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萍 李霞锋
黄云鹄是晚清大臣,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著名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他尊崇诗圣杜甫,在任成都知府、四川代理按察使期间,曾经多次游览成都杜甫草堂,关心支持杜甫草堂的文化建设,重建浣花祠之举即是其对成都杜甫草堂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其有关杜甫草堂的诗文作品及碑刻文物,不仅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成为人们了解杜甫草堂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黄云鹄在四川文化史上是一位较有影响的重要人物,但人们对黄云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其生平的介绍、诗文的研究、《粥谱》的价值及其交游等方面的探讨,如徐莹《黄云鹄诗歌研究》、李秋芳《黄云鹄〈粥谱〉及其价值》、王胜鹏《从黄云鹄〈粥谱〉看四时食粥养生》、高福生《江瀚其人及与黄云鹄、黄侃父子之关系》、卞孝萱《蕲春黄氏与仪征卞氏的关系——〈黄侃日记〉研究之一》、赵永康《黄云鹄先生泸州遗墨》等,而鲜有论及他与成都杜甫草堂的关系者。笔者之一李霞锋曾经在2013年《成都杜甫草堂古代碑刻初考》中对黄云鹄摹绘《黄山谷先生小象》刻石的情况进行过介绍,我们现拟就黄云鹄有关成都杜甫草堂的一些新的文献材料再做一介绍讨论。囿于见闻,疏漏之处定复不少,祈请识者指正。
黄云鹄(1819-1898),蕲州(今湖北蕲春县)青石乡人,字祥人,一字湘芸、一作翔云,室名“实其文斋”。北宋黄庭坚后裔。现代著名国学大师黄侃(1886-1935)之父。黄云鹄出身于贫寒家庭,自幼勤奋好学。二十四岁时中乡试第八名举人。咸丰三年(1853)会试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同治二年(1863),迁兵部郎中。因梗直得罪上司,贬为马馆监督。同治七年(1868),放任四川,任雅州知府。同治九年(1870),任成都知府。同治十年(1871)冬,升任分巡建昌兵备道,驻雅州。后又任四川盐茶道署理按察使、川南永宁道道台等职,官至二品大员。在四川从政二十余年,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为人正直,居官清廉,颇有政声。他勤民事,理冤狱,因执法严正,不畏强暴,人称其为“黄青天”。后因平反冤狱,得罪了蜀地权贵,故于光绪十六年(1890)致仕归籍。因家无余财,为维持生计,次年受张之洞邀请,掌教四川尊经书院。后再次受张之洞邀请,回湖北任两湖、江汉、经心书院山长。光绪二十四年(1898)病逝于故里家中,卒年八十岁。
黄云鹄是晚清著名学者,擅长诗歌和散文创作,且成就较大。其诗“有意兼采唐宋,是近代唐宋诗派之先驱。他忧国忧民,继承了杜甫诗史精神,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忧民之思。诗学汉魏又兼采唐宋遗风,长于抒情状物、寄情寓意,形成了清秀俊丽、凄寒瘦硬的风格特征”。其文则以韵胜、以洁胜。他是一名饱学之士,一生著述丰富,“著有《实其文斋文抄》《兵部公牍》《花潭集咏》《实其文斋诗抄》《念昔斋窹言图纂》《学易浅说》等,现存湖北省图书馆”。此外,他还著有《群经引诗大旨》《归田诗钞》《完贞伏虎图集》等,并总结古代的药粥成果,编著了中国第一部药粥专著——《粥谱》。他博学多才,“生平善书,尤喜擘窠大字”,其书苍遒雄劲,篆隶诸体亦佳。也工写兰竹,兼善花鸟画,并在蜀、鄂两地留下了众多墨迹。
