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观念对比

2019-11-11 12:20吴致宇
卷宗 2019年28期
关键词:社会资源

吴致宇

摘 要:从根源的角度也就是父母和社会的角度来说,在中国的社会中,超过三代的贵族家庭基本是不存在的,现代社会中的城市人口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一代,或者上一代通过教育,也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这一信仰的既得利者。他们比农村家庭的人更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能从深层次的明白教育部仅仅是让人读书写字,而是如荀子“劝学”中所表达的那样是从人性修为的层面进行改善和提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教育期望;家长态度;社会资源

1 前言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在当时就批判到曾经的人学习是为了完善自身品性,提升个人修养,进而通过不断摒弃人性中的恶来成就一个高尚的自身,而当代的人学习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才能,是为了获得外界的肯定,是充满功利性的发用之学。而现代社会中,通过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观念进行对比同样可以发现并解决属于现代的社会问题。进而从问题中观察时代教育环境的特质,完善补充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不同地區多种劳动人群构成共同进步繁荣。

2 现代中国社会的教育背景

现代社会的教育背景是基于国家出资补助的以九年义务教育的形式对普遍人民群众的普及性基础性素质教育,自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至今我国已经进行了三十余年的九年义务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背景是全国绝大多数人都是收到过小学及以上教育的初步现代化文明社会。

80年代初期。全国收过教育的人群占比不足四十,但是已然是一个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开端时期,在1980年中国初等教育的净入学率已达到90%,意味着在80年代的适龄儿童及少年中,有九成左右的人群有机会受到最基础的小学教育,虽然离西方国家差距依然巨大,但是作为农耕家庭为主的中国自建国以来,80年代已经成为里程碑式教育历史开端。这时期的教育建设为中国接下培养诞生更多知识分子打下了不可忽视的长足基础。

3 城市地区的教育氛围

首先,城市中的人群对教育的态度是非常重视和积极的,他们对教育的要求远不仅限于简单的九年素质基础教育那么简单,他们的目标是让子女进入高等教育及以上更高平台进行学习。

城市人口对教育的紧迫感在现今甚至从婴儿阶段就开始了,刚出生的尚未断奶的婴儿就已经要面临为婴幼儿打造的特殊教学,到幼儿园阶段便开始争夺“起跑线的”双语教学,而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则已经开始进行特长培养和特长培训,初中阶段的孩子在特长培训的同时,还要面临初升高的巨大压力。至于高中阶段,城市里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强度,高水平,高强度,城市的高中的孩子们都在努力争夺高等学府中前百分之十的那一部分排名靠前的大学。

4 农村地区的教育观念

现今农村的青少年基本都在政府学校村落的多方努力下具有小学及以上的基础教育背景,但问题就存在于,农村人口对教育的认知仅限于必要性和基础性,但教育的根源性和延展性的理解上是严重欠缺的。

试想一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基础上,在孩子天性好动顽劣的时期,亲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之相伴的是充满溺爱却无力管教的爷爷奶奶,面对学习的压力和校园生活的禁锢,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他们很难自发自觉的努力学习及正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加上农村家庭的父母大多是处于小学六年级以下教育背景之中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孩子的硬性要求也仅限于义务教育至高中。

那这种教育氛围下的孩子,他们抱着初中毕业就解放,高中毕业就自由的心态进行校园生活时,是不可能用心学到东西的。他们真实的文化水平是初中不如小学,高中不如初中,缺乏父母关爱和教育的孩子在现今浮躁网络的带动下更出现了一波新读书无用论的风气,使得基层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比简单教书更多更大的教育问题。

即便农村家庭的孩子在多方及自身的努力下得以参加高考,因为教育资源缺乏的缘故,大多数农村考生只能考进二流大学和专科学校,只有少部分能考入顶尖院校。所以相应的农村家庭的孩子们在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也会处于相对劣势之中。他们因为教育背景的劣势会导致他们在进入职场之后,不仅学历导致升职潜力受限,以及因为缺乏兴趣特长的培养,很难有工作之外的特长使其脱颖而出,再加上来自于家庭的生活压力,他们在进入社会工作的早期时面临的问题会更为艰巨。

《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落后地区对教育的看法更多的只注重其发用之处,也就是单纯想着教育——赚钱的线性转化。落后的教育观念会使得学生只是单纯具有学习的能力和一定的基础知识,并没有通过学生自身及家庭层面上的养成个人不断学习的习惯。他们把教育仅当做是获得知识的工具,没有将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整个人生的乃至社会的层面。

5 教育观念对比

当然不可否认城市地区有不少对教育的态度同样充满了肤浅的功利心,邻里之间的攀比,同事直接的比较,孩子直接的竞争同样滋生了许多让学生苦不堪言的恶性问题,过早过多的畸形学习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年人以他们自以为成功有效的方式起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父母们以他们单方面的善意和付出的模式过早的限定了孩子的学习方向和未来,这使得他们和农村家庭的父母并无太大区别。

城市家庭的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在大礼堂里为他人演奏绝美的乐曲,而农村家庭的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出人头地带着财富和知识回来建设家乡改善生活。他们的目的确实都是希望下一代更好更优秀,但区别就在于他们有多么愿意,或者说有多少能力为下一代付出。

农村地区作为经济最不发达,但是生育率却比城市高得多,他们缺乏好的资源和能力给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更残忍的现实是,在未来科技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大量低技术含量的岗位会减少,会导致许多劳动力失业,而高技术岗位作为突破阶级壁垒的主要途径,对教育落后地区的家庭而言更是遥不可及的。

尤其是农村地区很多人把受教育的程度仅要求到会识字,会加减乘除就满足的过低的要求,而上一辈人的低技术低知识背景的致富途径在这个时代基本是不可以复制的这一事实并没有在他们心中得到足够的认可,以至于农村地区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他们过早的把赚钱当做人生第一要素,却不知道随着时代的改变和进步,致富的途径已经不能从简单的“低技术低资本低信息水平”的初级的商业活动中获得了。

6 通过差距引申出的社会问题

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初步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将目光以及资源朝向农村,通过各地区全方面的对比来正视彼此的问题。“扶贫先扶智”,为了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进行扶智,我们必须要从农村地区的人群的教育观念上进行改造。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怎么样才能让社会资源逐步向农村回流,然后让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而让教育资源得以有效的对农村进行双向的流动,最终让农村地区的教育从根本问题上得到解决。

7 总结

虽然在改变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的阻力,但是教育良性发展之后带来的效果是千秋万代的,所以固守己见注定是矛盾和短浅的,我们应该把观念从“如何让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调整成“如何使教育资源朝农村回流”,要把“给予感”调整成“感恩意识”“回馈意识”才是这个时代建设农村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教育是祖国发展和社会安定的根本路线,通过对比教育氛围的不同可以进一步证明推动教育保持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教育改革是推动全民共进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赵伟成.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邵龙宝.荀子教育思想的本质、目标与方法[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32(04):92-94.

猜你喜欢
社会资源
浅谈创新风电场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资源依赖理论与乡村草根组织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社会资源问题初探
浅析历史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