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羽
“见面”一词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人而言,只是一个普通的常用词汇,但对汉语学习者而言却是个难关。一般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学中把“见面”归为述宾式离合词,以方便教学相长。虽然在“离合词”规则指导下使用的“见面”类述宾式词语依然高居偏误率榜首,并导致离合词的描写能力和解释能力愈发受到质疑,但离合词术语的先进性值得肯定:1.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学界普遍认同现代汉语呈双音节化趋势,甚至出现三音节化、四音节化走向的观点,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句法结构逐步调整,语法结构处于过渡状态是必然现象,因此一些词语就出现了能离能合的现象。2.就思维方式而言,离合词既符合中庸之道的审美情趣,亦符合语言的柔性观念。3.就汉语语法特点而言,离合词符合汉语语法重意合轻形态的特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汉语中有一类语法单位,它们既不属于“词”(具有凝固性、中间不可插入成分),也不属于“短语”(结构松散,一般多于三个汉字),但是它们却既有“词”的运用能力也有与“短语”相近的运用规则,因此以发展、和谐、过渡眼光提出的术语“离合词”是具有说服力的。正是这种发展、过渡、和谐的眼光,使得“离合词”以一种过渡者的身份出现,其术语内涵及范畴边界模糊——如同对一个人高矮胖瘦的界定,我们只能作出一个相对的判断,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语法教学中,“离合词”更易于被汉语母语者接受,因为汉语母语者习得语言的环境、思维方式及相关文化知识与“离合词”产生、发展的环境是相同的,但汉语学习者因受到已具备的思维系统(特别是成年人)的干扰,难以掌握、运用“离合词”规则。
“离合词”最有解释力之时是“见面”类述宾式出现中间插入成分,或后接宾语的情况。但是“见面”进入语篇时,只有“与/跟老师见面”的形式,却不能出现“见面老师”这种表达方式。有学者认为这是“见面”的分离性较强导致的,而诸如“出台”“进口”等述宾式离合词则因其凝固性更强可以接宾语,组成“出台政策”“进口设备”。如果通过分离性强还是凝固性强分析述宾式离合词可带宾语的情况具有解释力,则“帮忙”是一个例外。“帮忙”的离合能力和“见面”差不多,但是留学生不仅在“帮忙他”(可能是想说“帮助他”)出现错误,而且在“帮了我一把”中产生疑问,不能明确“帮”后省略的成分(留学生存在省略“帮忙”的“忙”和“帮助”的“助”的疑问),这种疑问即我们要探讨的核心内容:述宾式离合词宾语素隐现情况。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帮了我一把”和“帮忙”“帮助”虽然意义差不多,但是语法形式相去甚远,“帮”在这里是一个独立的动词,可以直接接宾语。而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因为“帮忙”的离合特点(如宾语素“忙”可以前移、使用时基本在中间插入成分等)同“帮了我一把”产生混淆,甚至无法同“帮助”进行区分。“帮忙”可以说“你怎么不帮忙”,也可以说“你怎么不帮他忙/你怎么不帮他/你怎么不帮帮他”。我们可以说“帮帮忙”,但是“你怎么不帮帮他”却不能说成“你怎么不帮帮他忙”。
再看与“见面”类似的“跳舞”。我们可以说“舞跳了一半”“跳了一支吉普赛舞”,但是“跳了一下午”是指“跳远”还是“跳舞”我们不清楚,要依据具体的语境才能判断。此外,我们说明的离合词特点不只适用于述宾式离合词,如“洗澡”也可以说“澡洗不成了”“一天洗了三次澡”。但是“洗澡”并不是述宾式离合词,则若“澡”不是宾语素,又为何能同“见面”中“面”产生同样的前移效果?
离合词因其过渡者的身份使得范畴边界模糊实则完全符合原型范畴的思想。引入“原型”和“家族相似性”概念对离合词规则适用性再思考,可以发现“见面”作为离合词核心成员,几乎符合述宾式离合词的规则,“出台”“跳舞”等则属边缘成员,它们可能只符合述宾式离合词的一些规则,因此我们以“见面”为例,以在规则适用的情况下考察宾语素隐现偏误原因和解决办法。
我们将宾语素“面”的隐现情况分为三类:“面”务必出现、“面”必须去掉以及“面”隐现皆可。
我们先来看几则正确语料:
(1)你跟哈桑见面了吗?
(2)那咱俩见面时,你咋说是二十八哩?