黄云鹄官蜀二十余年,在成都担任成都知府、四川代理按察使期间,多次游览成都杜甫草堂,并作有多篇诗文。其中有《泊宜宾,望祭先文节公文》《重建唐冀国夫人任氏祠碑记》《黄山谷先生小象》《山谷公纪略》《黄云鹄、雪堂含澈唱和诗碑》碑刻实物或文献材料留存至今。现将以上黄云鹄与成都杜甫草堂有关的碑文按其年代先后顺序予以介绍。
《泊宜宾,望祭先文节公文》为黄云鹄于光绪元年(1875)撰书。此碑碑文共计61行,满行9字,楷书。此碑材质为红砂石,原由两块相同的长方形石碑组成,石碑各长94厘米,宽31.4厘米,厚5.8厘米。碑文末尾处有阴文“臣黄云鹄”、阳文“祥人”两枚钤印。第一块石碑保存完好,第二块石碑后半部分现已裂为三大块。按理,此碑应该与成都杜甫草堂无关,但其为何要放置于成都杜甫草堂里呢?据有关文献记载,“光绪十年(1884),四川总督丁宝桢始推行其每年春秋两季的拜祭杜祠之祭礼,他创立杜祠基金,以备祭祀专用。其时,又应成都府之请,再添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塑像以配飨杜甫,其祠内三龛,正中为杜甫,东为黄庭坚,西为陆游。此格局保存至今”。故笔者推测,因光绪十年杜甫草堂增添了黄庭坚的塑像,后来黄云鹄才将其《泊宜宾,望祭先文节公文》刻制成碑并崁置于工部祠一带,以表达对先祖黄庭坚的缅怀仰慕之情。据查,黄云鹄《实其文斋文抄》未著录该文,本馆所藏档案资料也没有关于此碑的记载。此碑目前存放于杜甫草堂业务办公区内。现将其碑文移录如下:
泊宜宾,望祭先文节公文
维大清光绪元年,岁次乙亥仲冬月望日,不肖裔孙云鹄,谨于水次,恭设香楮,望祭于先祖有宋龙图阁学士黄文节公之神曰:
呜呼,公瑰伟之文,孝友之行,挺特之气节,百世宗仰之。谪居遗墨,蜀人争传之。而况不肖固公之遗裔,过公谪居之所,宜如何祗肃展谒。顾以慈母大故,蒲伏水次,相望咫尺,不获瞻仰。呜呼,痛哉。公瑰伟之文,冠绝当世。不肖谬以文字从海内诸君子后,自省名实不相副,况敢希公。公孝友至性,直追古人。不肖少孤之子,与慈母相依为命四十有四年,今母逝而不肖犹存。公以言天下大事为当路逐出,身愈困,道愈亨。不肖以力持外人借用驿站及擅买战马诸事,出守雅州。逾年,量移成都,又逾年,分巡建昌。虽辛劳忧危日甚一日,以视公之颠沛流离、求一日安别驾之任而不得,幸不幸,如何耶?岂非不肖生逢圣朝,而公独不逢辰耶?呜呼痛哉!昔朝鲜使臣入都朝正,因公接见,谓不肖文词行止颇类公,以笔代舌,曰:“君岂文节公苗裔耶?”不肖答言:“番阳王子孙,貌似先世,似者盖其貌耳。”使者知不肖果公裔,为肃然起敬,投赠诗文,语必及公。不肖益知公之遗泽,远非时代方域所能限,益兢兢惧辱公。入蜀窃禄七、八年,幸不为蜀民所鄙薄,不为山川百神所吐弃。今以罪逆余生,在途苟活,扶榇由水道东旋,惟天地神明是赖。况我公灵爽攸在,血脉相属,其必哀不肖之愚与不肖之母之苦心亮节而阴为呵护无疑矣。不肖不敢祈请,疏公渎公,惟公有灵,尚希降鉴。
黄云鹄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黄金镗学识渊博,官至资政大夫,但在黄云鹄幼年时便已去世。此后,母亲便承担了对黄云鹄的养育之责。她不仅在其学业上严格要求,而且在其道德修养上也时刻教诲、终身勉励。黄云鹄后来能够成为居官清廉的“黄青天”,当离不开母亲的谆谆教诲。黄云鹄对母亲感情深厚,十分孝顺,在京和在川为官期间,都将母亲接到了任所,以尽力赡养。
光绪元年,黄云鹄的母亲去世,他于是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乘船护送母亲灵柩归乡。路经宜宾时,恰逢仲冬月望日(十五日),因念宜宾是其先祖黄庭坚的贬谪之地,于是置办香蜡纸钱,在江边举行了望祭先祖黄庭坚的仪式,事后遂撰写了此文。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绍兴间,赠龙图阁学士,加太师,谥为文节。黄庭坚于元符元年(1098)六月被贬抵戎州(今四川宜宾),寓居时间共约四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离蜀。