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介入与救赎(评介)

2019-11-12 20:59卓慧
四川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老乔瞎子母亲

卓慧

王亦北是个新人,真真正正的文学新人——才刚上路一两年的90后。

就像雨后春笋,近几年,一拨90后纷纷在文苑露头、拔节、展身姿。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倒没有一下子就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但我感觉,一些前浪在瞥见某些后浪的身姿的同时,心里有倏然一惊:有冲击力!后生可畏!

90后的作品,我接触得不多。印象里他们大多想象力比较瑰奇,语言也比较烂漫,题材或者以自我经验、个人命运为支点,抒写其对这个世界的体认,或者以无羁的想象力为翅膀,展开对异时空的触摸。以现实生活中自我以外的卑微小人物为焦点,用现实主义笔法,以体恤的情态介入创作的,似乎不多。有人推荐过来几篇王亦北的作品,一读之下,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种想当然,一种狭隘的偏见。只要有土壤,就没有无人开垦的土地,更何况他们思维本就活跃,且不乏才情。

不是关注、抒写自我,而是聚焦于人世间的边缘人,以体恤的姿态介入,冷静地勘察和描摹斑驳的世情世相,便是本刊推出的王亦北这两个短篇小说的一个显明特色。

《问卦》聚焦于两个畸零人:先天瞎眼的瞎子张,自小被嫌弃,父亲将他送去跟人学算卦后,不再问津,成为被家人遗弃的人;傻子老乔头,因医疗事故智商出问题,父母故去后无人照料,成为被社会遗弃的人。两个畸零人,先后来到一座废弃的破庙,搭伙过起了日子。两个人,都有残疾,那日子,怎么过?白天,瞎子张名义上的主业是在乡场上摆摊算卦,实际上是等菜市场人散后捡拾碎菜——盲人心思细,要自尊,他不愿意人窥见他日子的艰难,总是等到人都消去后才慢慢巡查核拣有用的碎菜回去;老乔头则是靠着他那点儿有限的智商,捡破烂卖破烂。等完成了一天的生活积累,晚上,他们便返回破庙。这样的日子,对这样两个畸零人而言,着实简单,却又艰辛。然而他们并未作此想,在他们头脑中,日子简化为“老乔头的时间里只有今天,而瞎子张呢?他的时间只是一张一张的红卦纸”。这样的概括,倒也符合他们各自的认知和情状。可事情,不是如此简单。他们到底是两个残疾人,抗击生活击打的能力实在太弱,彻底的无人关注、帮扶,一场疾病,一次摔倒,就会让他们走向人生的终点。小说的情节设置,便是如此。是耶非耶?王亦北对生活的观察,应该说是准确的。对于彻底被人们、被社会遗弃的残疾人来说,那就是生活的真相,残酷,也令人揪心!

《不必知道》写母女间的情感隔阂与和解的故事。主人公小芬,是个乡村女孩,不算畸零人,但身上也有非同于常人的异数:超生的,且是母亲在丈夫外出打工几年无消息后与人私通所生。母亲含羞忍辱生下她,那男人竟消失无踪,母亲的丈夫也再没回来过。多年来她没有正式户口。为获得一个合法身份,她被母亲断断续续寄养在别人家。直至16岁,母亲想方设法才给她办到身份证。进城打工,她又受一个男孩子的引诱,掉入情感陷阱。之后两人出现矛盾,男孩子也消失无踪,她被抛弃,复回家找母亲。

两篇小说,《问卦》没有明示也没有暗示人物所生活的时间年代;《不必知道》的时间背景,也没有明示,但能估摸出是20世纪90年代打工潮兴起之后。后者,可能跟王亦北的成长、生活年代相近,我没有跟她交流过,但从情节内容和叙事语气看,不像是取材于自身,大概如她《创作谈》所言,“脱胎于我的故乡,并从那里吸收能量和养料”,是对耳闻目睹的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提炼与生发。两篇作品,都非关自我,而是在平视、旁观,但那旁观,表面上不动声色,内里却有一种温热的体恤、深沉的关切,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的介入。这介入,不是为了抒情或搅乱他们贫乏的生活,而是为了袒露,袒露这些社会边缘人群平凡、卑微却又竭力坚守着个人尊严的心灵,有较强的现实性,复杂斑驳,令人心酸,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这种带着体恤情怀的介入,是作者跳出自我、直面现实、抒写现实的勇气的体现,是写作视野的拓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作家要扎根现实表现时代的使命感的呼应,自然,在王亦北,可能是出于一种创作本能,她自己为普通边缘人这些发光的灵魂所动而触发创作冲动,而介入小说。这在90后中似乎不多见,诚少而贵!

人生现实,无往不是在枷锁之中。人生绝望,更需要的是寻求救赎。王亦北显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问卦》中,瞎子张的救赎是拜菩萨,这是师父生前给他指的,也是他自己在无望的人生中唯一觉得有可能指靠得上的;老乔头傻,自是想不到找救赎,他只是本能地想指靠与他相依为命的瞎子张,瞎子张让他拜菩萨,他就拜,他没有,也不可能有深层次的想法。但这样的救赎,无疑,是不可能得到的,他们的悲惨命运,势不可避免。对于社会应该对瞎子张、老乔头这样的残疾人给予关注和帮扶这个真正的救赎之法,小说没有流露丝毫,始终在冷静地叙写两个畸零人的命运,这让作品具有了一种冷峻的力量,某种程度上何尝不是对社会、对身体健全者灵魂的拷问。

《不必知道》里小芬作为身份比较尴尬的“多余人”,自小就遭受歧视,被人嫌弃,母亲怕人说闲话,有意避开她,嫌弃她,同母异父的姐姐也嫌弃她,不理她。她作为一个社会人,天然地想获得别人的认同,获取一点儿温暖。然而由于身份的原因,很难。于是,心生怨恨,母女间产生隔阂。她本能地也寻求救赎。她的救赎之法是揣起自尊,漠视自我,常用“嘻嘻”笑来化解尴尬,讨好别人,来应对别人对她的嫌弃,也令人心酸!最后,是母爱,母亲对她不舍的、默默的、宽厚的爱,是最温暖的救赎,也是人性的光辉。

救赎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人生在世,都在寻求救赎,尤其对身处绝境孤苦无助的人来说,救赎的需要更无比迫切。救赎在何处?殊人殊言。在一些人,宗教是一种救赎;在另一些人,文学也是一种救赎。怎样的救赎是彻底的救赎?这恐怕是哲学上最深邃、最无定论的命题,也是自17世纪以来,特别是批判现实主义兴起之后作家们一直在孜孜探讨和寻找的。而因其深邃和多解,有时甚至是无解,作家们的探寻每每可能只是徒劳,或者仅是一缕幽光,但却也不会因此就停止探寻的热情。这可能也是一种文学的使命,作家尤其是优秀作家的宿命。

王亦北这两篇小说,笔调轻灵,心酸与温暖杂糅,体现出了她这个90后在宽阔深邃的现实面前积极的介入态度,以及关于心灵救赎的思考,十分难得。但不用讳言的是,作品写得还有些生涩,一些叙述和情节安排还不够自然。这,恐怕也是她刚上路的缘故。这条路,很漫长,期望王亦北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更妙的风景。

猜你喜欢
老乔瞎子母亲
摆 渡
照相馆
灯塔与自由
给母亲的信
哭笑不得
悲惨世界
我们都是瞎子
我们都是瞎子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我们都是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