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蕾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电脑、手机得以普及,日渐成为生活必需品,但蓝光危害较大,易引发近视,严重影响患者视力情况,目前全球范围内近视发生率较高,多集中在青少年人群中,且大部分患者伴有散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视觉功能,也会对视觉质量造成影响[1]。因此眼科日渐重视青少年近视散光矫治方式探究,近年来角膜塑形镜得以不断推广,为非手术无创矫治方式,安全且效果理想,但具体治疗效果及原理尚未完全明确,需进一步探究[2-3]。本文选定青少年近视散光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探究角膜塑形镜矫治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指导,做出如下报道: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青少年近视散光患者78 例(140 眼),研究时段自2016 年1 月—2018 年6 月,分组原则以治疗方式差异性为主,分对照组(39 例,70 眼)、试验组(39 例,70 眼)。对照组男24 例,女13 例,年龄在9~17 岁之间,平均年龄(13.23±2.81)岁;试验组男23 例,女14 例,年龄在8~17 岁之间,平均年龄(12.83±2.7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眼压低于21 mmHg;散光度数超过1/2 近视度数;角膜散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4-5];
排除标准:角膜地形图检查圆锥角膜病变患者;全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其他眼部疾病患者[6-7]。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矫治治疗,患者配戴前接受荧光素染色、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综合分析检查评估结果,调整事宜度数进行试戴,时间控制在30~60 min,参考患者主观感受和意图,确定镜片大小,开具镜片处方后定片,告知家长及患者配戴注意事项;试验组进行角膜塑形镜矫治,试戴前检查和试戴流程同对照组,角膜塑形镜材料使用Boston XO,由氟硅丙烯酸酯聚合材料加工制成,透氧系数可达125,患者需每晚配戴。同时两组均在配戴后1周、1 个月、3 个月、6 个月进行复查。
治疗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评估比较:分别于治疗前1 周和治疗后6 个月检测评估,治疗后检查在取镜后2 h 内完成;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于治疗前1 周和治疗后6 个月检测,使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检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具体包括:异物感、角膜损伤、结膜炎。
数据处理使用SPSS24.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前者表示形式为(n,%),采用检验,后者表现形式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治疗前1 周裸眼视力、屈光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 个月后两组上述指标改善,且试验组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屈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 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试验组异物感2 例,角膜损伤0 例,结膜炎0 例,对照组异物感5 例,角膜损伤1 例,结膜炎2 例,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6%)显著较对照组(11.43%)低(P<0.05)。
目前视频终端发展迅速,人们的用眼习惯发生明显变化,近视发生率较高,尤其对于青少年人群,其学业负担较重,且自身屈光状态尚未稳定,使得青少年人群中近视散光发生率较高且存在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视觉功能和视觉质量,因此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角膜塑形镜矫治应用日趋广泛,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深入探究[8-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裸眼视力、屈光度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易际磐[10]等人研究结果一致。具体原因分析如下:框架眼镜矫治虽可缓解患者近视散光情况,但长期配戴会诱发异物感或干涩情况,甚至导致出现视疲劳情况,矫治效果不尽理想[11-14]。而角膜塑形镜矫治是一种新型非手术矫治方式,可发挥机械压作用,促使角膜曲率平坦,同时可促使角膜上皮重新分布,由中央向周边移动,并调节上皮细胞代谢情况,长期调节可促使基质解剖结构及生理结构变化,达到良好的矫治作用。此外这一矫治方法设计镜片时采用几何方法,确保镜片光学区平坦,且反转弧区较陡,可对角膜起到负压吸引作用,且患者夜间配戴,缓解了长时间配戴眼镜造成的干涩、异物感情况,安全性更高。
表1 裸眼视力、屈光度比较()
表1 裸眼视力、屈光度比较()
表2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个/mm2,)
表2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个/mm2,)
综上,在青少年近视散光患者治疗中,角膜塑形镜矫治效果理想,利于患者视力恢复,且安全可靠,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