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
手术切口感染又可称为手术部位感染[1],同时,手术切口感染是现今临床医院的第二大常见感染类型。一旦发生手术切口感染,不但会导致切口愈合时间延长,还会导致抗菌药使用量明显增加,不但延长其住院时间,增加临床医疗费用,增加经济负担,更高增加疾病死亡率[2]。目前临床以采取术前给予抗生素药物,以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作为常用手段,但该治疗手段的效果一般,且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仍较高[3-4]。本次研究工作对收治于2015年4 月—2018 年4 月的5 000 例骨科与手外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抗生素在预防骨科与手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体会。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从2015 年4 月—2018 年4 月收治的5000 例骨科与手外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并依据收治入院时间的先后次序划分为A 组(n=2 000)与B 组(n=3 000),结合患者的具体伤口类型给予不同抗生素药物,不同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干预方式。5 000 例骨科与手外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男性患者3 752 例(占75.04%,3 752/5 000),女性患者1 248 例(占24.96%,1 248/5 000);年龄:患者年龄在5~88 之间,平均年龄为(28.50±13.50)岁;疾病类型:有骨科患者4 151 例(占83.02%,4 151/5 000),有手外科患者849 例(占16.98%,849/5 000);受伤原因:有机器电锯切割伤患者例(占3.96%,198/5 000)、有压轧伤患者2 612 例(占48.28%,2 414/5 000)、车祸伤患者1 493 例(占29.86%,1 493/5 000)、摔伤患者393例(占7.86%,393/5 000)、有挤压伤患者172 例(占3.44%,172/5 000)、刀砍伤患者128 例(占2.56%,128/5 000)、其他外伤患者202 例(占4.04%,202/5000);手术切口分类: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患者1231 例(占24.62%,1 231/5 000),Ⅱ类手术切口(可能污染)患者2953 例(占59.06%,2 953/5 000),Ⅲ类手术切口(污染)患者816 例(占16.32%,816/5 000)。参与本次研究工作的5000 例骨科与手外科住院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工作知情同意,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具有齐全临床资料。且本次研究工作均已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与同意。
1.2.1 A 组抗生素预防治疗方法 结合患者的手术切口分类,给予抗生素预防治疗方法,其中,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患者的抗生素预防治疗方法为:手术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针剂(2 g),一日2 次,持续治疗5~7 日。Ⅱ类手术切口(可能污染)患者的抗生素预防治疗方法为:手术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针剂(2 g),一日2 次,持续治疗5~7 日;给予静脉滴注丁胺卡那针剂(0.4 g),一日1 次,持续治疗7 日。Ⅲ类手术切口(污染)患者的抗生素预防治疗方法为:手术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针剂(2 g),一日2 次,持续治疗14 日;给予静脉滴注丁胺卡那针剂(0.4 g),一日1 次,持续治疗7 日;给予静脉滴注替硝唑(0.8 g),一日1 次,持续治疗7 日;直至患者切口感染治愈为止。
1.2.2 B 组抗生素预防治疗方法 结合患者的手术切口分类,给予抗生素预防治疗方法,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患者的抗生素预防治疗方法为:均为术前使用一次抗生素治疗,且术后一般不给予抗生素治疗;若患者手术时间估计1 h 的浅表手术,则术前无需给药。Ⅱ类手术切口(可能污染)患者的抗生素预防治疗方法为:手术前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林(2 g),一日2 次,持续治疗3~5 日;Ⅲ类手术切口(污染)患者的抗生素预防治疗方法为:手术前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林(2 g),一日2 次,持续治疗5~7 日;给予静脉滴注丁胺卡那针剂(0.4 g),一日1 次,持续治疗5 日。
仔细观察记录两组的术后切口感染中的阳性细菌分布情况,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细菌分布情况、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阳性细菌分布情况、大肠杆菌阳性细菌分布情况、阴沟肠杆菌阳性细菌分布情况、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细菌分布情况、绿脓杆菌阳性细菌分布情况、念珠菌阳性细菌分布情况,待研究结束后作比较分析。
将所得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22.0 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8 例A 组阳性细菌例数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率、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率、大肠杆菌占比率、阴沟肠杆菌占比率、铜绿假单胞菌占比率、绿脓杆菌占比率、念珠菌占比率均与19 例B组阳性细菌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数据。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中的阳性细菌分布情况比较[例(%)]
骨科术后切口感染、手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均为常见的外科手术并发症,若未能及时、妥善的给予患者积极预防,则容易产生各种严重不良后果[5-6]。为有效避免(或者有效降低)手外科患者、骨科手术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临床需积极做好相关术前准备工作,手术过程中,术者可实施微创操作彻底清创,以实现无张力缝合切口。最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途径为彻底清创,因此,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药物,可以有效减少(或控制)术后切口感染。给予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有效保证足够的手术部位血药浓度,同时,针对不同细菌试验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药物也很重要[7-9]。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2 000 例A 组患者中,有18 例阳性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率、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率、大肠杆菌占比率、阴沟肠杆菌占比率、铜绿假单胞菌占比率、绿脓杆菌占比率、念珠菌占比率分别为38.89%、22.22%、16.67%、11.11%、5.56%、5.56%、0.00%;3 000 例B 组患者中,有19 例阳性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率、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率、大肠杆菌占比率、阴沟肠杆菌占比率、铜绿假单胞菌占比率、绿脓杆菌占比率、念珠菌占比率分别为26.32%、26.32%、15.79%、5.26%、10.53%、10.53%、5.2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通过科学性、合理性预防使用抗生素药物,并结合抗生素种类、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敏感度、抗生素疗程、抗生素给药途径等各个方面合理考虑,从而有效降低各种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术后早日康复,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临床抗生素药物使用效率等。
临床结合骨科患者、手外科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可采取如下预防措施,包括:(1)患者受伤后,其体质虚弱,因此,临床应给予患者术前营养支持、术后营养支持,并给予免疫增强类药物。(2)若患者合并相关基础疾病,则应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待病情稳定后,再实施手术治疗。(3)尽量缩短手术治疗时间,且加强术后手术切口的监测等[10-13]。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骨科与手外科的手术特点,以及骨科患者、手外科患者的疾病情况、身体状况,需严格掌握应用抗生素的相关指征,以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杜绝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以及片面依赖昂贵抗生素,从而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值得在临床中加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