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张有弛
“普通人”是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定位,因为我的很多经历足以说明自己资质的确并非出类拔萃。虽然从小就成绩不错,但是即便是从一年级开始算起,我考到班里第一名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的。七年以前,我是一个拼命学习但是成绩也只是年级一百多名的初中生;四年以前,我在高中竞赛班“化学党”的十四五个人中,竞赛成绩排第九名,文化课成绩也仅仅是一百名以外;但就是这样一个第二梯队边缘的选手,两年以前,在全国化学竞赛中斩获金牌,与清华大学签订一本线录取协议。今天,我在清华大学化工系,以年级排名前三名的身份,读着自己热爱的专业,做着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工作。
这其中经历了多少艰难的转变,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相信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多言其中的酸甜苦辣并无意义,毕竟我也只是个例,每个奋斗的人都应该走出自己最合适的康庄大道。当我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我坦言自己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却也走了不少的弯路,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迷茫与彷徨。我想从我的大学经历出发,把一些东西分享出来,对于可能还在奋斗路上踌躇满志的朋友们,会有更大的意义。
中学与大学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在中国尤其明显。习惯了每天早起、早读、午睡、晚自修的紧张而高效的节奏的高中生进入大学,环境发生了剧变之后,通常有两种状态:一种就是少数人会像有“学习的惯性”一般,延续这样的节奏;另一种,则是脱离了这些制度的束缚之后,完全地进入了一个放任自由的状态,熬夜与睡懒觉成了日常,每天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做有趣而并非有意义的事情。当然,我承认前者的成绩自然会比后者要优秀,但两种状态都注定不会是最佳的状态,某种程度上讲,第二种状态也并非一无是处。
我的经验告诉我,由于蒙头只顾向前冲,前一种状态的同学通常眼界会有些狭窄,即使有好成绩也往往用不好这个成绩。迷茫会使得他们依然按照最蛮横无理的方式来铺就自己的未来,那就是——我的成绩最好可以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我们以清华大学为例,云集了各省高考状元以及各科竞赛金牌获得者的清华大学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但随后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的学生科研成果虽然也是名列前茅,但实际上是远没有达到我们本科生应有的水平的。而且这些全国最优秀的本科生相聚在清华大学之后,却往往活在焦虑与低落的情绪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同学仍然任由分数来选择自己,每天做着连自己都不知道有用还是无用的事情,迷茫地走进了自己不喜欢的实验室。缺少热情,当然在科研上寸步难行。
而反观我们通常认为很消极的第二种状态,虽然也许无法取得很优秀的成绩,但是因为每天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幸福指数其实还是很高的。不过,平时的自由当然会导致选择时的不自由。梦寐以求的研究生专业,期待已久的留学项目等,都会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够优秀而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