黄庭坚不仅为人正直,而且性情至孝,是中国历史上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涤亲溺器”的主人公。史载: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晚都会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自己应尽之责。黄云鹄是黄庭坚的后裔,“在黄庭坚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秀精神品质及学识修养在黄云鹄这里都得了继承”,“祖上的美好道德传统深深影响着黄云鹄,使其成长为一位刚直正义、仁孝忠厚之人”。因此,黄云鹄途径宜宾时,思亲怀古之情油然而生,遂挥笔写下了此篇祭文。
黄云鹄在文中首先赞誉黄庭坚的文章道德是“瑰伟之文,孝友之行,挺特之气节,百世宗仰之”。“瑰伟之文,孝友之行”之语,出自苏轼对黄庭坚的推荐词“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随后,黄云鹄在文中表达了因扶棺不能前去寻访黄庭坚贬谪之所的悲伤与遗憾。接着,叙述了自己在蜀为官的原因和经历,并对黄庭坚被贬蜀地的坎坷经历深表同情。再接着,通过记叙自己与朝鲜使者的交往,说明黄庭坚在朝鲜的巨大影响。最后,说自己由水路扶棺回乡顺利到达宜宾,得到了先祖黄庭坚的保佑,并希望他继续保佑自己。
碑文中所言“力持外人借用驿站及擅买战马诸事”,指“同治初年,时任兵部郎中、充马馆监督的黄云鹄,就洋人以《天津条约》为凭、借用驿站车辆马匹传递文书一事上奏,力争不可:‘驿站车马,查无应付洋人之例,所称递送各国文报及运解各国什物车辆,仿照中国定例一律办理之处,诸多窒碍。职既司此事,生死以之,不敢从同,以上误朝廷,下毒百姓。事若果行,中外衅端,必从此肇。’他认为‘朝廷之驿站,如人身之血脉,血脉不通则身病,血脉杂则血脉亦病。与其为难于异日,莫若熟酌于目前。且驿站情形苦累已极,如此办理,苦累岂有穷期耶?所议决不可行’”。后来,洋人借用驿站之事终于在黄云鹄的据理力争之下未能实行。黄云鹄的这种不惧权贵、正直勇敢的行为得到了时人的赞誉。从此,声名鹊起,直声颇著。同治二年,清廷规定不准外间采买京城地面马匹。“同治四年,英国人利用天津民人陈起持洋行私票出口买马,同治七年,德国人又让陈起出口买马。……黄云鹄料想,此事必非出洋人本心,定是有奸民构扇,凭借着权势做不法之勾当,借机低价买进而高价卖出从中获得利益”。于是,他多次上书朝廷。但不久,他就因此事而得罪了朝中权要,遂出守雅州。
(二)《黄山谷先生小象》及《山谷公纪略》碑
黄山谷先生小象(碑阳)
先文节公以涪州别驾安置戎州,寓蜀最久,风节人所共知,生平诗法一尊杜文贞。光绪甲申,大府援陆放翁附祀之例,列公位于杜公左方,特举亦公义也。云鹄世系为公三十九代裔孙,谱牒昭然,不敢引嫌自匿,尤不敢忘大府表彰前德之盛意,谨摹公像,立石座前,用伸忻仰,并识缘起于后。
山谷公纪略(碑阴)
公名庭坚,字鲁直。其先,金华人。自南唐来,五世登上第,祖官分宁,寓居焉,遂为邑人。考,进士,庶,字亚夫。守康州,有惠政。著有《伐檀集》。以庆历五年乙酉六月十二日,生公于邑之修水。年十九举于乡,二十二登第,出为叶县尉,凡七年。除北京国子监教授,凡八年。改官吉州太和县,凡四年。监德州德平镇,凡二年(时赵挺之通判德州,欲行市易法于镇,公以镇瘠苦,不允行。赵恨甚。它日宜州之祸,赵怂二蔡为之也。赵后人为都谏)。除《神宗实录》院检讨官,集贤校理,从司马光请也,寻兼秘书省及史局,除著作佐郎,宦京又六年。丁安康郡太君忧,服未除,除编修官,辞免。除宣州,又除鄂州,未到任。为蔡卞、章惇所构(以公修史直书安石铁爪治河为儿戏,目为诬毁,罪不赦。公对辞慷慨,谓亲见治河真同儿戏,始终不桡,闻者壮之),谪黔州(今遵义府),拜命即行。在黔,凡四年。迁戎州(今叙州府),凡四年。