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2019-11-11 12:20李妍妍
卷宗 2019年28期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随着公共管理改革和人才就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供给矛盾凸显。高等学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建构起与就业岗位的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诉求相协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项目“基于社会调查的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SJGLX187)的研究成果。

1 引言

公共管理学科旨在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行政机构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刻板,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新意识,无法适应时代对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要求。所以,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够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公共管理人才值得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

2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现状

公共管理的实践在我国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公共管理学科19世纪20年代才从西方引进国内。截至2018年,开设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分别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468所,行政管理专业387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50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89所。总体来看,在2009-2018年十年间,由于社会认可度降低、就业率不高等原因,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并没有较大增长,甚至有部分高校取消了个别公共管理类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

3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人才培养理念上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人才培养理念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公共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形成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良好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意识,进而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师资队伍建设上。然而,目前高校和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存在脱节,二者很难达到无缝接轨。用人单位着重强调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希望学生在进入工作后能即时适应岗位需要,而院校培养学生往往着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公共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则需要在岗位能力和超越于岗位技能之上的持续学习能力之间达成一种平衡状态,这是地方院校还没有切实实现的重要难题之一。虽然地方院校都已经将理论、实践课程放入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然而,二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管理理论知识,高年级修习管理实践课程,二大课程体系之间是脱节的。此外,由于实践学习的时间比较短,很难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真正提升。北京大学《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缺乏社会经验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一项主要因素。

2)培养方式单一、刻板,综合能力不高。综合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力培养的不全面,主要表现为在课程设置上学生不清楚该课程的学习自己能学到什么知识,能培养自己的哪一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重知识传播轻能力的培养。另外一个是能力参差不齐,这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培养方式等因素,由于学生本人的个体差异,会造成自身发展方向和能力的差异,而学校缺乏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导致学生在学校培养的学习能力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3)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效率低下。虽然许多高校都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受到资源、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并且实践教学制度尚未完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仍采取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教学存在不合理或不完善的问题,这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合,并且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国外许多高校注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特别是耶鲁大学的实践教学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引人注目。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公共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开设时间不短,但是学校没有认识到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甚至没有开展时间教学学生只能在教室中模拟管理环境,但是无法有效掌握自动化办公技能,同时对于一些数据统计软件和管理系统的使用和操作也尤为陌生。学生虽然学习了一定的公共管理技能和方法,但是在缺乏实践教学的情况下,在实际工作中也无法有效应用,导致很多高校人才在毕业后无法独立工作。

4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1)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培养的大多数公共管理专业学生都会选择在本地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向地方输入公共管理专业的优质人才已经成为地方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一点决定了地方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设计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具体而言,一方面,地方院校应该及时追踪和关注地方社会、经济、行业、用人单位的基本需求,并适时地转变或调整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创新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做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隙接轨,以产学研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2)通过角色模拟,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管理学科强调的是社会个体之间的交往,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要根据人才培养内容,设定情景和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在模拟角色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实情、研究问题、做出决策、产生结果反馈以及根据结果进行研究讨论,使学生能力获得提高。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据调查发现,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应用操作能力,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二是就业部门对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信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除了课题教学之外,课外实习非常重要。目前部分院校毕业实习基地非常薄弱,大部分学生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单位比较分散,实习工作内容五花八门,不利于加强就业部门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院校应充分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各级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以互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实习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5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的发展为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由于诸多原因还未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节奏,各高校联合多方力量应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途径的创新,才能为公共管理岗位输送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华业,张雪茜.新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劳动保障世界,2018(20):38-39.

[2]朱燕.“互联网+”政务信息中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及其运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4):95-98.

[3]张晓凤.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6):91-92.

[4]米加宁,贾妍,邱枫.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J].中国行政管理,2016(5):152-153.

作者简介

李妍妍,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管理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春节联欢晚会的思想导向性增强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如何打造工程咨询业需要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