(3)在+处所词+见面(此格式主要与“处所词+见”的形式进行对应讨论,如:在图书馆门前见面/图书馆见;在北京见面/北京见)
(4)用于转述别人见面约定时必须用见面(如:小明告诉我他和玛丽明天见面)
再来看几则留学生偏误语料:
(5)因为[F为]大人要工作,孩子{CC小人}要学习,所以双方{CC两方}平常不{CJ-zy常}见面{CC2见},[BC。]
(6)我想尽早跟你们见面{CC2见}。
通过对上述正确语料与偏误语料的对比我们容易发现:
1.在表示时间节点的“时”字前,我们使用“见面”。由于表示时间节点的“时”具有明确的指示性,特别在“我们见面时(我们见时*)”等情况中,见面的“面”具有所属性,分别遵从于见面的双方,即“我们”。若用“见”,事件语义指向不明确,此时“见”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后接其他宾语的普通动词,如“我们见他时”,因此对述宾式离合词“见面”的动词性用法与普通动词“见”加以区分也十分重要,需另做一篇以详细讨论。
2.由介词引进动作的格式必须使用“见面”,如例(1)。“同/和/跟某人见面”是汉语学习者最容易出现偏误的格式,这一格式基本可以变换成“见某人”,因为“面”与“某人”构成领属意,因此这两种形式基本可以互换。
3.内省语料“在+处所词+见面”格式,是先由语感获得,而后受到存现句与“在+处所词+方位词”(如在书包里)以及“在+处所词”(如在北京)格式的区别启发,将两种格式“在+处所词+见面/在+处所词+见”和“在+处所词+见/处所词+见”加以对比获得。在进入句子系统前,“在+处所词+见面”与“在+处所词+见”似乎没有比较价值,然而一旦进入现实交际后,我们发现此两种形式必须加以区分。以“我们在图书馆见面”和“我们在图书馆见”为例,通过变换手段,“我们在图书馆见面”可以转换为“和你在图书馆见面”,然而“我们在图书馆见”却无法转换为“和你在图书馆见”,这充分证明两种形式语义结构的不同。此外,由于“处所词+见”是具有约定性且凝固性很强的告别语(结束语)形式,因此在大多数语境中不能作为话轮的出发点。但是由于“在+处所词+见面”和“处所词(时间词)+见”都有告知的作用,因此在会话中可以共现,共现顺序为“在+处所词+见面”〉“处所词+见”。“见面”作为一个述宾式离合词,无论作为一个静态词语还是进入动态结构所发挥的作用较之于“见”都要完整,所以先于“见”作为新信息出现,而与“见”搭配的短语具有凝固性和结束语的作用,具有与“见面”同指事件的回指功能。
在上述语境中黏着宾语“面”必须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对话双方都出现在话语或大语境中,“面”必须出现的语境符合现代汉语词典对“见面”的解释,即需要见面的双方,彼此都出现才能完成“见面”行为。其他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在表示时间节点类词语前,“见面”所构成的述宾式比之“见”要完整,是对事件的完整阐述,除了例子给出的“见面时”可以佐证,根据这一想法我们不难推导出“见面前”“见面之后”等表达方式;二是“在+处所词+见面”,“在”作为介词,需要引进所要表达的对象,丢掉面,述宾式不完整,进而会使引进对象不完整,此外“在……见面”是一种指示效果,“见面”即活动事件。
还是先看几则正确语料:
(1)旅游之后,剩下的暑[B署]假我想回国见你们。
(2)她回国以后我很想她,所以我很期待去韩国见她。
(3)一般人第一次见[B贝]陌生人的时候感到不舒服。
(4)处所词+见(此格式主要与“在+处所词+见面”的形式进行对应讨论,如:我们北京见!/在北京见面;我们飞机上见!/在飞机上见面)
(5)告别语“明天见”。
再看几则偏误语料:
(6)考试的结果呢,它的结果{CC消息}让我失望{CC挫折},不想活的结果,大概一个月我什么也没做,任何人也没见{CC见面},这是我第一次遇到的挫折。
(7)我六月中旬,回家见{CC见面}你们,帮助{CQ你们}工作。
(8) 二年级的有一天,我有了{CD好}机会第一次见{CD面}了井上老师[BQ,]{CJ-zhuy他}谈话着{CJX}喝酒。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