复宣义郎,监鄂州盐税。在道,复奉命权舒州,遂由荆湖下,未至,复除太平州。以赵挺之譛,到任九日而罢谪宜州羁管(今广西庆远府)。崇宁三年四月至,有氓某氏馆之,太守抵之罪。佛屠某馆之,又抵之罪。逆旅主人馆之,亦然。遂移居小南门戍楼,上雨滂风,绝无盖障。太守者,时宰私人,盖以是圄之,令公饥寒速毙也。公处之泰然,诵书作字,举酒浩歌,无几微戚戚意。四年二月,兄元明归,独宿城楼上,三月十五日,有华阳范寥信中者,走万里,求识公于敞席堵门中,欢对累月。至九月三十日,公卒,独范信中经理之,亲见其久历忧患,意气自如,谓真谪仙人,视韩柳有间,为序其日记行世,时公年六十有一。南渡后,赠直龙图阁学士,谥文节。公平生爱舒州石牛洞山谷之胜,自号山谷老人。晚谪授涪州别驾,安置黔、戎二州,不容到任,遂号涪翁,示不忘朝命也。公为唐节度使保义公九世孙,子,名相,云鹄三十八世祖也。世系昭然,不敢辟匿。时大清光绪丙戌二月,谨叙次大略如左。摹泐上石者,含澈支氏。濡泪追述者,裔孙黄云鹄也。
附记:
公与眉山苏氏昆季以文行相友重,世称苏黄。其后,天社任渊(字子渊),注公《内集》,新津人。青衣史容(字公仪),注公《外集》,今青神人。其孙史季温(字子威),注《别集》。蜀郡华阳人范寥(字信中),序公《家乘》。公平生与蜀人缘最厚,不肖云鹄前后宦游兹土垂二十年,亦似非偶然。惟不肖生逢明盛,暇豫雍容,而我公独生不逢辰,虽不自哀,而后人哀之,终古无已也,悲夫。
将以上三张拓片与草堂碑刻实物比较,可知第一张拓片当为草堂碑刻之原拓本,其余两张拓片则为草堂碑刻之翻刻本,且题跋内容均有所增减。还需说明一下,据孟远烘《宜州黄庭坚像》介绍,广西宜州山谷祠中也有一通黄庭坚画像碑刻,其画像与草堂碑刻及上述三张碑刻拓片均相同,只是落款“黄山谷先生小像”为右起横写,异于上述碑刻均为右起竖写的款式。该碑也有翁方纲题跋,每列字数也与上述碑刻不同。
此碑长51厘米,宽33厘米,厚7厘米,青石石质。两面刻字,分别镌刻黄云鹄、雪堂含澈手书诗作,刻于清光绪十年(1884)夏。黄云鹄诗碑共18行,每行4-11字不等,雪堂含澈诗碑共15行,每行4-10字不等,诗中夹注为小字双行。黄云鹄诗碑文末有白文“黄云鹄印”、朱文“祥人”两枚钤印;雪堂含澈诗碑文末有白文“僧含澈印”、朱文“雪堂”两枚钤印。二人所书字体均为行书,云鹄之书恣肆纵逸、淋漓挥洒,雪堂之书清隽古雅、笔法酣畅。据笔者查阅杜甫草堂的有关资料,目前尚未见本馆所藏图书或档案资料对此碑进行过著录,也不知其原来存放于杜甫草堂的何处。现将此碑内容移录如下。
黄云鹄诗碑:
留草堂五日矣,为僧徒作书讫,将辞赴青羊宫。适雪上人来访,遂再宿堂中,明日偕去。留句志一时情事,即赠心泰主人。异日,当知此集,非偶然也。时光绪十年夏五中旬。
四宿杜祠旁,望古怀耿耿。故人忽我思,命驾远相省。主客情再联,淹留忘昼永。嘉会信前缘,清光凭细领。远树带烟痕,修簧筛月影。鱼潜池不波,鸟哢林逾静。即事契幽襟,端居感天幸。味此夕无眠,庐堂夏衾泠。
祥人黄云鹄。
雪堂含澈诗碑:
忠君爱国念,少陵常耿耿。千载瞻遗容,令我寸心省。忆与涪翁游,草堂日又永。淹留花径深,诗趣亦已领。树下人低首,天上佛垂影(黄葛树根挺生一佛像,须眉毕肖)。暮鼓晨钟声,充满耳根静。俯仰乾坤间,三生最有幸。同为《梁父吟》,熏风自南冷。
祥翁观察留草堂句,依均和之并书,为正山方丈补壁,雪堂含澈。
诗碑小序中所言“心泰”,为清光绪时期的草堂寺方丈。其生平见清人陈矩《重修草堂寺藏经楼记》:“心泰本族子,自幼祝发,皈心净土,释典博通。”年近七十岁时,曾经筹集资金,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主持完成了草堂寺藏经楼的重修工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数年前为搜寻上述二人资料,曾求助于新都杨升庵博物馆副馆长刘雅平女士,她在百忙之中为笔者搜集整理了大量图片及资料,笔者在此表示十分感谢。据刘馆长统计,该馆现保存有黄云鹄撰书的《潜西精舍落成辞碑》等碑刻13通,书写的书法作品3件,编撰的诗文集8部;雪堂和尚撰书的碑刻3通,书写的书法作品17件,编撰的诗文集16部。因此,新都杨升庵博物馆应该称得上是全国有关黄云鹄、雪堂含澈的文献资料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
