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斐
一方面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是家长学生谈“职”色变,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冰火两重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须通过“普职融通职业体验”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职业,明确方向,合理分流。本文主要论述了普职融通职业体验项目的定位,它具有公益性,体验性,渗透性,必要性和主动性。在产教融合的视角下,它是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跨界的联合,是社团课程、选修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的结合,是教学内容的组合,是全社会资源的整合。普职融通应该从合理规划顶层设计、校企融合双师互动、课程建设因材施教、传承文化培养匠心,发展志愿者队伍等方面着手,逐步推进项目实施。
“普职融通”是通过普通中学和职业院校携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很多的家长对普职融通有着极大的偏见,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今后成为技术工人,是最底层的教育,因此,谈“职”色变。实施普职融通职业体验,对引领社会成员认识什么是职业教育、什么是人才、什么是成长、什么是成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将不同学习程度的孩子进行合理的分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贯穿“帮每个孩子谋个好前程”的教育理念,让“人人成才”成为现实。它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
1.1 公益性
首先,普职融通职业体验是具有公益性的,是职业学校服务普通教育、服务社会的使命。体验中心由政府出资建设,以满足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为目的。它不同于社会上的科学体验馆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儿童职业体验中心,它是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布局下投资和建设的职业体验中心,中小学生可以免费尝试各项职业体验。当然,公益并非仅限于政府投资,现代的公益,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公益,人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捐赠公益基金等方式参与到公益中来。
1.2 体验性
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不同的是,普职融通体验课程是以学生亲身体验作为基础的,学生穿着职业服装,首先体验到了职业的神圣,具有强烈的仪式感。接着,学生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实践,享受某个职业者“劳动”的过程。体验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了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成果的生产过程,是一种探究式、启发式,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的学习过程。
1.3 渗透性
普职融通是具有渗透性的。职业体验中心应该以测试为先导、以体验为基础、以兴趣为动力、以指导为辅助,面向普通教育各层次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普通教育的各个阶段。宁波体验中心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调取每个学生在某一体验项目停留的时间、停留的次数和频率,来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和职业倾向。通过普职融通的一系列体验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基,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提供依据。
1.4 必要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阶段,而在金字塔尖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我们的职业目标必须是带有社会责任感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它可以使整个社会充满积极的正能量。这恰恰是如今我国社会中一部分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抱负的年轻人所缺少的。
1.5 主動性
每位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要“从心”选择,很多家长被物质条件、社会评价、社会阶层、同类攀比所左右,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迫”孩子选择某个专业或某种职业,孩子则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造成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叛逆、厌学、逃学、辍学。因此,职业体验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根据孩子自己的性格、天赋、爱好主动选择某几项体验活动进行了解和尝试,最终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1 跨界的联合
普职融通职业体验是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和社会资源之间跨界的联合。普职融通是国家提出的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一项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学校又应该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进行跨界联合。真正的职业在社会,真正的大师在企业,真正的技艺在民间。请大师坐堂,彰显各行各业技能创造的魅力。
2.2 课程的结合
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应该始终体现情景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模式。职业体验课程是课程的再造,而非新生。它是在原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将专业内容进行整合。它并非职业体验的专有课程,它还要为职业院校广大在校生服务。它既可以是各专业生的选修课程、也可以是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还可以是学生第二课堂的社团课程。培养学生“劳动最光荣,技能最宝贵,创造最伟大”的精神。课程内容由易到难,逐步推进,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3 教学内容的组合
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特色文化与职业体验课程进行组合,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2.4 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的整合包括师资、设备、场地等的整合。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教育教学。教学的设备既可以挖掘校内的,又可以争取社会的,还可以是师生创造的。教学场地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工厂、实验室,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普职融通是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横向互通,是两类教育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模式、课改成果等方面的融通。普职融通也是深化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方法和手段。
3.1 顶层设计,突出特色,合理规划
普职融通职业体验中心项目需要合理的顶层设计。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地特点,可以选择几所学校进行全市职业体验中心的规划布局,这既体现了各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又照顾到学生和家长的方便。
3.2 产教融合,双师互动,共育人才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也是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深度融合,它有助于培养职业素养优、操作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优秀学员。学生职业体验是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才、企业的成功的助推器。
3.3 重在課程建设,因材施教,重在体验
普职融通重在抓课程建设。首先,要因材施教。学生首先要进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兰德根据人的人格类型、兴趣等将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学生通过测试,发现自己的人格类型,并选择相应的职业体验,来开发学生对某项职业的兴趣。其次,因材施教。普职融通面向义务制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他们的接受能力、动手能力和对未来职业的看法也不同。因此,同一类体验项目,也要分为小、中、高三种不同难易程度的体验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分别施教。再次,与中小学部分课程内容结合。
3.4 弘扬文化,注重传承,培养匠心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的。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各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非遗精髓可以融入普职融通课堂,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树立他们的家国情怀。通过职业体验,了解职业特点,提倡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踏实认真的职业素养。
3.5 培养志愿者,增强自信,激发热情
在普职融通职业体验中,除了有一支校企双师型教师队伍,还要加入一支不可或缺的学生志愿者队伍。相关专业的学生志愿者可以协助教师组织职业体验的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程指导,课后收纳等。通过参与职业体验课的相关工作,加强志愿者的职业技能操作本领,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培养他们的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学校可以将志愿者岗位设置为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更加激发学生的岗位责任心。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提出“政府将从事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产业升级的人才支撑。在产教融合的视角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需要政策支持,校企共建,靠前布局,提高兴趣,转变观念,找准定位,政、校、企、社、行联手,培养出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徐州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