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与婚恋观研究

2019-11-13 05:56杨蓉蓉
锋绘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婚恋观

杨蓉蓉

摘 要:本文通过滚雪球抽样对内地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探讨了文化适应框架下内地学校就读经历对少数民族青年的婚恋观的影响。资料表明,其择偶对象仍倾向于来自本民族内部;但认为就读内地学校意味着初婚年龄的推迟,体现着传统与发展的综合影响。这提示文化适应研究范畴需区分少数民族学生来内地之前业已形成的以及来内地之后需发展的内容层次。

关键词:内地学校;少数民族青年;文化适应;婚恋观;生命历程

在内地学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是一批既了解本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又具有现代思想和多元文化理念的人才(欧登草娃,2014)。他们在内地学校就读时文化适应状况直接影响了个体今后的发展。从个体层面来说,在内地就读的经历对少数民族青年产生了什么影响?他们自身是如何看待这种影响的?学界与政府有关方面对此尚未关注。在针对这一学生群体进行的文化适应研究中,将文化适应定义为个体(少数民族学生)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所发生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的变化的现象(罗吉华,2006)。这种变化最深刻的莫过于少数民族学生对今后人生的主要安排如婚姻。由此,本文从与个体发展息息相关的婚恋观入手基于少数民族青年主体视角探索内地就读经历对其生命历程的影响。这一研究有助于对我国民族教育政策进行更全面地评估,并尝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理论进行有益地探索。

1 理论视角

生命历程研究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个人的主体性是指个体通过自身的行动与选择,利用拥有的机会克服环境的制约,从而建构他们自己的生命历程(埃尔德,2002)。从已有研究来看,生命事件一般包括接受教育、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结婚或离婚、生养子女、参加工作或辞职、居住地的迁徙、退休等事件,即涉及生命过程中的一些事件和角色(地位)及其先后顺序和转换过程(李强等,1999)。生命历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及解释制度变迁与个人生活机遇之间的关系(周雪光,2015)。因此本文基于生命历程理论来研究内地就读经历对少数民族青年婚恋观的影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主要关注内地就读的少数民族青年的婚恋事件,内容庞杂,从而采取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以获得详细资料的质性研究方法。具体地,通过面对面深度交谈,获得了有内地学校就读经历的少数民族青年生命历程的详细信息,主要收集访谈对象的婚恋事件。访谈包括:(1)你在婚恋对象的选择上是什么样的?(2)你觉得内地就读的经历,让你对婚恋对象选择发生改变了吗?是因为什么(变或不变)?

通过滚雪球抽样本文最终获得8例访谈资料,其中6人目前有恋爱对象,2人目前没有恋爱对象。作为多个案研究,本文重在对个案的共性进行归纳,分析方法为主题分析法。在写作中,采用直接引用或者转述的方式来支撑论点。探索个案的共性的分析基本流程为:分析前先对资料进行充分的阅读和复核,同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辨析主要信息点,生成自由编码。随后将自由编码进一步分类整合生成树形编码,然后结合新涌现的信息点,对所有材料进行统一编码。最后将编码后的材料进行关联以对材料中主题信息进行提炼和性别对比分析,最后结合文献对研究发现进行理论提升。对于上述流程中的分析结果,本文写作时采用直接引用或者转述的方式来支撑论点。

从受访者的主体视角来看,总体上而言内地就读经历对少数民族青年的择偶及成家方面有一定的关系,但存在着个体事实和认知方面的性别差异。

3 从本民族内部择偶,但择偶观存在性别差异

受访者倾向于从本民族内部来择偶,虽择偶观上存在性别差异,但恋爱者各自的恋爱对象均为本民族异性,其中大部分受访者同时表示不会选择与其他民族的人结婚。他们认为,从小受的家庭教育以及生活的耳濡目染,自己不会选择与非本民族的人结婚,家庭与民族对婚恋观的影响仍是主要因素。

在内地学习了这么久,我从来没有对我自己民族以外的人有一丝丝那种想法。(案例1,1F10,女,2010年到郑州,有恋爱对象)

虽然在内地学习生活这么久,但是在对象的选择上,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其它民族的,这可能是因为从小的家庭教育与民族的传统,我的爷爷、父母都是一直这样,我觉得我也应该这样;同时,我觉得民族之间生活习惯还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与其他民族通婚的话,会带来许多麻烦。(案例2,2F09,女,2009年到广州,有恋爱对象)

但分性别来看,对于是否接受外民族的人作为自己婚恋对象这一点上存在着较大的性别差异。所有男性受访者都表现出较大的包容性,即可以接受其它民族的异性。他们表示“我愿意和其它民族女孩子接触,我认为只要两个人喜欢就行了,虽然我父母可能不同意,但是我觉得这些事情先不用考虑”(案例4,4M09,男,2009年到南京,有恋爱对象;案例6,6M10,男,2010年到天津,有恋爱对象)。