1.不论正确语料还是偏误语料,除语料(4),其他语料都可以用“和/跟……见面”进行替换,这也再次证明上文“在+处所词+见面”因介词引进对象需要完整,而需要使用“见面”不能使用“见”的原则。反过来说,由“和/跟……见面”构成的句子,也可以由“和/跟”后面引进的对象构成“见……”的形式,例如“和/跟你们见面”=“见你们”,这一变换现象也可以佐证下面第2点所说的“领属意义”。
2.不论正确语料还是偏误语料,“见”后面出现了一个可以直接替代“面”的宾语,而且这个宾语与“面”一定构成领属意义。
3.即使不是直接接宾语,也只是添加助词后便直接接宾语。
4.“处所词+见”之所以和“在+处所词+见面”有所差异,是因为“处所词+见”同告别语“明天见”“后天见”语用意义相似,可能是一种短暂的告别,且一般出现在前文已有约定的语境中。
我们认为,见面作为述宾式词语,大多数可以自己表达完整状态,“面”可以替代“面”的所属人与“见”共同构成“见面”,但当“面”的所属人出现时,“面”就不需要再重复出现了。朱德熙先生曾在《语法讲义》中指出一些及物动词可以不带宾语的两种情形:“一是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例如:你到底结不结婚?——不结”,二是“原来的宾语仍在句子里出现,不过已转化为其他成分”,如“他是昨天洗的澡”“面也不见”。两种情形的第一种情况可以佐证我们的观点。
隐现皆可的情况中大多数语料所表达的语义基本相同,但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不同形式能够共存,一是语义存在细微差别,二是不同交际意图的选择。一些学者认为,“见面”宾语素“面”隐现皆可的情况实则是“见面”与“见”的区别,这种观点虽有道理,但能够成立仅限于从两个词单独对比的静态视角出发。由于见面是一个具有分合句法功能的离合词,并且在篇章中与“见”的共现顺序、话轮顺序具有共同表达新旧信息的语用功能,因此不可将“见面”与“见”孤立地作为两个动词进行比较。
“面”隐现皆可的两种形式句法结构基本相同,语法意义、语义结构关系基本一致,都表示“见到某人”“与某人见面”这一事件。表达同一事件却选择两种形式表达,其深层原因是交际意图的不同,这也更加佐证两种形式的差别不是“见”与“见面”形式差别、语义差别、语用差别带来的,而是“见面”进入现实语境对宾语素“面”隐现进行的话语功能选择。
例:(1)①我们下个月见面。
②我们下个月见。
③我们下个月见面吧。
④我们下个月见吧。
上述四则语料如若出现在同一组对话中,则“面”出现的情况先于“面”去掉的情况,原因在于“见面”是1+1的韵律词,又是出现在句末的重音,符合“信息尾重”原则,即属于全句焦点,是说话人要传达的新信息,是对指定活动的告知,(①我们下个月见面,“见面”的位置可以用“聚会”等活动性词语替换,因此可以证明“见面”也是一项指定活动)表达告知的交际意图。而去掉“面”的情况是对上文新信息的回指,实则依然表达“见面”这一活动,由于对话双方已经明确所要共同进行的活动内容,“见面”省略“面”指代上文“见面”符合语言经济原则。此外,若“面”隐现的两种形式并未出现在同一个话轮中,则“我们下个月见”前文一定有“双方见面”为前提才能完成的相关活动,且上文我们讨论过“明天见”的告别语、结束语作用,因此“下个月见”也有敲定事件后的确认、告别作用。在①②后添加语气词“吧”,依然遵循“见面”在同一组对话中先于“见”出现的规律。“吧”出现在疑问句中是带有确定性的疑问词,实则是期待得到对方的肯定响应,或是说话者给予听话者的暗示,期待由听话者开启新的话轮,作出“见面”的活动提议。然而附着在“我们下个月见”后面的“吧”,既有附和、同意之意,还具有更改原始提议的作用,反而使“吧”染上了不确定、敷衍的语用色彩。实际上这种从确定性语义到不确定性色彩的转化同“面”的隐现交际意图直接相关,“见面”是说话者给出的原始提议,“吧”具有说话者的确定性期待,“见”是听话者对“见面”的回指,使“吧”出现新的语用意义。
例:(2)①乔太,我们很久没见面了!你好吗?
