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动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11-12 06:48张瑾瑜
管理学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张瑾瑜

[摘 要]交往行动理论是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重要成果,在研究当中,其将社会学传统、米德符号互动理论同德国理性主义哲学进行了结合,并形成了该结果。在高校教育活动开展当中,也需要能够对该理论引起重视,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在文章中,将就交往行动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交往行动理论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交往行动理论是德国社会学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同当代语言哲学的综合,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开展中,通过该理论的应用,则能够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进行构建,进而提升思政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因此,要重视该理论,做好其研究与应用。

一、交往行为理论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项理论中,其所提出的交往行为打破传统主客体关系,即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在主体间产生互动。其认为,在交往行为中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主体是两个以上具有行为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人;第二,在交往行为中,语言是传播的工具;第三,平等交流是主体交往的主要形式;第四,交往行为的目的即是在理解共同的基础上形成认同与共识[1]。

(一)构建主体间性模式

在哈贝马斯理论中,其认为主体间性是两个以上主体的交往关系,在主体间,将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形成认同与理解。强调双方能够在一个尊重、平等基础上,在经过相互沟通形成共識与理解的关系。在理论当中,其强调的“主体间性”模式即是“主—客—主”模式,该模式对主客体间的平等关系进行实现,在交往中对客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行激发,在使主体间更好地沟通的情况下实现交往目的。

(二)语言交往作用

在交往行为理论中,语言是交流当中的重要媒介,在主体间,通过真实、有效话语的应用对主体的内心世界与思想进行传达,以此获得认同与理解。“即交往主体一方用可领会的语言向另一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言说者提供的语言必须真实可靠,以便听者能理解所表达的意思、接受言说者的话语;言说者和听者通过正确的言语交流表达真实的内心意愿,最终达到互相认同。”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即需要以准确、真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方面,则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想法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在对学生需求进行满足的情况下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学途径

(一)道德教育

在交往行动当中,语言是重要的媒介,在双方进行交互时,将通过语言符号为媒介,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语言本身,都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而服务的,积极形成主体间的理解与一致,在保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从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在思政语言环境与范围方面具有了积极的拓宽。在信息时代中,网络的普及与兴起对大学生的交往以及生活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新环境的思政教育中,不仅要体现学生的现实生活,也要在提供实际生活支持的同时为网络环境的社会交往提供支持,使其在虚拟环境当中也能够获得正确的引导,以此在交往中获得正确、规范的价值引导。同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也成为了学生生活当中的重要部分,该种媒介不仅对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开拓了新的渠道,同时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即要求学生能够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但在该方式中,因学习内容较为乏味,且缺少有效的监督,学生很可能存在不会主动对思政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的情况。对于该种情况,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做好层次性把握,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保证在思政教育引导中具有良好的余地。具体来说,需要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情况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不仅能使思想教育在实效性以及针对性方面具有好的表现,且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其他教育类型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够单纯地进行正面宣传,而需要在现实世界真实全貌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美德以及客观存在的不良现象。只有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思政话语运用进行结合,才能够对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行培养,在使其结合亲身体会获得成长。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需要将专业课程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日常教育的基础上参与到不同社会政治活动当中[2]。

(二)精神交往

在交往视域中,思政教育活动即是教育者同受教育者在思政教育话语媒介的基础上,经过解释、相互理解与平等对话最终形成一致的交往过程,是主体到主体间的结构。在此过程中,对于师生双方来说,即通过语言媒介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在心理上抛却身份不同存在的差异,通过平等对话的建立进行交往,互相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当中。解释的任务,即是帮助他人的语境解释能够在自己的语境解释当中得到包容,在修正的情况下确定生活世界,以此对不同语境解释达成一致。可以说,平等对话是双方在位置相同情况下相互接纳以及敞开心扉的过程,由双方在该基础上对共同的话题进行寻找,积极做好深层次交流,在追求心灵生活的情况下避免出现肤浅交谈的情况。

在实际思政教育活动开展中,师生间需要以双向平等的方式开展对话,以此使双方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沟通与理解。在主体理解当中,语言在此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交往主体来说,正是语言交谈与对话的主题,通过语言媒介的应用,帮助双方在相同交往规则下进行交流,进而获得相互的理解与信任,形成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发展中,同社会成员间的了解与沟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要求师生双方在主观世界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同社会现实世界以及客观世界达成一致,使思政教育在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的情况下保证同社会发展一致。对此,在具体交往行动中,其实质是使双方能够通过语言媒介在活动中取得一致,进而获得相互的理解[3]。

(三)互动交往

在对话当中,选择适当的语言是主体间实现行为合理性目标的重要途径,即在相互理解的情况下达成共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中,同主客体的参与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缺少两者的参与,则将缺乏意义。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如何对主客体关系进行深刻把握,对两者的主体性进行把握,则将直接对思政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产生影响。从该方面考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也需要与时俱进把握主客体关系,体现时代性。第一,双向互动。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已经发展形成了全新的双向互动关系。在该模式中,需要主客体双方能够相互学习、沟通与帮扶,并在社会地位上具有平等的特点。同时,其也具有均等的信息接收机会与渠道。在现今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教育、社会资源传递中,传统方式也向着即时传递方向发展。在该情况下,需要能够对目前思政教育中的单向施教等方式进行积极的改变,在保持和谐、平等的情况下进行双向交往与交流。第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其中的主客体间的关系并非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在相关条件满足要求时即能够相互转化。该种转换情况对于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交往行动理论视野中,高校思政教育要想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与境界,就要充分体现出主客体的主体性,并使其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第三,主导主动关系。在思政教育中,主客体具有双向互动交流的关系,也具有不同的作用。从传统意义角度来说,教育者依然处于主体地位,其在教育当中具有主动权以及天然的优势,能够结合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思政教育方式,通过语言载体的应用实现教育的效果与目的。通过良好教书育人环境的营造,能够更好地对思政教育环境进行组织,对于思政教育进展与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实际教育当中,客体主体性也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具体来说,其最终归属点与出发点,即是受教者在该过程中提升思想素质以及对于其行为规范、思想的影响。其最终效果也将在受教育者当中体现。作为受教育者,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也具有选择自己教育方法以及内容的权利。在客体主动配合的情况下,对于思政主体在教育方法、内容的制定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也是主客体交流、配合以及相互参与的过程,双方也在此过程中具有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关系,都具有相应主体性[4]。

三、结语

通过对交往行动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未来高效思政教育活动开展中,要对交往行动理论相关内容引起重视,通过科学的交往行动不断提升课堂氛围与学生参与度,进而获得更好的思政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梅,王鹤岩,刘阳.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70- 73.

[2]渠长根,刘梅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6):938- 942.

[3]韩俊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101- 102.

[4]胡恒丽.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开展社会互动的思考[J].职业,2012(35):128- 129.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