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婷 孙美凤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办公室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高校是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场所,各民族学生的在校发展情况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他们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对高校档案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使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民族高校档案工作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对其利用上,这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因此,要分析研究不同人群服务对象的需求,提升优质高效的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民族高校的档案利用服务学生工作。
高校档案资料是学校从事教学、管理、招生、科研文化宣传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类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它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缩影,真实地记载和反映了高校发展的历史进程,尤其是民族高校的档案资料更是直接关乎到校园和谐和民族团结,因此,推进民族高校档案服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更可以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让民族高校成为民族团结的示范基地。
同时,通过借助档案资料的有效利用,宣传民族文化特色、组织民族技艺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落实“四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因材施教、坚持用心服务、坚持从严管理,从而培养和孕育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推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服务管理工作,完成民族高校档案服务学生的特殊使命。
1.民族高校档案利用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在宣传民族档案利用价值和馆藏内容方面做得不够,宣传的效果不广泛。很多民族高校职工和学生不清楚档案馆究竟有哪些档案资料,也不清楚这些档案的潜在社会价值,学习生活中缺乏档案利用的意识;部分教职工和学生对档案馆只是有些了解,有的甚至是不了解,大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有档案馆的存在,没能充分发挥民族高校档案材料服务师生作用。
2.民族高校档案利用服务观念滞后。受某些陈旧思想观念影响,档案利用工作只重视为内部机构和政府机关提供档案利用服务,而不重视其他外部用户的需求,尤其忽略了民族高校档案资料的特殊使命,使档案利用工作仅仅停留在等待利用者上门查询,而不重视主动服务。同时,由于多种原因,档案利用的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利用率。
3.民族高校档案利用内容单调。主要是档案馆藏门类不全,且没能突出民族特色。以党政、教学、财务类居多,而其它档案门类不全,且数量有限。在信息开发创新方面比较滞后,馆藏民族特色文化档案内容单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材料更是寥寥无几。
1.创新民族高校档案服务机制。做好现行文件的利用,将已公开的民族文化宣传及民族团结教育类相关现行文件直接提供给全校师生及全社会使用,直接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满足在校师生和社会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发挥档案工作的实效,促进民族档案资料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紧密关系,使师生通过看得见的实例,加深对民族档案及档案工作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并以此影响师生的档案行为,提高全员档案意识,促进档案利用工作,使档案资料可以更好地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服务。
2.强化民族高校档案利用宣传力度。以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为亮点,发挥档案资料的重要作用。虽然多数高校的档案馆已应用了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技术,也都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但是点击量普遍较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民族高校档案馆网站建设,进一步加大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丰富网页内容,并及时更新维护。同时,努力实现民族高校之间馆之间的协作交流、资源共享,如通过制作电子“民族博物馆、民族技艺展览”等方式,最大限度的使能够公开的民族文化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让不曾了解民族档案资料利用价值的老师和学生以最新颖、便捷的方式全方位的了解民族高校档案资料。
3.发挥民族高校档案特色资源优势。在民族高校档案管理中,要充分利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资料与服务师生有机结合,在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熏陶中深化对“民族团结进步”的体验。通过现场考察、理论探讨和思想交流,引导广大师生多方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团结观念、加强文化修养。同时,开发特色民族文化产品,不断创新民族文化的表现方式。善于利用民族高校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更好地发挥民族高校档案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利用民族高校档案服务学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的基础,要充分做好档案的利用工作,必须强化全员的档案意识,发挥民族档案资料的特色,相信通过民族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不断努力,进一步创新思维,提升档案利用的服务内涵,民族高校档案服务必将实现其有利价值,进而对高校的改革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起到助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