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奉献精神的现状与培养对策探析

2019-11-11 12:20赵明阳左树强葛根塔娜
卷宗 2019年28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弘扬大学生

赵明阳 左树强 葛根塔娜

1 奉献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奉献精神的含义是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之间存在着的纯洁而高尚的道德义务关系,是评价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之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强调的就是奉献精神。作为青年一代中各方面素质的佼佼者,应当仁不让地接过建设祖国和振兴民族的重担,大学生应当成为践行奉献精神的优秀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到:“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同时,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将积极弘扬和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纳入到培养优秀人才的全过程。

2 大学生奉献精神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推进,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涌入了大学校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大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左右着学生的行为,大学生应具备的奉献精神首先受到了冲击。随着网络的使用率持续升高,覆盖面越来越广,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趁虚而入。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表现良好,能够体现出青年大学生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面貌,但仍有一些学生对奉献精神的理解上存在些许偏差,尤其是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和行动上,凸显出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受西方思潮的错误价值观念影响,歪曲个人主义的内涵,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功利思想严重。笔者在对沈阳几所高校大学生开展奉献精神现状问卷调查时发现,在问题“奉献与索取,何者更应该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的回答中,只有29%的同学坚定地认为为社会或他人奉献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体现;还有约64%的同学认为在生活中,奉献与付出需要是对等的才更公平;更值得引人深思的是,有近7%的受访者认为在当今社会,人应该活得更自私一些,要把更多的索取利益放在首位。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奉献精神的主要特征模糊不清,从没有认真考虑过奉献的深层含义。在问题“你认为大学生的奉献行为是源于什么?”的回答中,只有44%的受访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奉献精神的来源是为了奉献爱心、乐于助人;另有35%的学生是为了在奉献过程中尽早地认识社会、开阔视野,锻炼个人能力;还有一少部分的同学表示自己的奉献行为是碍于面子,不想在这方面表现的比别人差。部分大学生对奉献精神在认识与行为上表现得不一致,在行动上缺乏富有奉献精神的做法。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愿意做出奉献,但在奉献过程中,只有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愿意幫助他人,如果需要自己付出时间、精力或者金钱的话便很难接受。在问题“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奉献精神方面表现得如何?”的回答中,许多受访者均表示当代大学生懂得奉献精神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并且也有很强的奉献意识和意愿,但由于大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很难把奉献精神合理地转化到行动上来。

3 影响大学生奉献精神养成的原因分析

3.1 某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迅猛发展,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与公民道德发展不平衡现象日渐加重,不少暴富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甚至出现了很多道德败坏的现象。加之某些媒体的不正确引导和过度渲染,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和影响。与此同时,西方利己主义思潮大量传入,使许多大学生对奉献精神产生疑问,直接导致一些大学生善恶不分、情感冷漠、缺乏正义。

3.2 学校教育对奉献精神重视不足

部分学校教育功利化倾向愈发严重,片面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率为标准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坏,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忽视了对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等的道德品质的培育。许多高校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唯一方法,依托书本上的知识来教育学生,缺乏实践性和现实性,导致某些希望能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奉献精神的学生最终选择了放弃。

3.3 家庭教育中缺乏奉献精神的内容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便受到了家人的关怀甚至溺爱,以至于他们到了大学之后很难消除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轻视社会与他人的利益。同时一些家长的教育标准出现问题,许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过度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向钱看、向权看、急于求成的思想不断蔓延,久而久之很多人养成了自私自利、急于求成的错误思想,却对奉献社会、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等道德品质产生了怀疑。

4 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对策

4.1 社会应为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我们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社会形势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准确把握社会变革的形势,建立完善的社会道德体系,无疑对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国家和全社会积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国家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为培养和发扬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树立一批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先进模范,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新闻媒体也应积极报道宣传具有奉献精神的先进人物和优秀事例,向大学生群体传递正能量。

4.2 高校应对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高度重视

首先,高校教师要对学生言传身教,在弘扬和践行奉献精神上要以身作则。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任,所以对高校教师要有比普通公民更高的道德标准。高校教师在思想上必须对奉献精神的内涵有着明确的认识,在生活中更要乐于奉献,用实际行动教育和带动学生。其次高校应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将宣传和教育合理地融合在一起。高校可以通过广播台、宣传栏、书画摄影展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大学生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的良好途径,例如开展“三下乡”支农服务活动等,既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3 家长要为培育奉献精神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义不容辞地肩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家人的正确引导是培养大学生奉献意识的基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长要把孩子的道德教育重视起来,不单单要求孩子学习好,还要在生活中强调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奖惩有度,对孩子不过分惩罚,也不过度地溺爱,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与孩子相处。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健康、和睦、稳定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不仅能够更好地培育孩子的奉献意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弘扬大学生
弘扬爱国精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