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廓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并在实际生活中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这样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故而教师应在高度重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并深度掌握文章内容,以此达到最佳朗读效果。在朗读期间,学生需要充分调动眼耳口以及大脑等器官,并运用朗读技巧深度解读阅读课文中存在的思想感情及内涵,进而促使学生在日常运用语言表述内心想法时能够积累更多词汇,让交流更加流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一般都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并且具有多种课文体裁。所以,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体裁设计相应的朗读方式。比如在朗读寓言故事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有趣且生动的方式体会寓言故事中存在的哲理。而在记叙文的朗读期间,学生需要富含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从中感受作者的内心情绪变化。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也可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在师生面前大声朗读,进而提高学生的勇气及语言表达能力。当学生朗读过后,教师需为学生的朗读成果给予一定的评价,让学生从中发现自身出现的朗读错误,以此促进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学习中获得较大进步。
小学生最早接触语文知识正是从朗读开始,他们可从教师的朗读示范中获取信息,进而对课文内容产生一定的认知。所以,教师需要明确朗读目标,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积累语文知识。首先,教师需注重素质教育的推广,为学生设置与其相匹配的朗读任务,并在学生朗读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进而贴合新课标的要求;其次,教师需先行为学生用普通话完整的朗读一遍课文,由于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往往在听过老师朗读后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并朝着正确的朗读方向而努力。但需格外注意的是:教师需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对学生不认真的行为加以指正,以此规范他们的朗读习惯;最后,教师需为学生设置朗读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参与朗读任务。如在《秋天》中,教师可问学生“秋天来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朗读学习中的注意力。
要想保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体现出真正的实用价值,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分配朗读时间。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需根据小学年级的差异设置专门的朗读计划,让朗读教学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比如在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中,由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重点需要积累词汇,并正确书写汉字。所以,在朗读教学中可适当增加学生的朗读时间,让其运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内容。至于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一般已具备基本的表述与阅读能力,可在此基础上减少课堂朗读时间,指导学生在课前或是课后花费时间朗读阅读材料,并端正学生的朗读态度。比如在《怀念母亲》中,作者表达的除了对亲生母亲的思念之情外,还体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母亲题材的文章,并在适合的时间里进行阅读,让学生从中体会文章深意。
小学生虽然天性活泼,但也不免存在部分内向且不善表达的学生。因此,教师需积极开展朗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消除紧张感,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比如在朗读《少年闰土》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特点为其选择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这样可让内向的学生从简单的朗读中找回信心,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阅读任务,以此提高自身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时,教师也可定期举办朗读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现状通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让学生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写作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明显的提升,进而实现小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