例(1)的四则语料语义指向对象简单明确,只有“我们”,因此“见面”这一活动直接指向“我们”,例(2)不会出现在同一组对话中,因为语义指向对象多了一个“乔太”,因此“见面”宾语素“面”隐现的原因与例(1)不同。虽然“乔太”也是“我们”中的一员,但是“乔太”单独指向听话者,“我们”却包含听话者和说话者。“见面”这一活动是指彼此面对面相见,由于【彼此+】、【面对面+】与“我们”语义内涵相容,因此在“见面”完整出现的情况下,事件语义指向“我们”;在“乔太,我们很久没见了!你好吗?”中事件语义指向“乔太”,乔太与宾语素“面”构成领属关系,因此可以隐去。
综上所述,“面”隐现皆可的根本因素源于交际意图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语义指向和语用意义,并选择隐现皆可的语言表达形式,虽然我们在前文指出这种两可的语言形式主要体现不同的语用功能,然而句法—语义—语用是一个连续体,是无法割裂的。
由于大多数留学生的年龄段处于18~30岁,因此他们在学习汉语之前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思维系统,同儿童习得语言或第二语言的方法有着本质不同。我们将从目的语同母语的差异(即“见面”的中文词典释义)、母语负迁移(即英汉、汉英对译)及汉字字形辨认三个角度出发,探讨留学生难以掌握“见面”用法的原因。
1.中文词典释义
查询词典释义,有助于解释分析“见面”等述宾式离合词分离、黏合的形式与原因,更有助于发现汉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历史渊源。我们在研究汉语时,要以共时的眼光发现汉语的特点,更要以历时的眼光追溯汉语的发展进程,从而温故知新,用更适合汉语的理论去描写、分析汉语。
古代汉语多以单字为词,现代汉语则多以双音节构词,因此我们先从单字“见”“面”入手,再寻“见面”之意,分别查阅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古代汉语字典大字本》《现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当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字典》中对“见”有如下解释:“繁体写作‘見',是会意字,由表示眼睛的目和儿(人)两部分组成,意思是一个人正用眼睛在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词条“见面”的解释是“彼此面对面相见”。从字典、词典释义可以推测,古代汉语中(明代以前)并无“见面”合体这种用法,“见面”是现代汉语双音节化的结果,且见和面都具有实义,不同于其他偏义复词,然而由于“见面”的语法意义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具有很强的离合性。
2.英汉、汉英对译问题
不论搜索纸质版汉英词典还是在线汉英电子词典“见面”的对译都是“meet” 或“see”。 然而在我们查找过的英汉词典范围中,“meet”和“see”,没有一个对译的第一释义是“见面”,只有“与……会面”“相见”“遇到”这类与“见面”汉语释义相似,但用法有所差别的对译,或在给出的句子示例,根据整句调整,翻译成“见面”两个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让我们得知“见面”的翻译问题不能单纯归结为教学误导。由于进入动态交际的语言已经具备语用效果,使得词义静态翻译效果进入动态交际效果差距甚远,这应是词典对译的严重弊端。教师在遇到困难时会寻求规范词典的帮助,自学自查的学习者也会使用词典。因此如果教师没有深究词典中存在的上述对译问题,就会直接教给学习者。学习者在查找词典时也没能理解“与……会面”中“与”的重要性,一定会认为meet/see同“见面”的用法是等同的,忽视“与……会面”同“见面”用法的差异,从而产生“见面他”等错误的用法,甚至形成顽固性偏误。
此外,大多数语言基本都有名词对应主语、宾语,动词对应谓语的语法规则,然而由于汉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不是一一对应的语法特点,“见面”作为动词词性的述宾式离合词,可以作谓语(明天和老师见面)、主语(见面三分情)、定语(见面的时候,多说两句好话),还有分作主宾语的离析形式(他太忙了,面都见不上)。在主、宾语位置出现的“见面”通常黏着在一起使用,但作动词使用的时候却有分离、黏着两种形式,因此直接对译使得“见面”既难掌握也难运用。
3. 汉字字形辨认导致的句法混淆
离合词的典型特点是可分可合,中间还能插入成分,因此汉语学习者在运用“离合词中间能够插入成分”的规则时,受汉字字形辨析困难的干扰(即目的语负迁移)使离合词规则泛化,导致一些凝固性很强的文化词汇进入“见面”的行列,如“见世面”和“见面礼”会让汉语学习者认为两者分属“见X面(中间插入成分)”和“见面+N(见面他偏误引起的泛化)”格式,这实则是汉语字形复杂和民族文化心理差异导致的句法混淆。
(1)见世面
由于“见面”可以离合的特殊性,“见世面”从字面上看就很像“见面”中间插入成分的分离形式“见X面”,而且“见世面”还可中间再插入成分,如“见过大世面”“没见过世面”。然而,“见世面”从层次结构分析,是“见”与“世面”组合构成述宾短语;从所表语义来看也和“见面”不同,“见世面”指“在外经历各种事情,熟悉各种情况”“见面”是一个词语,多以动词身份出现,而“见世面”是一个述宾短语,也是一个谓词性词组。
(2)见面礼
“见面礼”是一个偏正结构,意思是“初次见面时赠送的礼物(多指年长对年幼的)”。留学生在学习“见面礼”时,首先会对“见面”作“礼”的修饰语感到困惑,其次会对语义内涵产生疑问。由于“见面”是动词,做定语修饰名词“礼”在形态丰富的语言中是不可能的事情。此外,“礼”可以是“礼物”,也可以是“礼节”,所以如果留学生分别学习过上述词语,就很容易根据自己已学习的目的语知识(例如“注目礼”),想当然认为“见面礼”既可以表示“见面时送的礼物”,也可表示“见面时的应遵守礼节”(现在一些网上搜索引擎对“见面礼”的解释的确添加了类似见面礼节的释义,但我们依然遵循词典释义)。此外,由于文化差异,
“见面礼”的“初次”和“由上至下”的属性也不一定为学习者理解,“只要见面就送的礼物”“中国人送礼物太贵重、比较奢侈”可能会成为由“见面礼”一个词辐射到跨文化交际层面的差异问题,甚至导致文化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