志载,成都浣花溪,有石刻浣花夫人像。又宋任正一游浣花溪记云:每岁孟夏十九日,都人出锦官门,入梵安寺,罗拜冀国夫人祠下。夫人任氏,溪侧人,初微后贵,殁后土人建祠祀之。稗官家载其逸事甚颗,语多不经,要以正史为断。考旧唐书,成都节度使崔旰入朝,杨子琳乘虚突入成都,旰妾任氏魁伟果干,出家财募兵,自帅击之,子琳败走。朝廷加旰尚书,赐名字,任氏封夫人。又唐书云:大历中,崔宁自蜀入都,留弟宽守。杨子琳自泸州袭之,宽战力屈。宁妻任氏出家财募士,自将以进,子琳惧引去,蜀赖以全。二史之言如此。礼:能为民捍大灾御大患者,殁则祀之。方崔旰远觐,子琳袭攻,宽战力屈,若非任氏募士自将击之,贼安能退,城安能全,朝廷之符印,阖城百姓之身家安能保,崔宁觐还,无地可归,眷属名节,性命扫地,更不待言矣。维时,唐室正苦藩镇多故,令叛贼据城,朝廷又增西顾忧,分兵转饷所费不赀,贼能速灭与否,城能即复与否,旁郡邑能不蔓及与否,尚未可知。而任氏以一女子,临危不慑,一战却贼,所全实大。蜀民世世祀之,宜矣。其他所称梦珠诞降,浣衣莲出,及舍宅为寺诸轶事,皆可置勿论。即力保危城一节,允堪庙食兹土,为后来民牧之妻若妾能相夫子以护国保民者劝。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九月朔二日,楚北黄云鹄记。
唐冀国夫人力保危城,帅师战胜,不独一时士女感再生之德,直为千古巾帼增光,姬姜吐气。志载锦官门城外梵安寺侧有祠,今久废,每读史缅其遗烈,辄神往不置。光绪戊寅(1878)冬,云鹄奉命还蜀,闲居八年,游衍浣花溪百花潭之间,不知凡几百次,屡思为夫人建祠不果,丙戌夏,大府奏摄臬篆,秋祭杜公至草堂,商之同人及方丈心泰,拟于寺之西,杜公祠之东,择隙地建夫人祠一楹。家泽臣观察时方守益州,欣然与云鹄分任创建之费。九月朔,遂观厥成。是举也,未知于古人报功、章别、昭激劝、修废坠、阐幽潜之道有合否,姑书以谂后贤。月三日黄云鹄再书。
综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晚清学者黄云鹄的以上三通碑刻实物和一篇碑记文献,是有关成都杜甫草堂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艺术、文物、历史等价值,而且在黄云鹄生平及其文学与书法成就,以及成都杜甫草堂文物建筑史和文化建设史等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 ⑤⑧徐莹:《黄云鹄诗歌研究》,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第1页、第7页、第15页。
②余彦文:《鄂东著作人物荟萃》,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351页。
③周询:《蜀海丛谈》卷三《黄祥人观察》,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199页。
④周维扬、丁浩:《杜甫草堂史话》,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39页。
⑥(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四四《黄庭坚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10-13111页。
⑦吴昱:《新约新制下的邮件递送及制度回应》,《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