心》,写到征地补偿与工程进度产生矛盾时,社会方方面面的“担心”:

老百姓担心的是,工程结束后,人走了,没人管了,未到手的补偿找谁去?

村委担心的是,老百姓的问题解决了,因工程施工造成的道路、水渠等公用设施损坏了怎么办?

乡政府担心的是,工作虽然做通了,工程可以正常开展了,护林防火的安全谁来管?协调费最终到不了位怎么办?村、户如果因此造成历史遗留问题上访怎么办?

林业部门担心的是,特高压工程虽然是国家重点工程,可以先上车后买票,但临时占用林地的林勘费、已经砍伐的林木补偿何时能到位?

这样切合实际、设身处地的心理描写,并非强制为人物代言,而是作者深入采访的必然结果。这“四个担心”,不仅再现了特高压建设时期的实际困难,生动传神地表达了前期工作的难度之大、协调范围之广、默默付出之辛苦,为塑造当地供电部门配合特高压施工那些无名英雄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说了这么多正面的先例,当然也要说一点这本书的不足。依笔者陋见,主要的不足还是某些篇目还尚未完全摆脱新闻报道的笔调,甚至有些章节成为历史事件的全面性铺排,缺乏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筋肉相连,笔墨重在事件记录,人物出现但一闪而过,使阅读兴趣淡化了许多。比如下部第十章第二节对范庆伟的描写就比较脸谱化,没有成功写出“自古忠孝难两全”的完整的情感自洽的人物内心,对工作内容交代过多,对“建设者”自身笔墨和感情注入不够。虽然报告文学基于报告,但文学味道的忽浓忽淡、笔墨不均,犹如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初练六脉神剑的段誉发挥无定一般,暴露了一龙兄创作经验的不足。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起点》是一个不一般的“起点”。它比较深入地展现了特高压工程在山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不凡”历程,用比较开阔的视野说明了特高压电网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功能,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取和塑造了一系列电力行业的“不凡”之人。这是有功劳的。这部作品还是有意识通过生动感人的文学手法记录波澜壮阔的山西电力改革发展进程的觉醒之作。它的成功付梓,本身就是展现了电力人的自我超越精神,虽然有些稚嫩,但更加彰显了它的真诚。《起点》的出版,将是电力题材文学创作一个全新的开端。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电力行业特高压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浅谈电力行业知识管理的集成信息化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失效绝缘子判断的仿真计算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特高压输电塔双重非线性分析
千亿投资助推特高压审批开闸2014年迎来特高压大年
电力行业项目费用归集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