而绝大多数女性都表示不能接受外民族的异性作为自己婚恋对象。她们表示“如果与其它民族的结婚的话,可能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我必须吃清真,所以我的另一半一定得随我,所以这就会很麻烦”(案例7,7F12,女,2012年曾到南京,没有恋爱对象),甚至有的谈到“如果我找一个其他民族的男朋友,比如汉族,我的家人一定不会同意的”(案例5,5F12,女,2012年到南京,沒有恋爱对象)。

但对受访者婚恋事件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择偶观存在上述性别差异即男性更具择偶对象的民族包容性,但实际上所有受访者的婚恋对象实际上都为本民族异性。

4 自述初婚年龄将较大,自认为生命因此更丰富

对受访者进行整体分析发现,虽然少数民族青年进入内地就读的时间不同,但是整体上其生命轨迹的特征相似,一些生命事的发生与表现存在相同的规律。具体来说,受访者表示初婚时间都将在25岁之后;初婚年龄远大于流出地总体情况。

我的一个表妹,在初中就辍学了,过了几年她就和本地的一个青年结婚了,现在孩子都很大了。我如果早年不来内地的话,我可能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在老家考个公务员,找个稳定的工作,早早结个婚。所以,这些人生也无法假设,但是我佷感激这段学习的经历。(案例3,3F08,女,2008年到厦门,有恋爱对象)

同时受访者自身也认为,自己比那些留在新疆的大多数学生要幸运很多,“人生经历更加丰富”。

如果我没有来内地上学的话,我学习也不可能有那么好的,可能格局也不像现在这样,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自信,可能我就没有考研,现在也会像我以前的绝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家读一个大学后进一个单位或政府了。(案例8,8F08,女,2008年到北京,有恋爱对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内地接受教育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少数民族青年的初婚年龄发生推迟。相对于在民族地区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在内地就读的少数民族青年更可能因接受到了更优质的高等教育而继续深造。总体上来说,在内地就读的经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青年的生命轨迹。

5 传统与发展的综合影响

通过访谈发现,少数民族青年在婚恋对象选择上没有受到内地就读经历的实质影响,婚恋对象的实际选择行为具有同质性;但对于是否接受其他民族的异性作为婚恋对象,存在男性更为包容女性更为保守的性别差异;同时由于在内地更可能因接受到了更优质的高等教育而继续深造而推迟了其初婚年龄。

一方面这些内地学校就读的少数民族青年长期在内地学习生活,但这种经历对其婚恋对象的选择并没产生实际影响。这与国内一些研究基本一致。中国的少数民族婚姻存在一定的民族性,婚姻习惯法影响着少数民族的婚姻形成(古丽夏迪古丽·奥斯曼,2016)。虽然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青少年时期,进入内地学习,其中一部分人之后还一直在内地学习工作,但是其婚恋对象的选择还是受家庭和民族因素影响,正如现有研究揭示的那样,少数民族家庭文化对其婚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陈玉文,1993)。可见文化适应研究范畴需区分少数民族学生来内地之前业已形成的以及来内地之后需发展的内容层次,前者多源于传统,后者多因于发展。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通过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习俗的淡化,家庭、民族、宗教等因素对婚姻的影响逐渐下降,少数民族的婚姻中自由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刘小林,2004)。本文中部分受访者的择偶观的包容性或许与上述研究中所揭示的自由恋爱的趋向有关。不过该研究仅从少数民族婚姻中自由恋爱的逐渐流行来说明家庭、民族、宗教因素对婚姻的影响之降低,卻并未从婚恋对象的选择出发来考察家庭与民族因素对婚恋观的影响,留下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本文基于文化适应的内涵通过多个曾在内地就读的少数民族青年的访谈资料就内地就读经历对少数民族青年婚恋事件的影响进行了初探,提出了少数民族青年主体视角下内地就读经历是其人生拐点的假设,并讨论了其婚恋事件的共性、特征与变化。但本文由于数据资料不够充分,对所得到的诸多发现尚不能进行形成机制的深入讨论。总的来说,本文基于多案例分析认为,内地就读经历对少数民族青年的择偶选择没有实质影响,少数民族青年婚恋观仍主要受家庭和民族因素的影响;但内地就学经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青年的生命历程,比如推迟了其初婚年龄。这也提示内地民族学生适应状况的评估需深入关注个体的主体视角,并对文化适应的内容层次在形成时间维度上有所区分。

参考文献

[1]埃尔德.大萧条的孩子们[M].田禾,马春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421-438.

[2]陈玉文.论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文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3,(3):45-51.

[3]古丽夏迪古丽,奥斯曼.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我国《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J].法制与社会,2016,(23).

[4]李强,邓建伟,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社会学研究,1999,(6):1-18.

[5]罗吉华.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在京文化适应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以北京市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6]刘小林.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文化透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0(1):156-159.

[7]欧登草娃.他们如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青海民族研究,2014,25(2):64-70.

[8]周雪光.理解宏大制度变迁与个人生活机遇:“生命历程”为社会学提供重要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3-13(B02).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婚恋观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趣味测试
略论当代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