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伦理现状与教育对策

2019-11-11 02:44苗东林
知识文库 2019年21期
关键词:缺位伦理职业

苗东林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进一步提升到国家民生发展的战略高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但是政府政策和学校就业辅导的外部事情,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内部问题。在分析了就业与职业伦理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华传统职业伦理观,以此提出了开展职业伦理教育的对策,进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明确提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由此可见,作为青年群体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提升到国家民生战略高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不但是政府政策和学校就业指导外部问题,更主要的取决于大学生就业思想态度自身问题。无论该学生具有多么强的专业能力,但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伦理修养,一是不能被用人单位录用或认可;二是学生本人也可能弯曲了就业的真实涵义,使自己在就业中误入歧途。在学生求学过程中,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提高就业率的标志,但往往忽略了就业能力中的职业伦理这一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伦理在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位,主要是将职业伦理视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课来进行的,忽视了职业伦理作为伦理学的应用学科而存在的现实,在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育人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时代,应从中国传统伦理学角度开展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弥补职业伦理教育的不足。

1 就业与职业伦理关系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关宝认为:“青年人职业伦理的严重缺位,无疑使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职业伦理与职业的技术属性一起构成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如果所有的职场人士都能达到这两个基本要求,那么就不仅有高效率的工作,也会赢得他人对你所从事职业的认同、赞誉和尊重,进而确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吴艳也认为:“职业伦理不仅是一种对职业的规范和约束,而且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挖掘出人的潜在能力,让这种能力产生出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就业”。由此可见,大学生具有一个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同具有職业技术能力一样重要,都是就业不可或缺的,既如果说后者是大学生就业的硬实力的话,前者就是就业的软实力。

2 大学职业伦理现状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众多,但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如下几点是影响大须生就业不良的主导因素:高校扩招,带来大学生就业人数增加;政府就业体制不通畅,造成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致使大须生对于企业而言,不能即插即用;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滑坡,影响了企业对学生就业看法;高校毕业生缺乏应聘技巧及家长和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导致大学生不能真实的就业定位。如果对上述几种因素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发现:前三个因素属于外部因素,而后三个属于学生自身问题,既职业伦理问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政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部客观因素必然得到优化,给大学生就业打造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无论外部客观环境怎样完善,大学生自身的职业伦理不提升,也只能是“硬”就业,而不是和谐的“软”就业,从长远上看,也很难实现民生的和谐发展。为此,在目前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缺位的局势下,应加强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

3 教育对策

3.1理论基础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为了开展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职业伦理观进行指导。对职业伦理内涵的进一步解读,职业伦理涉及人们常说的职业领域的道德、责任、义务、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开展职业伦理教育的要素。在大力倡导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育人的新时代,中国哲学传统与西方哲学传统不同,中国哲学传统更强调人与人关系的伦理问题,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大学生职业伦理采取教育对策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3.2职业伦理缺位要素分析

3.2.1 “仁”的缺位

目前95后已步入职场,对于“众星捧月”的“娇娇者”,已经习惯享受舒适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习惯别人的宠爱,在职场中表现出贪婪自私。工作中,过度计较个人得失,过于看重物质条件。功利化求职、个人利益至上现象在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中表现突出,没有“天之骄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格局。为了在职场中步步高升,不惜恶意竞争,戾气高涨,《论语》中提到“君子欲而不贪”,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3.2.2“义”的缺位

“义”的缺位就是欺骗,《论语》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首重道义,而不执着名利。“义”的现代意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但在金钱至上的观念下,大学生求职存在不少弄虚作假、拖欠助学贷款和随意毁约现象,原因很简单,只要能够求职成功即可,试想这样的员工,怎么可能给企业输送正能量。古人云:“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对于采用非正常手段获得的利益,都是“盗”的行为。

3.2.3“礼”的缺位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是指的礼节,也有节制的意思。新时代大学生急于在经济上独立,以满足自我的享乐主义,导致职业价值观偏离,他们重点关注环境好、待遇优、地位高的职业。另外,他们获得的报酬基本都用来消费,骄奢浪费,满足个人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纵情享乐的生活消散人的意志品质,容易摧垮青年人的精神堡垒。

3.2.4“智”的缺位

现在很多大学生缺乏智慧,不能结合自身状况认清职业发展的现状,对于职业选择很盲从,没有考虑自己的长处和优势,选择职业对自我的发展有哪些影响?选择职业跟潮流、随大流,造成人未尽其能,不能安定身心进入职业探索期。

3.2.5“信”的缺位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说过:“我们正在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时代潮流滚滚而来,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机遇,有人为了贪图利益,可以利用各种宣传和营销手段怂恿大众进行投资,整个社会呈现浓厚的失信氛围。《论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社会大众不讲诚信,天下的危机就到了。

3.3教育途径

上述依据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目前大学生职业伦理缺位要素进行了分析,哲学缺位要素也是进行职业伦理教育的教学要素。

3.3.1 “仁”的教育

“仁”是孔子哲学和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孔子与学生间的多次问答都是围绕着“仁”展开的。从《论语》中有关内容分析来看,孔子对“仁”的论述最核心的有三句话,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其中,“爱人”可谓是“仁”的总纲领,后面两句是基本行为准则,分别表达了“仁”的消极和积极含义与要求。以此可见,开展“仁”的教育,实质上就是开展“爱”的教育,这就要求,需要构建一个充满“爱心”学院文化建设,实施“爱心”全方位、全覆盖教育,让“爱心”充满校园各个角落,使学生每时每刻进行“爱”的体验,由此进行“爱”的内化。

3.3.2“礼义”的教育

“礼”、“义”本为儒家等学派的两个价值与道德范畴,其连用在先秦文献中已经比较多见。“礼义”连属作为一个词组,表示的含义有“礼义廉耻”、“礼义教化”等。为此,本文认为,可将上述的“礼”、“义”的缺位,进行“礼义”整合教育来弥补。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自我意识强烈,缺乏从別人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在职场中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自我烦恼重重,严重影响个人发展。应首先端正身心,改掉自身毛病,诚信友善他人,真心为大众服务。

3.3.3“信”的教育

儒家“信”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诚信不欺、讲求信用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对于理想人格的培养,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质上讲,“信”的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要诚实可信,不要欺骗他人。在对待同学、家长、辅导员等所有人都要抱着“信”的观念待人,不要失信于人。

3.3.4“智”的教育

职业伦理既是一门实践学科,也是一门知性学科。前者需要体验学习,体会职业伦理的实践育人功能,上述的“仁”、“礼义”及“信”的教育更多地体现在实践育人层面,但为什么或怎样做?,就需要知性职业伦理学指导。为此有必要开展职业伦理学教育。开展职业伦理学教育仅仅通过一门课程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全部,应在各门课程中都体现职业伦理学的涵义,使得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中,才能起到职业伦理“智”的教育真正育人功能。

总之,解决新时代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政府政策制定和学校就业指导问题,也涉及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的问题。开展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不但可以缓解政府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是大学生理想就业自身问题。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学生工作处)

猜你喜欢
缺位伦理职业
家校协同育人中的缺位、越位与归位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我爱的职业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指导的“缺位”及对策
网络安全中的“缺位”和“错位”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