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张楠
摘 要: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求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必须在充分掌握工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取相应施工技术,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工程的整体性,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必要研究具体施工要点,为工程建设提供积极理论性指导。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功能特征
作为现代城市的一项重要标志,建筑工程不单单是施工人员劳动结晶,供人们生活办公、娱乐消遣,还是决定一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脚步不断推进,各个地区建筑工程不断趋向于规模超长、超大化,俨然转变成各座城市必不可少的风景线。然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诸多施工环节,要求施工人员不断去探索、发掘有效的适用的施工技术手段。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便是建筑工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基础部分。开展好后浇带施工,强化对后浇带施工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是保证全面建筑工程整体结构质量及施工进度的一大前提。
1 后浇带施工技术功能特征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高度差偏大的情况,导致建筑工程引发不同程度的变形、裂缝。针对该种现象,要求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当依据结构设计及施工标准,对后浇带施工技术进行应用。同时,对于公共建筑或超长建筑结构施工而言,由于要求对钢筋混凝土开展整体浇筑,因而它们的工程结构中同样要对后浇带施工技术进行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功能特征,主要包括:1)解决沉降差。在现代高层建筑及裙房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期间,若要求在施工中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便要在施工期间引入后浇带施工技术预先将它们断开。等到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大致完成,所需开展沉降部分同样施工完毕时,再于连接位置浇灌混凝土实现高低层相互间的充分连接。2)缩减温度收缩影响。混凝土一经浇筑完毕,在硬结期间受多个方面散热不均匀影响,会引发混凝土自收缩情况,进一步使施工完畢的结构出现热胀冷缩现象。一般而言,在建筑工程施工完毕后30~60d工程结构所受温差的影响均属于正常现象。若建筑工程结构变形受到制约,则温差便会出现热应力,从造成应力分布不均到各式各样的设计成效等,均可能引起不同水平的裂缝现象[2],如此一来,便会对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及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对建筑工程整体性能带来极大的破坏。
2 后浇带的处理方式
1)后浇带封闭时间。超长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浇筑后,温度最高值产生于浇筑后20到30小时之间,随后温度逐步下降,降到常温需再经历10到30天,该阶段可完成15%到25%混凝土收缩,此后3到6个月间,可完成60%到80%收缩。通常情况下,竣工1年左右,可基本完成收缩,此类产生裂缝的机率不大。也就是说,后浇带封闭时间增加,结构收缩完成越好,在结构中后浇带封闭后产生的总间接收缩内力将更低,结构裂缝产生机率也随之减小。一般后浇带封闭时间的经验时间为混凝土完成30%收缩。
2)后浇带混凝土等级。一般可通过2种处理方式分析后浇带位置浇筑的混凝土等级,其一选用等同于两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其二选取高于两侧混凝土强度的等级,高一等级即可。为实现混凝土抗裂能力有效提升,往往选取第二种方式施工。
3)后浇带位置混凝土掺膨胀剂。混凝土膨胀剂是指和水泥、水拌和后通过水化反应后产生钙矾石与氢氧化钙,使混凝土体积出现膨胀的外加剂。作为构成膨胀混凝土的主要方法,一般需将1.5%到2.0%的膨胀剂掺加到水内,进行膨胀混凝土制作,在外部作用影响下,促使混凝土内自应力地出现。据相关数据显示,即便是混凝土结构已掺加膨胀剂,也可能出现开裂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收缩过程中混凝土收缩应力产生,其中影响混凝土开裂的主要指标为混凝土膨胀剂限制膨胀率,有效控制混凝土膨胀剂限制膨胀率,可降低开裂问题产生机率。
具体工程施工中,往往会将少量膨胀剂添加到后浇带混凝土内,以此实现新旧混凝土接缝面粘结强度的有效提升。基于膨胀混凝土自身特点,在具体施工中,应对膨胀混凝土各类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如生产、运输、养护等环节,以此满足施工要求。
3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要点
1)新旧混凝土接缝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处理好后浇带新旧混凝土接缝面,这是充分发挥后浇带作用的重点,如无法满足施工要求,接缝面混凝土强度较低,将加剧地下室渗漏问题。目前常用的处理措施如下:第一,高压水射法。针对新旧混凝土接缝面选用高压水枪进行处理,将接缝面松动的混凝土块去掉,并对结合面进行湿润粘结。据相关数据显示,相比人工凿毛法,在新旧混凝土接缝面处理中,高压水射法的粘结强度更强。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应清理干净接缝面,确保无杂物,且具有良好湿润效果。为充分发挥其粘结强度,应保证接缝面凹凸有致,具有较强均匀性。第二,喷砂法。向新旧混凝土接缝面通过专用喷射机械喷射一定粒度的砂子,进而实现接缝面干净,且保证其粗糙度符合设计要求,满足接缝面粘结强度提升的目标。一般可选取1.0、1.2、1.4、1.7mm粒径的砂子进行施工。
2)后浇带防护。完成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后,需做好临时覆盖保护工作,要求将临时栏杆设置到周围,防止后浇带内进入任何杂物,避免人为踩踏后浇带位置的钢筋,出现弯曲变形现象。如防护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后期施工进度及质量,导致施工难度、成本增加。
3)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及养护。于后浇带施工而言,后浇带混凝土浇筑质量极为关键。相比两侧旧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浇筑后浇带混凝土的温度不宜过高,应低出一些,尽可能在较低温度时间进行施工操作,但最低温度不允许在10℃以下。其主要原因在于因混凝土具有较高温度,混凝土迅速凝结,极易产生早凝、假凝问题,进而对混凝土和易性造成严重影响,增加施工难度。除此之外,因浇筑具有较高温度,在混凝土内部凝结过程中,将出现严重的温度应力,从而出现混凝土质量问题。这就要求施工前期,需利用冷水重复对模板进行冲洗,进而达到附近温度快速降低的目的。
浇筑完后浇带混凝土后,需做好洒水养护工作,在完成浇筑7日内选取适当保护措施,极可能降低干扰其他项目施工。如施工当天温度不高,还需选用保温方案;如温度过高,则需选用隔热方案。其主要作用就是防止各类不利因素,如早期失水、施工振动等,对新旧混凝土接缝面粘结强度造成严重影响,避免出现接缝面开裂问题。
4)后浇带位置模板支撑体系。为确保后浇带位置结构具有较高安全性,需合理设置后浇带位置模板支撑体系,要求其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良好。为对模板、钢支撑进行充分利用,且确保后浇带两侧结构构件安全无误,与总结构模板支撑系统而言,后浇带位置模板支撑系统需具备独立性,待后浇带混凝土强度与设计要求相符后,才能将其模板支撑体系拆除。如拆除时间不当,将对后浇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或对整个结构体系的安全性能产生严重危害。基于此,必须完善后浇带位置的模板支撑体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逐渐趋于高层化及功能多样化,对于其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的设置能够有效降低沉降差,为混凝土收缩变形及温度应力预留足够空间,尽量避免产生有效裂缝,提升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在具体施工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加强质量检测工作,及时处理潜在的质量问题,严格规范施工操作行为。
参考文献
[1]汪光喜.浅析后浇带施工方法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7年02期.
[2]方航.浅谈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